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5《归去来兮辞》精品上课ppt

必修5《归去来兮辞》精品上课ppt


意思就是:
回去吧!
题解
语气助词
归去来兮辞
回去 助词,无义
文体,赋的一种
文体简介
辞 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 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 它有如下的体裁特点:
1 、两句为一组,四句一节,每节表 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
2 、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 下(而)/求索。
叙事线索
辞官归田
(第1节)


居室之乐

庭院之乐
兮 田园生活

(第2,3节) 劳作之乐 出游之乐
乐天安命
(第4节)
感情线索
自责自慰
自安自乐
乐天安命
全文主旨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 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 裂的政治宣言。文章表达作者 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视,以 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 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 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 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卒章 显志:乐天安命。
表达效果:“审容膝之易安”之句是用了《韩诗外传》中 的一则典故。北郭先生辞楚王聘,其妻表示支持:“今如 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后以“容膝”言所居之狭小。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在 这种对比中,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怀而非物质上的 富足,其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了。后两句写作者在庭园中 的散步,情景交融,作者似已悠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 地享受涉足庭园的乐趣。
景翳翳以将入 请息交以绝游
日光 停息
感吾生之行休
将要
曷不委心任去留 随、顺从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往
帝乡不可期
至、及
登东皋以舒啸

聊乘化以归尽
姑且
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衡,,通通““横Fra bibliotek””)一词多义
行(xíng)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2、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3、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行为)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 元亮 , 号 五柳先生 ,谥号 靖节先生 ,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 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他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 志济于苍生”的志向。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 官回家,从此隐居。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 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 十一天的彭泽令。陶潜归隐是 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 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 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 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 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 辞》。
《五柳先生传》节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 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 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 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 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 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 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 得失,以此自终。
•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 字。陶渊明的思想确实消极了一些, 我们不宜提倡。但我们应该深入一层 地理解。官场的庸俗,平民生活的质 朴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 生命正途。这种率真愤激不同于那种 高谈玄理,自命清高的假隐士。
2、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 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正如前人所说:“公罢彭泽 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盖心无一累, 万象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不 能。”(〔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正因为陶渊明 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 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 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 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 于物,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 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画的景 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 现。
3、1)译文:我认识到过去所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但 知道未来的事却还来得及弥补。我确实已走入迷途但还不 算太远,现在已经觉悟到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
的。
表达效果:作者在此处化用了《论语·微子》中“往者不 可谏,来者犹可追”之句,这是作者沉痛的自白、决绝的 宣言。“今是而昨非”,前后对比,鲜明有力,“迷途其 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又溢于言表。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 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 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 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 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 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 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 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宋代叶梦得曾对这两句大加赞誉:“此陶渊明出处大节, 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避暑录话》卷上) 而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则是因为作者借孤 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归去来兮 助词,无义 既自以心为形役 表被动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劝止 /补救 觉今是而昨非 正确 /错 载欣载奔 一边……一边 三径就荒 接近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举 审容膝之易安 明白、知道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抬、举
乐琴书lè 西畴 chóu 棹孤舟 zhào
窈窕yǎotiǎo 曷不 hé 耘耔yúnzǐ
东皋gāo
乘化chéng
序文小结:
叙述了作者家贫出仕和 弃官归田的经过,交代了写 作的缘由。
思考: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 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
•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 3、“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 4、 “程氏妹丧于武昌”。 •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原因。
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 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 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 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 人生哲理。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 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 “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 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 《楚辞后语》)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 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 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因此 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 凿痕”是比较贴切的。
2)译文: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 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只恨晨光朦胧,天还不亮。
表达效果:前两句对仗工整,语句精练,抑扬顿挫,颇有 韵味,且语言有很强的表现力,把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在 回家途中愉悦畅快的心情表现得真切动人。后两句则让我 们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归心似箭的急切之情。
3、 3)译文:倚着南窗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 这简陋狭小之地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虽有门却经常关闭 着,每天到园子里散步,兴味无穷,已成为了一种乐趣。
第一部分(第1段)小结:
写弃官归田的 原因和弃官归田时 的欢快心情。
第3段小结:
写定居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 出游的方式。 游中所见所感。 (劳作之乐、出游之乐)
第四段:
承上而问
自我解答 卒章显志
委心任去留 遑遑欲何之
不求富贵,

不求成仙
良舒啸辰、、临执杖清耕赋耘诗、正
乐天安命
• 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 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 勇敢高洁的,那么你又是如何看待陶 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 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在当 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 “大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 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 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 会。 2.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 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 的束缚,所以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 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 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 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 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 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 言虚词的用法。
• 3.背诵全文。
试读课文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轻飏yáng 熹微 xī 乃瞻zhān衡宇
载欣载奔zài 眄 miǎn 流憩qì
出岫xiù 景翳翳 yì 盘桓huán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 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 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文学上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 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 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 之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