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药之川贝母和浙贝母
川贝母
《神农本草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D .Don,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Hsiao et K.C.Hsia ,甘肃贝母F.przewalskiiMaxim .或棱砂贝母F.delavayiFraneh .的鳞茎。
生用。
川贝母生长于温带高山、高原地带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中。
土壤为山地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等。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
归肺、心经。
【功效与应用】
1.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用于虚劳咳嗽,肺热燥咳或痰热咳嗽。
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肺泄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
用于肺虚劳嗽,阴虚久咳有痰者,常配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治肺热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肺润燥化痰止咳,如二母丸。
治痰热较甚,可与蛇胆汁配伍,如成药蛇胆川贝末。
2.清热散结,用于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
本品能清热解郁,化痰散结。
治痰火郁结之瘰疬,配玄参、牡蛎等以化痰软坚,如消瘰丸;治热毒壅结之疮痈、肺痈,常配蒲公英,鱼腥草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处方用名】川贝母、川贝、京川贝(均为川贝母)、象贝母、
浙贝(均为象贝母)
贝母与半夏,都能止咳化痰。
但贝母苦寒清热,功专治肺,适用于热痰、燥痰;半夏辛温散寒,治在肺脾,适用于寒痰、湿痰。
故一润一燥,各有所长。
【方剂举例】二母散《和剂局方》:贝母、知母。
治阴虚发热咳嗽。
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贝母散.1〜3方出自《圣济总录》)
治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去心)三分,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一两,甘草(炙锉)三分。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圣济总录》贝母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I〜2g。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善化热痰燥痰,如属寒痰湿痰则不宜用。
不宜与乌头配伍。
【现代研究】本品含多种生物碱,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此外,还有降压,兴奋离体子宫及抗菌作用。
浙贝母
《本草正》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FritiIIaria thunbergiiMiq .的鳞茎。
切厚片或打成碎块用。
别名象贝母
【性味归经】苦,寒。
归肺、心经。
《本草正义》:象贝母蓄寒泄降,而能散结。
《本经》主伤寒烦热、淋
沥邪气;《别录》止烦、热、渴、出汗,皆泄降除热也。
疝瘕以热结而言,泄热散结,故能治之。
喉痹,热之结于上者也。
乳难之乳,即孳乳之乳,指产难也、贝母滑降,且能散结,故催生而治产难。
甄权《药性论》谓贝母作末酒服,治产难及胞衣不出;近人保生无忧散一方,为催生保产灵药,内有贝母,程钟龄释之谓贝母滑润,久皆本此。
而注《本经》者仅以为下乳汁,恐非真目。
主金疮者,苫降清热之功也,不仅可以内服,亦可外作渗药。
居人以象贝通治阳证痈疡,消肿退热,殊有捷效,亦本于此。
主风痉者,苦寒清热,泄降定风之功也。
《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皆指邪热窒塞之证,苦泄散结,皆能主之。
恶风寒者,风寒外袭于皮毛,内合于肺,象贝清泄肺气而辛能疏散,其效可知。
目眩为肝阳上乘,项直为风邪外感,舌降泄风,辛泄疏散,治之宜也。
咳嗽上气,又痰热之侵肺,苦泄清金而又降逆之功用也。
象贝母,味苦而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气。
故能除热,能泄降,又能散绪。
今人乃以通治风热、温热、时气热邪,则寒能胜热,辛能散邪也。
主郁气痰核等证,虽辛散苦泄,开结散郁也,催生下乳,又其泄降之余义。
至于治疸、治疡、清喉咽,主吐衄、疗痰嗽、通二便,种种功力,无非清热泄降四中,足以赅之,要之皆象贝之功用,而市肆通行之川贝,淡泊异常,断不足以语此。
【功效与应用】1.清热化痰,用于风热、燥热、痰热咳嗽。
本品功似川贝母而偏苦泄。
治风热咳嗽,常配桑叶,前胡等,治痰热郁肺之咳嗽,常配瓜蒌、知母等。
2.清热散结,用于瘰疬,瘿瘤,痈疡疮毒,肺痈等。
本品苦寒,清泄热毒,开郁散结,治瘰疬,配玄参、牡蛎等,如消瘰丸。
治瘿瘤,配海藻、昆
布。
治疮痈,配连翘、蒲公英等。
治肺痈,配鱼腥草、芦根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治感冒咳嗽:浙贝母、知母、桑叶、杏仁各三钱,紫苏二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治痈毒肿痛:浙贝母、连翘各三钱,金银花六钱,蒲公英八钱,水煎服。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配伍。
【现代研究】本品所含生物碱有明显镇咳作用。
此外还有镇静、
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