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初中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多媒体教室播放根据名著改编的影片,看过影 片后再让学生读原著。 这样可以使原本抽象 的内容具体化,学生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演更容 易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提高了阅读兴趣、文 学素养、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当然在这 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不能用对影 视文本的解读来代替文本阅读。
五、将课文中其他学科的名著和新出版的 优秀文学作品作为课外读物
六、多种活动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 这就决定了语文课 文的丰富性,这也就为我们组织各种语文教学 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依据语文内容 开展了多种学习活动。 如做成语接龙游戏,举 行成语故事会;进行唐诗宋词朗诵比赛;制作 鲁迅、莫泊桑、契诃夫等作家手抄小报;开展写 小小说比赛会;开展词语归类、名句名段归类 的擂台,比谁找得多找得好;开展阅读知识,阅 读心得笔记竞赛;学生作品集展评,阅读专题 讲座,阅读专题探讨,课本剧表演等活动。 这 些活动展示了学生的阅读成果,学生享受到了 阅读收获的满足与喜悦,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 性空前高涨。 总 之 , 针对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语 文教师要注意总结适合的方法,富有个性的教育 技巧,引导学 生 、激 发 学 生 阅 读 名 著 的 兴 趣 。
学术研究
2013 年第 2 期
指导初中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苏宝玉 (河南省安阳市第七中学 455000)
阅读写作
摘要:在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下,针对初 中学生阅读能力较低,阅读面狭窄等现状,笔 者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思考与实践经验,谈 几点课外阅读设想与尝试,目的是提高学生的 课外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标准 课外阅读
166
二、课前演讲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这里的课前演讲指的是语文课前先安排 二三分钟时间,围绕规定的话题,按学号的顺 序每次有一名学生演讲的形式。 这些话题可 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时事组织的, 也可 以是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归纳和提交 的。 这种演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 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能力,提 高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 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 要注意设计好话题和说话的过程, 如可设计 《名人传记中的故事》《我喜爱的一本书》等话 题。 这要求演讲者在演讲之前必须先说出书 名和作者, 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 容,再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文章的大意,最后 还要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对自己的启示。 每次 演讲结束之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共同评议和 打分。 评议的标准有十项,每项十分,满分为 一百。 这些标准分三个方面。 内容方面有三 项:健康、忠于原著、不重复别人的内容;表达 方面有六项: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叙议生动, 语言流利,无背稿子的痕迹,不用方言土语; 仪表方面一项:自然大方。 全班学生边听边打 分,评议时指定三个学生作评价并报出分值, 然后按高分到低分由全班表决, 只要某个分 值过半数,便定为该演讲学生的成绩。 最后由 教师总结,肯定演讲的成功之处,指出还需改 进的地方。 学生都重视自己的演讲,有效地推 动了课外阅读。 三、原著阅读与简本阅读、解读本阅读相 结合 很多初中生都喜欢阅读原著, 刚开始的 时候热情很高,可是看到中途就不愿再看了。 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去欣赏文学作 品,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 针对这种情况,我 们要求学校图书馆在采购原著的同时也采购 一些解读本推荐给学生阅读。 解读本首先对 名著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等一一进行解读, 学生在阅读完解读本后再回过头来阅读原 著,就会感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欣赏优美精 彩的语言了。 原因二是学生学习任务重,没时 间看完大部头的原著。 这就要求学校图书馆 采购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缩写本和改写本, 这两种本比原著通俗易懂,作品的主题思想、 人物内涵更容易使学生理解。 学生读后节省 了时间又达到了阅读的效果, 当然这也要视 文章的具体内容而言。 四、使用多媒体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有的名著创作年代久远, 内涵较深较抽 象,学生不理解,有的学生读的原著多了缺乏 新鲜感就不愿读了。 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
参考文献: [1]朱 慕 菊.走 进 新 课 程:与 课 程 实 施 者 对 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晨 曦,朱 萍.中 学 生 高 效 能 学 习 的 十 大 方法.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
(责编 张敬亚)
在新课改之前,关于中学生阅读的名著, 语文教师注重的一般指传统的文学名著。 新 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 则要求: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 书和报刊。 包括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 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名著,科普科幻读 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 因此,语文教 师要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传统文学名著的观念, 让学生注重传统文学名著的同时,也注重新出 版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学名著作品、 科幻名 著、科普名著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 文著作等。 这样才能不厚古薄今,才能让学生 既接受古代文学的滋养,提高道德修养,又能 学习自然和社会科学,丰富知识世界;既能回 顾辉煌历史,又能关注现实,也能展望充满希 望的未来。 这样才能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 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发学生学习其他学科 的兴趣。
阅读能力是语文基本关系。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 求:7-9 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 80 篇;学会 制 订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 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 学 年 阅 读两三部名著。 2000 年 3 月,国家教育部第一 次明确具体地指定了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 读书目,其中初中 10 部,并规定了学生的阅读 总量。 但大多数初中生都不能主动地进行课 外阅读或阅读效果差。 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 过程中总结出下面几种解决方法。
一、课内讲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语文课文名著的内容包罗万象, 但它所 选内容多是节选, 只以蜻蜓点水似的在学生 面前呈现多个领域的部分知识, 从而为学生 创造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给我们提供了引导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名著的有利条件。 教师如 果只讲语文课文的名著, 学生理解不深。 因 此,教师要把课本上的节选内容讲活讲好,将 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做点, 把课外的相关 阅读当做面, 沟通课内阅读内容与课外阅读 内容,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 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 “涟漪效应”。 这样学生就会把阅读兴趣延伸 到课外。 如学习了名著推荐与阅读一课 《汤 姆·索 亚 历 险 记 》的 三 个 精 彩 片 段 ,学 生 对 书 中的人物形象就有了基本的了解, 就对阅读 全书产生了兴趣而自发地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