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高校智库是依托于高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从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多学科研究的非营利性组织与机构。

在国家加强思想库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因其独特的人才、信息、学科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应成为思想库建设重要渠道。

基于此,本文从高校智库的发展历程出发,结合高校智库服务地方社会现状,总结了我国思想库存在的一般性问题,进而为高校如何开展智库建设提供相关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校智库;人才优势;智库联盟;路径选择AbstractUniversities think tank is relying o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engaged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diplomatic and other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universities or othe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countries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brary, the university because of its unique advantages of human resources, inform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ubject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building think tank. Based on thi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 combining social status Intelligence Service of Local Universities, thought summed up the general inventory of the problems and then provide the path to choose how Colleges and think tank construction.Key words: college think tank; personnel; Intelligence Alliance; path selection引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学要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刘延东总理在“繁荣发展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上重申建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4年2月,教育部在《中国特色新型大学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中,进一步就我国大学智库的建设目标、主攻方向、发展类型、队伍建设、成果推广、管理方式和组织领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为大学参与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

中国要想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发展和形成一批具有世界高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智库,中国的智库中心应首先诞生于大学。

中国大学智库的建设将在思想创新、观念引导、政策制定、对外交往以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因此,随着日趋强化的关注进程,新一轮有关智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高潮正在到来,高校智库建设也势必更多地进入公众视野。

如何建设好高校智库,为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已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智库的发展历程及独特优势(一)高校智库的发展历程智库一词源于英文“think tank",又译作“思想库”、“智囊团”、“脑库”或“外脑”等。

现代智库发端于美国并兴盛于西方发达国家,以政策研究为核心,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政府和社会。

20世纪初,随着工业时代的兴起,一方面是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集聚更加决速、丰富;另一方面高级知识分子们服务社会的需求快速膨胀。

一大批高校从事专门研究的人员,产生了用所学知识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研究、服务大众利益的想法。

因此,他们在授课之余开始从事一些专业的、社会性的研究工作,形成研究机构或组织,从而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高校智库。

可以说,高校智库的产生是伴随着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理念而产生和发展的。

从智库的初创和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20世纪初的智库都有高校的背景,与高校密不可分。

在美国众多的智库中,半数以上的智库是依托大学成立的研究机构,高校智库与官方智库、独立智库合称美国智库的“三驾马车”。

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贝尔福中心等著名的高校智库,都是整合了各高校内部社会学、自然学和技术方而的专家,以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为美国政府的内政外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高校智库建设的独特优势置身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政府决策所而临的往往是综合性极强的复杂课题,所以,其需要的政策常常必须依赖于多种资源的综合配置才能实现。

这种需求在具有多学科综合优势的高校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有组织地开展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虽然高校科研和政府决策研究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但却为政策研究创造了必要而雄厚的基础条件。

1、研究实力高校一直重视科学研究,在参与智库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雄厚的科研实力、丰富的数据信息、广泛的合作交流的优势。

不仅如此,高校智库既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又能够在已有基础上增殖资源,不断累积和增加学科基础、科研设施、专业人员、社会互动等各方面资源的储备,从而不断提升政策研究的能力。

当今社会,提倡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高校智库科学研究着重开展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更加符合国家发展需要,并且有利于确定高校自身的发展重点和前进方向。

2、人才优势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智库建设的关键。

人才水平决定智库影响力的高低。

没有人才,智库就没有高质量的思想产品,就没有生命力,就没有发展。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才对智库建设的支撑作用。

而在智库平台建设的过程中,高校拥有独特的人才优势,正如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指出的:“我国高校聚集了80%以上的社科力量、近半数的两院院士、60%的‘千人训一划’入选者,以及规模庞大的研究生本科生队伍,研究实力雄厚、信息资料丰富、对外交流广泛,是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

”高校智库为智库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是其他单位无法比拟。

3、学科门类大学教育个性化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高校有着宽广的学科覆盖面和不同学科的专家,尤其综合性大学在各领域有着综合性、全方位的学科,其中,不同学科的带头人们长期从事某个领域问题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相关数据,展开趋势性分析与研究具有明显优势。

在这个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可以充分发挥重点学科优势,根据自身的特色培育优势特色学科,发挥重点学科的核心作用和重大项目的拉动作用。

一支优秀的学科队伍,是加强学科建设的必要保证和主力军,从而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

4、学术优势高校依托其自身的研究基础和实力,能创造出既有战略性、前瞻性,又有操作性、针对性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国家和政府的发展需求。

此外,与官方智库相比,高校智库建设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宽松的学术氛围。

高校智库以科研和教学为主要任务,同其它机构相比,高校智库学术氛围浓厚。

不仅同学科的专家之间在一起做研究工作,各学科之间也常常进行交流活动。

此外,不仅国内高校与其它研究机构和企业团体之间常常有学术交流活动,也同国际上的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及企业团体之间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广泛的交往交流使研究型大学研究活动具有很强的活力,为思想库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学术氛围。

二、我国高校智库的问题现状(一)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2014年1月22日,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起,并已评选近十年的《全球智库报告》在全球55个城市同时发布。

根据报告显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等7家中国智库入围“全球顶级智库前150位”,在入选的7家中国智库中,高校智库就有两家。

同期,上海社会科学院正式出版的《2014年中国智库报告》中,依据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媒体影响力、公众影响力、国际影响力,以及智库成长与营销能力六个维度对中国智库进行了评价,在综合影响力前30名中,高校智库占了8位。

中国内地共有32所大学上榜,相比去年增加4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6所学校进入世界前200名。

从数量上看,高校智库约占据了全国智库总量的三分之一;从形式上看,绝大多数高校都创建了研究性机构;但是从功能上看,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提供政策服务的能力却不尽相同。

部分“985”和“211”大学的研究机构切实发挥了智库作用,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而对于多数高校而言,教学仍是主要任务,科学研究工作也大多以理论研究为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

表1 2014年中国活跃智库类型特征(二)高校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高校智库仍处于起步阶段,而我国大学智库数量很多,但结构不尽合理,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匮乏,高质量的、具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不多,其在政策制定领域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优势。

1、高校智库与政府信息交流渠道不畅,外部协作机制丧失目前我国高校思想库处于一种单兵作战状态。

一方面,大多数高校智库研究成果多以学术论文为主,追求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而政府决策咨询的研究成果较少,忽视了高校智库的功能定位。

从现实来看,我国高校智库与政府机构之间沟通渠道比较缺乏,相互间的交流合作存在着层面低、内容单一等缺陷,不能掌握政府统计的部分信息,缺少信息支撑;另一方面,高校之间缺少来往,在研究人力、信息、情报资源等方面未能共享,勿论整合;在研究方向、动态方面,缺乏相应的信息通报;在决策咨询需求和高校之间缺乏常态的联络机制。

外部协调机制的缺乏,导致高校思想库的科研力量没有形成有效合力,重复研究和研究空白并存,资源效益总体不高。

2、高校智库人才结构不合理,研究人员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目前高校智库建设所需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严重不足,其研究人员仍以高校教师为主,智库“旋转门”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高校教师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重任务,缺乏在政策研究上的时间和精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