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业标准的起源与发展我国现行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中实际上是两种标准并存: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
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建立于1956年,后于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由劳动部组织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了三次修订。
到90年代中期,修订完成了约4000个工种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1999年我国第一部《职业分类大典》颁布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需要,在总结制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经验、借鉴国外方法的基础上,开始按照新的模式制定国家职业标准,迄今为止已制定完成了200多个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
这两种标准,一个是针对具体工种,一个是针对具体的职业,反映了特定的工种和职业的工作能力要求。
特别是从1999年后按照新模式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突破了原先的学科导向,贯彻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工作现场的要求,在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
我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
这个制度过去主要在企业内部运行,达20年之久。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技术等级考核制度开始向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转型。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并重;1994年全国人大通过《劳动法》,确立了职业资格制度的法律地位。
1993年,劳动部发布《职业技能鉴定规定》,1994年3月,劳动部、人事部联合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规定》。
至此,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始启动。
同时,在我国运行了20年之久的企业工人技术等级制度,开始被改造为社会化管理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
1994年6月,中央编制办批准成立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负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
在我国,法律规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证书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通过国家法律、法令或者行政法规的形式,以政府的力量来推行,由政府认定和授权的机构来实施。
这是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制度特征。
近年来,在国家标准制定中逐步开始摈弃传统知识分析法,采用工作分析法。
这是一个进步,但是也还留有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
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是基于职业活动本身而言的,因此,劳动者的职业能力的养成、提高和评价必须基于其完成工作任务的内含和质量。
劳动者在职业领域中运用的工艺技术手段,是劳动者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质量的工具。
工艺技术手段是动态的、千差万别并不断发展的,而职业的社会功能(以及与此对应的工作任务)则是相对静态的、具有同一性的。
在许多情况,工艺技术手段的进步有可能导致其从业人员的具体操作活动(传统意义上的技能)趋于相对简单化。
因此,按照特定职业的工艺和设备的技术含量来区分其从业人员的技能等级是对工艺技术手段和职业能力之间关系的一种误解。
职业技能等级的确定,应当基于职业活动范围的宽窄、工作责任的大小和工作质量的高低;而工作范围、责任和质量的确定直接源于其职业所具备的社会功能。
工艺和设备作为劳动者在特定职业范围内完成其工作任务的工具和手段,不应成为确定标准的主要依据。
对于任何一个职业而言,是由于其工作性质或者说社会功能具有同一性,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
作为国家制定的职业标准,它所直接映射和调控的劳动者技能,代表着劳动者能够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和质量,而不直接反映或调控劳动者使用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国家职业标准编制工作应当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总原则指导下,运用职业功能分析法,按照模块化、层次化、国际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使国家标准成为以职业必备能力为基础的,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职业标准,以全面满足企业生产、科技进步以及劳动就业的需要。
2、职业标准的现状、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
截至2011年4月,已颁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目录1023个、已颁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目录(121个),已出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目录555本。
职业标准在整个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中处于龙头位置,起着导向作用。
它引导着职业教育、职业培训、鉴定考核、技能竞赛等活动,其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
一个统一的、符合劳动力市场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的职业标准体系,对国家职业技能开发事业的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和影响。
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职业教育、培训、鉴定、考核、竞赛和表彰系统的构架和改造,实质上是一场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改革。
国家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
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
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
国家职业标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制定并统一颁布。
(1)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比重表四个部分,其中工作要求为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主体部分。
图1 我国职业标准内容图示①职业概况是对本职业的基本情况的描述,包括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等级、职业环境条件、职业能力特征、培训要求、鉴定要求等内容。
②基本要求包括职业道德和基础知识,其中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本职业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观念、意识、品质和行为的要求,一般包括职业道德知识、职业态度、行为规范;基础知识是指本职业各等级从业人员都必须掌握的通用基础知识,主要是与本职业密切相关并贯穿于整个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法律知识和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知识。
③工作要求是在对职业活动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的基础上,从技能和知识两个方面对完成各项具体工作所需职业能力的描述。
包括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
其中职业功能是指一个职业所要实现的活动目标,或是一个职业活动的主要方面(活动项目)。
根据不同职业的性质和特点,可按工作领域、项目或工作程序来划分。
工作内容是指完成职业功能所应做的工作,可以按种类划分,也可以按照程序划分。
每项职业功能一般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内容。
技能要求是指完成每一项工作内容应达到的结果或应具备的技能。
相关知识是指完成每项操作技能应具备的知识,主要指与技能要求相对应的技术要求、有关法规、操作规程、安全知识和理论知识等。
(3)比重表包括理论知识比重表和技能比重表。
其中,理论知识比重表反映基础知识和每一项工作内容的相关知识在培训考核中应占的比例;技能比重表反映各项工作内容在培训考核中所占的比例。
(2)作用与意义: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开发的依据。
国家职业标准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描述了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
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课程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设置,能够摆脱"学科本位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和重学业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保证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使更多的受教育者和培训对象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
职业技能鉴定命题是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在对其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具体化和典型化的基础上,命制用来测量鉴定对象职业能力是否达标的试题或试题库。
鉴定考核则是运用职业技能鉴定试题,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时间和方式,组织对鉴定对象的职业能力进行测试。
开发制定国家职业标准,对于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引导职业教育培训,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促进就业和劳动力市场建设都将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其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①是促进就业与再就业工作。
目前,我国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
因此,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对新生劳动者、失业下岗人员、在岗职工和创业者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帮助他们获得技能,增强工作适应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实现素质就业,对于构建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②是引导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职业教育培训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
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操作技能、理论知识不尽相同。
职业标准的颁布为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以及各类职业教育院校确定培养目标、设置教学课程、制定教学内容和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③是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体系为构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前端性和基础性工作。
制定国家职业标准,并按国家职业标准,编写教材、开发题库、开展培训、实施鉴定,构建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基础工作体系,这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素质就业、技能就业、技能成才奠定了基础。
3、国内外情况研究分析德国的“双元制”培训体制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接受“双元制”教育的学生,是在两个地方(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接受“双元”教育,毕业时要通过的是一次“三证合一”的考试,即考试证书、培训合格证、职业学校毕业证。
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
澳大利亚颁布实施国家资格及认证框架、国家资格认可标准等,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能力认证系统。
现在,各州的教育培训机构都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培训考核,劳动者取得的资格也被各州公认。
这一改革既提高了培训质量,又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新的澳大利亚职业培训标准与能力考核标准是高度统一的,其要求都包含在“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里,内容包括职业能力标准、职业培训标准和考核评估标准三部分。
培训包由国家级的产业培训咨询委员会开发,国家有关部门审核批准。
新型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有三个特点:一是标准统一,取得相同职业资格证书则表示劳动者具有相同能力;二是突出了能力要素,突出了现场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学历教育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相通,国家建立了与学历证书相衔接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CBE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
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这种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模式是通过技术及职业教育的课程计划来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
美国教育的另一特色,是把职业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称为学校——工作多途径形式。
香港资历架构是跨界别的资历等级制度,它涵盖了学历及不同行业所需的资历,并订明所应达到的标准,以及资历之间的衔接阶梯,个人可自行确立进修的目标和方向去获取有素质保证的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