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疟疾的中医防治

疟疾的中医防治

疟疾的中医防治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疟疾的中医防治
疟疾,是指寒战,高热,汗出并周期性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

多发于夏秋之间,其它季节也是可散在发病,主要是由于感受疟邪及瘅毒疫疠之气所致,有一日一发称日疟,二日一发为间日疟,三日一发为三日疟之不同,如久疟不愈,在胁下形成积块,称为疟母。

病因病机
一、感受疟邪及风寒、暑湿之气,邪毒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
之间,邪入则与阴争而寒;出则与阳争则热,邪正交争而发疟疾;如邪正相离,邪气伏藏,不与营卫相搏,则寒热休止。

二、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致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或劳倦
太过,体质虚弱,疟邪乘虚而入。

说:’疟疾本由外感,惟禀赋怯弱,劳倦过度者尤易感邪”。

辨证治疗
主证:寒热往来,先寒后热,汗出而息,发作有时。

发病之初,呵欠乏力,
毛孔粟起,旋即寒战鼓颔,寒去则内外皆热、体若燔炭,头痛如裂,面赤唇红,烦渴引饮,口苦而干,胸胁痞满,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

舌苔白腻或黄腻。

脉弦紧或弦数。

如疟久不愈,则胁下结块而成疟母。

治法:取、少阳经穴为主。

毫针刺用泻法,以通调督脉,和解少阳。

在发作前二小时针之为宜。

发作时寒多热少的,并用;热重寒轻的只针不灸。

处方:大椎、陶道、后溪、间使、液门、足临泣。

随证配穴:热重加曲池,毫针泻法。

疟母加章门,灸痞根。

高热神昏谵语者,点刺十二井穴出血。

方一:,鸡蛋。

将苍耳子捣碎,水煎取浓汁,鸡蛋打入沸汁中,煮成溏心蛋,食蛋喝汤。

本方祛邪解表,扶正,对疟疾有效。

方二:、、、。

水煎服,日1剂,连服3日。

本方出自《内科学》,对疟疾有效。

方三:制,制。

水煎服,日1剂,1次服。

血分有热及孕妇忌用。

本方截症杀虫,开痰理气,适用于寒冷疟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