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野外生存训练课程中的道德素质教育及启示

野外生存训练课程中的道德素质教育及启示

野外生存训练课程中的道德素质教育及启示[摘要]文章分析了野外生存训练课程具有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环保意识、提
高身心素质的道德素质教育作用,通过在野外生存训练课题过程中的实践,回归到高校道德素质教育工作的高度。

文章从学校课程设置和学校教育工作两方面作了思考,以期丰富高校德育研究工作,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
[关键词]野外生存训练课程道德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教育工作
笔者通过长期的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发现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既包含丰富的社会实践因素,同时对学习者的身体和心理方面施以良性的刺激,该课程所达到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对高校道德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野外生存训练课程中的道德素质教育
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是在真实的自然环境当中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生活、合作、生存的训练和考验,通过丰富多样的训练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体会其在校或在家中从未体验过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很少有机会尝试家庭之外的独立和团队的协作,学生通过在野外生存训练过程中的磨炼,培养学生的个人意志品质以及团体协作能力,达到身心的成长和历练,完善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质。

其道德素质教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团队精神。

远离城市的山地、密林、荒漠和高原通常是参与野外生存训练的学生所要面临的环境,在陌生的环境中开展活动对于参与者个人来说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个人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显得过于渺小,这就迫使参与者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友爱互助的团队,共同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

在团队中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优势,与队友进行优势互补,从而形成强大的团体战斗力。

一个组织纪律性强的团队,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团队的领导是整个集体的灵魂,在行动中必须以身作则,充分调动大家的活动积极性。

遇见紧急情况时能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决定,组织好团队顺利完成任务,这就要求参与者在日常训练中建立固定的活动小组,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

在集体活动中,团队成员性格各异,不同性格的人需要相互理解和磨合。

有些性格在集体生活中常常会碰壁,比如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脾气暴躁、不爱帮助别人、盲目自大、喜欢独行等,这些性格都是团队生活的大忌。

参加者应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努力使自己融合到集体中去。

在活动中,对那些体质相对较弱的同学应多给予帮助,通过协助他们度过困难情景享受同进退共荣辱的过程。

在参与野外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目的,由于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具有相同的兴趣,在临时组建的团队中能够迅速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建立深厚的友谊,这对于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提高环保意识。

参与者走进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呼吸新鲜的空气,聆听大自然中鸟儿的歌唱,漫步在遮天蔽日的树丛中。

在这远离城市喧嚣的新环境中参
与训练,学生心中保有的那份“原始”状态得以释放出来,在脱离校园、家庭、社会压力的环境当中,使学生们的心灵得到释放和洗涤。

在感受大自然的过程中,无形中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陶醉其中,也使每个人心中下意识地感激自然,愿为保护大自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活动前后参与者自觉地清理各种废弃物品,保护环境卫生。

野外生存训练使学生在感受自然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这种影响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3.提高身心素质。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生活的城市化,生活在高楼大厦的学生们的生活更加趋于便捷、安逸和舒适的状态,与自然的接触也就越来越少,在艰苦环境中历练的机会也逐渐减少,使得现代学生生存能力普遍下降。

同时,现今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平日生活中多将自身荣辱和个人得失放在首位,很少有集体观念,结果是在未来走入社会后,其适应团队的能力相对较差,需要一段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工作的团队。

这无疑是现今大学生走出校园后所要面临的严峻考验之一。

然而,通过学生的野外生存训练课程,可有效地将团队协作意识渗入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当中,在培养协作精神的同时为学生个人建立自信,树立信心,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建立了良好的身心素质发展方向。

因此,如何在大自然中生活与生存,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与人友好相处,培养这些能力对在校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意义重大。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朝气蓬勃,他们身上散发着强烈的求知欲,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渴望参与社会活动,在各种活动中都表现出强烈的好胜心和挑战精神。

野外生存训练为这些年轻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良好平台,学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离开了现代化的城市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只能依靠个体或者团队的力量进行森林穿越、攀登悬崖峭壁、野外采集和野外自救等活动。

在艰苦的活动中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痛苦,在自然环境中体会生命的意义,在一个接一个的挑战中培养坚韧的毅力。

通过野外生存训练,在提高其自身的身体素质的同时,通过不断历练与成长也使得现代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品德、修养等得到了提高。

所以,野外生存训练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极好的方式和方法。

二、野外生存训练课程对当代高校道德素质教育工作的启迪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以自然环境为课堂,通过基本技术技能的教学和野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习得户外生存生活的知识、技能以及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样对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及创新精神等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最终实现体育健康课程的目标要求。

1.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思考。

野外生存训练课程内容具有知识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紧跟社会发展。

它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及学生和学生间的互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在对学生个性形成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由于课程内容贴近生活,整个教学实践活动将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向“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把传统体育课教学中竞技性很强的走、跑、跳、投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环境和大自然环境中,该课程的发展不仅符合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并进一步推动了高校体育课向
“多样性、多元化”发展。

2.对当代学校教育工作的思考。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不仅是一项教育活动,还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在某种意义上它打破了学校对学生的一种封闭、灌输式的教育过程。

野外生存训练课程致力于改善学生的行为方式,培养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如何与他人密切交往,教会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相互理解、相互协作、共同进步,从而达到推动传统学校体育工作发生变革的作用。

现今的高校教育,多以理论化、教条化的形式灌输学生,而学生在一味追求考试通过的过程中,也只是泛泛理解,只求“60分万岁”,所以,面对这种趋于形式化的教育,具有实践化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体育课程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培养学生自我锻炼和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而野外生存训练正是将这一意义实施的一种高校体育教育的形式,学生自身本就渴望走出校园,尝试新鲜的教育形式,野外生存训练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对实践课程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丽.我国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现状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6(2).
[2]师长青.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指南[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
[3]杨红琴,于楼成.浅析“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在7所高校的开展现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4]沈壮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过程之比较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4(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