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素质教育要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根本点

素质教育要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根本点

素质教育要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根本点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1-11-21 09:10:00 ] 作者:杨增菊编辑:studa110711-[摘要]进入21世纪,社会各组织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的素质的竞争,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又依赖于素质教育。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教师要顺应时代,改变教学观念,革新教育方法,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文章认为,要推进素质教育,应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作为根本点,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的界定从本质的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拓展未来生存空间素质的教育。

这种拓展未来生存空间的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国家的一个战略考虑,简单地说,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

它的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素质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的要求,包括政治、道德素质内容等。

第二,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主要是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之外的表现。

第三,科技创新素质、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当然也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在国际化背景下,素质教育也强调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毕业生在社会上要得到认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知识支撑的,同时还有他的人文素养、精神境界以及社会责任心。

开展素质教育,应该在李岚清同志提出的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之外再加上“学会创造”,构成“六会”。

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关注的是人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自由的、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同时,它也是一种动态的终身教育观,关注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眼前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一生的发展。

而且它又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观,既强调受教育者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又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强调因材施教和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既注意受教育者对知识的吸收,更注重受教育者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

它还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教育观,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的关系。

可以说,大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二、推进素质教育的策略(一)改变教学观念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以人为本,在教育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一是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体、创造性)为出发点;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三是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主要标准,尤其是把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内容。

2.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

教师应将创新的观念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目标上,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够充满好奇、充满兴致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打破单调机械的“教师讲,学生听”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创设互动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大胆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

3.树立“授人以渔”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教师只应起到点拨、制导、引见的作用。

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革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呆板,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普遍缺乏学习兴趣。

因而需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满堂灌”“填鸭式”“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上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此,我们应尽量做到:1.巧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强大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情景,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由问题所引起,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

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化过程。

学生获得知识,要靠思维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在学习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勇于学习、勤于学习,从而学得充分,学得扎实,获得丰富的知识。

然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会自然出现、凭空产生,需要教师的诱导和激发。

或许,闻一多先生的教学,可以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受到点启发吧。

有一次,闻先生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

然而闻一多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一多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

”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明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的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了。

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来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只要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同学们这时总算茅塞顿开,同时又觉得受益匪浅。

闻先生的意旨是在激发学生正确地认识理性与非理性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有谁能说这种方法不比我们单纯说教更能吸引人呢?2.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美国创造力专家施美斯认为,创造力的发挥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

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课堂教师有意识地创造意境和气氛。

上课时,教师最好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给学生一种亲切、随和的感觉。

只有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才能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力。

当学生的思维活动与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宜强行地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

陶行知先生有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六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去做;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去说;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其自由发展。

他的思想对我们的教学应当有所启发。

三、推进素质教育,应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根本点由上可知,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社会主义培养后备军和接班人。

可以说,在素质教育中,知识是基本、能力是关键、人格是根本。

而人格的培养离不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应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根本点。

因为只有先培养出品行端正、为人忠诚的人,才能使这样的人担当历史赋予的使命,推动社会发展,否则,他们不仅不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而且可能成为害群之马。

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不仅中央高度重视,而且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也高度重视。

除了业务能力和素质外,用人单位无不重视大学生的德性和品行,学生家长也无不重视孩子的德性和品行。

学校的第一要务是育人,特别是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目标和方式还有不少误区亟待改进,表现为:重成才轻成人,即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学生成名成家、成为某领域的专门之材,而忽视如何做人;关注考试分数,忽视对品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智能和情感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协调发展;赢利成了办学的重要目的,这使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被异化成为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

存在以上误区的突出表现就是学生往往将思想道德教育视为“不毛之地”,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永远是徒劳无功、毫无裨益的;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也觉得“无可奈何花落去”。

笔者认为:要成才,必先成人。

人将不人,何谈才矣?因此,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并非不重要,而是至关重要。

既然如此,以育人为根本任务,将适合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第一位的高等院校没有任何理由不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优先的地位上。

众所周知,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同时,《意见》也指出当前大学的思想政治状况存在着一些负面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应做到:(一)提高自身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惑、解惑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要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前提。

教师不仅要献身教育,而且必须正确、自觉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教师还要注重渗透教育,以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及良好的心里素质去塑造新一代青年的人格。

教师不仅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为人处世、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传授给学生,更要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师所具有的道德品格要更具有完美性,主要包括:宽厚大度、无私正直、作风严谨、仪表端庄、谈吐高雅、处事周密、乐于助人、好学上进、敬老爱幼,尊师重教等。

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只有首先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才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磁力,才会吸引学生自觉地去接受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二)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一则故事:三位砌砖的工人正在工作,有人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一个说“砌砖”,一个说“赚工资”,而第三个则自豪地说:“我正在创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

”正是这一远大的理想,使这个人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师,而另两位工人则默默无闻。

这个故事正说明:人的一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远大理想的牵引。

理想好比远航的明灯,有了它,人才有前进的航向。

如今,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肯定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考验。

有人认为,现在的人们都不讲理想,不谈信念了,一切“向钱看”了。

“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

”这确实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思想状况。

而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

当前,我们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应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