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兼《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要求:理解这两篇小说的内容,懂得所涉及的有关故事情节,把我小说主人公的形象。
2、能力要求:认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在小说尤其是记叙文中所起得作用。
3、思想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引发对战争的思考,激发珍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这两篇小说的内容,懂得所涉及的有关故事情节,把我小说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难点:认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在小说尤其是记叙文中所起得作用。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继续渗透小说文本阅读指导方法,重点让学生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理解环境描写所起得作用。
同时把握现代小说的有关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百年多的时间之中,很多卓有成就的诗人、作家纷纷获奖,其中比较公认的有:梅特林克、霍普特曼、泰戈尔、罗曼·罗兰、叶芝、萧伯纳、托马斯·曼、高尔斯华绥、奥尼尔、米斯特拉尔、赫尔曼·黑塞、纪德、艾略特、福克纳、罗素、海明威、加缪、帕斯捷尔纳克、萨特、肖洛霍夫、阿斯图里亚斯、川端康成、索尔仁尼琴、聂鲁达、伯尔、索尔·贝娄、米沃什、马尔克斯、戈尔丁、塞弗尔特、西蒙、布罗茨基、马哈富兹、帕斯、戈迪默、沃尔科特、莫里森、大江健三郎、希尼等。
其中2000年高行健(1940~)法籍华人,(1997年加入法国国籍),出生于中国江西赣州。
剧作家、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剧作《绝对信号》、《野人》、《车站》;小说《灵山》(2000年获奖作品)、《一个人的圣经》等。
2000年作品《灵山》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一部获奖的中文作品)。
获奖理由:“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肖洛霍夫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且至今仍给予特殊关注的作家。
这不仅仅因为他给世界人民留下了《静静的顿河》、《新垦地》(旧译《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珍贵的文学遗产,还因为他一生的创作和文学活动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始终存在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并产生了一定影响。
他的授奖词为:1965年,肖洛霍夫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一个人的遭遇》故事梗概一个人的遭遇 1956年最后一天和1957年的第一天,苏联的党报《真理报》连载了一篇小说,作者是写过《静静的顿河》的肖洛霍夫,小说的名字叫《一个人的遭遇》。
小说立即震动全世界,因为它发表的地方不同寻常,它发表的时间不同寻常,它的作者不同寻常,更因为它的内容不同寻常。
但是令今天的人不解的是,恰恰是因为作家写出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才造成了这部小说的“不同寻常”。
伟大的卫国战争后第一个春天,冰雪融化,道路泥泞。
“我”坐在河滩的篱笆上,等待渡船。
一大一小两个流浪汉走过来。
大人叫索科洛夫,小孩叫凡尼亚。
搭讪几句之后,这个极其普通的男人讲述了自己不幸的命运。
他是1900年生人,曾参加过红军。
在1922年的大饥荒中,他的亲人都饿死了。
后来他当了钳工,和伊林娜结婚以后,他开始有了幸福,妻子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姑娘,温柔体贴。
十年间,他们有了一子两女,盖了一座房子。
但是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第三天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他永远忘不了告别妻子的一幕,他把哭哭啼啼的伊林娜从身边推开。
在前线他负过两次伤,在一次往火线送弹药的时候,他的军车被击中,他成了战俘,送往德国集中营服苦役,倍受折磨。
一天,他说了一句抱怨的话,被告密,于是,德国人喊他去,他的勇敢救了他一命。
因为他是司机,被指派给德军的一个战地工程师开车,他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个德军工程师带回苏联。
回家探亲时,他才知道,他的妻子和女儿一起被德军炸死。
他又回到部队,得知儿子也参军了,而且表现很好,做了军官。
但是,就在攻克柏林的战斗中,他的儿子也牺牲了。
战后,这位功臣,重操旧业,给集体农庄开车,收养了一个无人照看的战争孤儿。
但是,一次他开车撞了农庄的一头牛,结果被开除了公职,他只好带着收养的孤儿到处流浪。
四、文本研习(一)、1、失去儿子以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为什么?明确:经历了许多苦难遭遇。
2、请按照时间顺序将索科洛夫经历的苦难概括出来,并找出情感起伏的词句。
明确:受伤被俘——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被炸死(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埋葬欢乐)——领养孤儿(轻松光明)——出车祸(悲愁的心)3、索科洛夫曾经希望妻女支撑自己挺过集中营中的苦难,但死去的不是自己,而是妻子和女儿;也曾经盼望儿子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自己有一个美好的“老头梦”,但盼望到的不是凯旋归来的儿子,而是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的儿子的尸体。
我们想想吧,一个人有多少泪水能够伴着一个接一个的沉重打击啊!可是——(二)、1、遇到凡尼亚后,‘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这又是为什么?明确:同情孩子;身世相同2、凡尼亚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激动和狂喜?明确:渴望亲情,害怕再失去父亲,再去流浪3、索科洛夫的哪些举动同样让人感动?学生读18、19段明确:由于自己的不幸更能同情别人的不幸,对孤儿的爱;做父亲的幸福,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
五、合作探究1、“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这泪水有什么含义?教师明确:坚强(白天不当着孩子流泪);追悔(梦境,分别时推了妻子一把);担忧(死去吓坏儿子,儿子的将来)等。
2、遭遇战争、失去亲人、泪浸枕头的只有索科洛夫一个人吗?不是。
苏联人以平均每个家庭牺牲一个人的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
请看一组数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
战火蔓延到40个国家,有56个国家参战。
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双方动用军事力量9000万人,其中苏联2200万人,中国有4.5亿人卷入战争。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其中苏联伤亡约3000万人,中国伤亡约3500万人。
死亡者达5500万人,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苏联死亡2700万人。
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
其实,小说写的不只是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一个民族在战争中遭遇,是人类在战争中的遭遇。
索科洛夫的泪水浓缩了的苦难,他是一群人的代表,是艺术品中的典型形象,是“熟悉的陌生人”。
3、小说的结尾说,“重要的是能及时转过脸去”,不能让孩子看到脸颊上滚动着的“吝啬伤心的男人的眼泪”。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教师明确:读懂了索科洛夫感人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
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
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
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的悲悯之心。
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
“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
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六、伯尔介绍海因里希·伯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
生于科伦一雕刻匠家庭。
1939年入科伦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
1985年逝世。
海因里希·伯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1974)的发表又引起了强烈反响。
短篇小说方面,目前已知的有《流浪人,你若来斯巴……》《我的昂贵的腿》《在桥边》。
中篇小说方面,目前已知的有:《列车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哪里去》等。
授奖词:海因里希.伯尔是继托马斯.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德国作家。
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表彰他的创作“凭借对时代的广阔的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做出了贡献”。
他被誉为当代德国的歌德。
七、故事梗概1开端:(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2发展:(“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3高潮、结局:(“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
“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
美术教师命令学生用六种字体将此写在黑板上。
当“我”在“手术室”认出笔迹时,“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剧烈的跳动”。
昔日所受的军国主义教育痕迹犹在,而“我”已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我”所感到的震惊是一个受欺骗被损害而最终醒悟者的震惊。
在这里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小说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
通过这个伤兵的遭遇,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争败坏了的整个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
八、文本研习(一)、1.构思巧妙,视角独特明确:这篇小说的构思巧妙,作品的主题是反战,作品的视角独特: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伯尔善于用内心独白和回忆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不是回到了母校,自己到底伤在何处,小说自始至终,都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无尽的痛苦和困惑也感染了读者。
2.悬念迭起,引人兴趣明确:小说中,“我”被抬进美术教室,种种摆设触动了“我”的记忆,“假如现在,我闪过一个念头,假如现在是……”“我看见涂了些什么玩意儿,莫非这是我自己干的……”,“八年不是一个小数目,八年内的一切,难道你只凭一双肉眼,就能辨认出来吗”等处,一再地进行猜测,令读者也随“我”产生怀疑,而事件在此过程中一点点明晰周围环境一点点明了,悬念却越加剧,令人更迫不及待地想知晓谜底,而作者则将此弓之势蓄满,才放出了一箭:“我看到的只是他那张疲惫忧伤的面孔,现在我终于认出他来了——原来是比尔格勒!”作品悬起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