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专题报告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专题报告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指在一次灌水期间被农作物利用的净水量与水源渠首处总引进水量的比值,是衡量灌区从水源引水到田间作物吸收利用水的过程中灌溉水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我区积极推进新型节水技术,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走出了一条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新路。

最新统计显示,截止2011年我区拥有耕地20.56万亩①,棚室1.4万栋②,为保证我区“节水增粮项目”及水利部“948”项目顺利开展,我区共建设机电井596眼,建设节水灌溉面积18.73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91%,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62提高到0.73③。

预计每亩可年节水30%-50%④,玉米亩增产900公斤,增收1000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水利专家指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区一直在大力发展农业节水,“十二五”是我区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发展的关键时期。

其中,在农业领域,要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微灌等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积极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

我区自2006年开展生态示范农业建设工作后,便开始大规模推广农业节水灌溉。

截止2011年,我区共申请各级专项资金近亿元,坚决做到合理规范使用项目资金,确保项
目建设顺利实施。

经研究决定,中央、省和县级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棚室滴灌、膜下滴灌工程、水源井工程、设备采购和动力配套工程。

农民自筹资金用于地膜购置,覆膜机、拾膜机等机械购置,深松整地及两垄一平台整地等方面投资。

工程建设资金设专户,按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工程建设资金按进度完成情况经验收小组验收合格后,拨付施工单位,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依据惠农政策,落实农业节水方面的补贴。

几年间,我区根据种植结构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推广了膜下滴灌、喷灌等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在部分塑料大棚和温室里,发展了一定数量的微灌。

做到了重点突出喷灌,在生物措施上,大力推广秋翻整地,开展大垄双行密植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建成符合规范标准的节水工程面积18.73万亩,其中,膜下滴灌8.8万亩,喷灌1.95万亩、抗旱保收田及棚室建设面积7.98万亩。

为加强节水工程的建设管理,我区还加大推广农机合作设建设,
截止2011年,建设农机合作社30多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⑤,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我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

节水灌溉工程统计表
2008年2009年
2010年2011年
基础数据来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