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 第六章解析

政治经济学 第六章解析

第六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

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最重要的新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本章着重阐述资本主义向垄断和国家垄断发展的必然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形式、本质、作用及其局限性。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一、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在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之前尚处在自由竞争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特征有:第一,生产实现了社会化,建立起机器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二,各个经济部门存在实力相差不太悬殊的众多企业,其中没有占支配地位、垄断地位者;第三,通行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形式是单个(或合伙)资本家所有制,在经济活动和流通领域是单个资本家企业主;第四,在生产和流通领域起支配作用的是自由竞争原则,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使利润率在各部门之间趋向平均化;第五,自发起作用的市场机制是生产和流通的主要调节者,国家(政府)对经济活动基本上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第六,对外经济活动主要是在国家出面支持下输出商品。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这种必然性根源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自由竞争时期,这一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遇到处于自由竞争状态中的分散的资本关系和障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敏锐地预见到资本主义有向垄断发展的趋势。

马克思曾多次强调生产和资本在竞争中有不断集中的趋势,正是这种趋势导致向垄断的发展。

他还指出:股份公司及其矛盾“在一定部门中造成了垄断,因而要求国家的干涉。

”恩格斯有一个精辟的论断:“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这种反作用力,要求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压力,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越来越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

”这一论断道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切重大调整的根源。

恩格斯还从当时正在兴起的股份制、正在出现的“托拉斯”组织,看到“自由竞争转变为垄断”。

他预见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终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

”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有股份制发展导致在资本关系内资本的社会化和管理的社会化的要求,揭示了资本主义向垄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些对历史大趋势的带预见性的论述,极其深刻地提出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内在机制。

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形成为新的垄断阶段。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全面深刻地揭示和阐明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机理、基本经济特征、经济实质和历史地位。

当时,有越来越多的著作用“帝国主义”这个概念说明资本主义新的经济特征,列宁肯定并沿用了这一概念,用帝国主义称呼金融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

与此同时,列宁创立的关于帝国主义的学说,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说:“生产集中产生垄断,则是现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必然成长为垄断资本主义,这是因为:(1)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集中。

如前所述,在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下,“大鱼吃小鱼”的企业兼并现象必然不断产生,从而导致生产集中。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重工业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采取各种方法增加资本的数量,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促进了生产进一步集中。

经济危机导致了大量中小企业破产,起了加速生产集中过程的作用。

(2)生产高度集中的趋势本身蕴涵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

当一个部门还是由为数众多的中小资本家分散经营时,或者即使其中有少数较大企业,但生产集中程度尚未达到足以操纵和控制该部门的生产和销售的能力,垄断是很难形成的。

但是,当生产集中到很高的程度时,由于一个部门的绝大部分生产和销售已经集中到为数不多的大企业的手中,它们彼此间就容易达成协议而联合起来,共同操纵生产和市场以谋取高额利润,这就产生了垄断的可能性。

(3)生产高度集中后,垄断的出现即成为一种现实。

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势均力敌的大企业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需要谋求它们之间的暂时妥协,订立协议,共同控制生产和市场,二是由于规模庞大的企业使规模小、资本少的单个私人中小企业难以同它竞争;同时,规模大的企业会给新企业的创办制造障碍。

可见,规模庞大的企业本身就具有垄断的趋势。

总之,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就是垄断。

”垄断的实质就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根据列宁的分析,垄断作为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垄断组织的主义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卡特尔主要是由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通过签订划分销售市场、规定商品产量、确定商品价格的协定而建立起来的垄断组织,是比较初级的垄断组织形式。

辛迪加是由同一部门的几个大企业通过签订同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议而建立起来的垄断组织。

托拉斯是由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生产上有密切关系的大企业组成的企业联合体,是较发达的垄断组织形式。

它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企业,由其董事会全面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参加的企业完全丧失了其自身的独立性。

康采恩是由不同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组成的一种组织复杂、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

它以金融控制为基础,主要靠控制各加入企业的股份来实现其垄断统治。

由于垄断组织规模大,它在经济生活中必然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在生产资本和银行资本高度集中的基础上,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日益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资本形态,即金融资本。

在金融资本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金融寡头。

所谓金融寡头即掌握庞大金融资本的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

金融资本的统治,包括对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全面控制。

金融资本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金融资本对政治生活,特别是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这种联合有多种途径,如金融寡头亲自或指派自己的亲信和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收买政府高级官员和国会议员,聘请曾在政府任职的要员到公司担任高级职务等等。

总之,金融寡头控制了全部的经济生活和政治、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真正的统治者。

私人资本的联合,不仅发生在工商领域,它发生在银行业中。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在银行集中的基础上形成的。

1.银行的集中垄断银行集中——是指银行的资本和存款激增,在全部银行资本和存款中的比重提高。

银行的集中是以生产为基础的,同时也是自由竞争的结果。

首先,在生产集中的过程,工业企业需要银行大量长期贷款,在客观上需要有大银行。

另一方面,大银行资本雄厚,信用保险,不易破产,产业资本家也愿意把闲置的货币资本存入大银行,这就使大银行的资本有了更大的积累。

所以说没有生产的集中,银行的集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次,银行之间的竞争,使大银行吞并小银行,从而促使银行的进一步集中。

银行的集中,反过来又促使生产更加集中,因为大银行的大量资本贷给大企业,从而加速了生产集中。

银行的高度集中,最后必然走向垄断,形成银行垄断资本。

例如:美国1900年有几家银行的地位不相上下,占当时存款总额15%,但是13年后的1913年,只有摩根和洛克菲勒两大银行统治整个银行界2.银行的新作用银行的集中和垄断,使银行和工业企业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银行有了新的作用。

银行成为“万能垄断者”在自由竞争时期,银行只是普通的支付中介人,对工商企业的贷款一般是分散的,小额的和短期的,信贷关系也不固定。

并不直接过问工商企业的经营活动,更谈不上对企业的控制。

当银行资本高度集中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大银行集中了社会大量存款,控制了许多中小银行,并形成网络。

它有足够的资金为工商企业提供长期的巨额贷款,在贷款之后,他要关心企业能够偿还贷款,因此,大银行十分关心企业的经营情况,通过扩大或减少贷款等信用手段来影响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方向,甚至派代表监督企业,使企业依赖于银行,双方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

这样以来,银行的性质就有了变化,它成为工商业的支配者,从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②加速了资本集中和垄断组织的形成通过对某些工商业贷款,增强了他们的竞争能力,在竞争中不断吞并中小企业,这样资本就更加集中,从而也加快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3.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①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银行垄断的形成和银行作用的变化,使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二者逐渐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业务上互相渗透。

银行垄断资本通过购买工业企业股票和开办新企业等办法,把资本渗透到工业中去,成为工业资本的所有者。

同时,工业垄断资本也通过购买银行股票,和投资银行等办法,把资本投入银行,成为银行资本的所有者,这样,互相投资,互相成为对方的股东。

另一方面,是在人事上的结合,工业企业和银行业互相派人到对方任职,如担任董事,监事等职,互相参与和监督。

通过业务上和人事上的互相参与,银行和工业溶合生长而成为一种新型的资本,这种资本就叫金融资本。

而掌握金融资本的少数大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就是金融寡头。

②金融寡头对国家经济和政权的控制。

经济上的控制: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是占统治地位,主要通过参与制来实现。

所谓参与制——通过掌握一定股票额层层授到企业的制度。

金融寡头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主要股票公司(母公司)。

再由母公司收买其它公司的股票,从而控制许多“子公司”,再由子公司控制“孙公司”,如此逐级参与,层层控制,形成一个庞大的金融资本控制体系。

“参与制”像一座金字塔,塔尖就是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利用“参与制”就可以支配成百上千万的巨额资本,获取巨额利润。

从而控制全国的经济命脉。

比如美国的十大财团,日本的六大财团,就是这样对整个社会经济进行控制,政治上控制。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也左右国家政权和上层建筑,主要是通过人事参与来实现的。

或收买政府官员,或派人直接担任政府要职。

例如: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是靠摩根和洛克菲尔财团支持上台的,总统肯尼迪的父亲是波士顿财团的大资本家,总统约翰逊本人就是百万富翁,总统福特、尼克松、卡特、里根都有大财团的支持。

另外,金融寡头,还控制全国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据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戴伊1983年统计,全美国7314个上层掌权人物只占人口0.03%,却控制了全国工业、电网、交通、公用事业、银行资本的50%,保险资产的1/3,全国最大投资公司,私人基金会和大学资产的1/2.控制了电视网、电报系统,以及第一流的律师事务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