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改开前三十年为什么穷

中国改开前三十年为什么穷

中国改开前三十年为什么穷?后三十年为什么比同样改开的国家发展好得多?2015-12-27 林毅夫12月18日,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主办的“园区经济与全球化论坛”暨中非园区合作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在论坛上进行了题为“从中国经验看产业园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的主旨发言。

以下为“青思智库”通过微信公号“清华约翰霍普金斯SAIS双硕士项目”独家发布的林毅夫发言全文。

标题为“世界和平论坛”凤凰博客编辑所拟。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恭喜我们园区经济走出去50人论坛的揭牌,同样感到非常高兴,能够在今天的论坛上面谈谈我对中国经验的看法,以及从中国的经验当中,我们可以吸取什么样的政策建议,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他们国家的经济可持续性的,包容性的发展。

我们知道,中国在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统计数字,在1979年的时候,我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82美元,比当时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国家平均数,500美元,中国连三分之一都达不到。

中国在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实际上在80年代、90年代,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也都在改革开放,苏联、东欧,拉丁美洲,非洲国家,在世界银行基金的支持下,进行了所谓结构调整,其实也是改革开放。

但是,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在80年代、90年代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其实是令人失望的。

有一位经济学家做过非常详细的统计数字的比较,发现在80年代、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是比在他们改革开放之前,60年代、70年代平均增长速度是慢的,而且在80年代、90年代,发展中国家各种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比在60年代、70年代,各种经济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还要高,所以就把80年代、90年代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下的这20年的改革开放,称为是发展中国家迷失的20年。

但是,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开放,大家很清楚,中国从1979年以后,进入到了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式的发展。

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来看,持续36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是9.7%,而且对外贸易的增长,每年是16.3%。

经过这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在2009年超过日本,变成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2010年超过德国,变成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在2013年的时候超过美国,变成全世界最大的贸易国,进口加出口。

在2014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过美国,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在去年2014年,中国的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600美元,现在是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平均数的四倍还多,也就是说连三分之一还不到,经过36年的发展,变成非洲国家平均数将近五倍。

在这段时间里面,相对同一个时期其他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国不仅是经济增长速度高,而且中国还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发生系统性的金融经济危机的国家,而其他国家是危机不断。

这个问题,我想今天跟各位谈谈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跟其他国家的改革开放,它的成绩会有这么大的不同。

首先,要问为什么从1979年以后,中国的经济能够持续这么长时间的高速增长。

第二,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却是长期的陷在贫困的陷阱里面,跟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长期陷在贫困陷阱里面。

当然,有人说是因为改革开放造成中国经济这么快速发展,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但是我前面也谈到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国家也都在改革开放,为什么他们的改革开放造成了他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更慢,而且经济更不稳定,而中国能够取得经济的稳定跟高速增长。

从这些中国经验跟其他发展中国家经验的对比,我再来谈谈园区经济的重要性,怎么用园区经济促进一个国家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能够取得那么高速增长。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高速增长是在人类经济史上最近才出现的现象,也就是在18、19世纪以后才出现的现象。

比在18世纪,当时全世界人均GDP 最高的是西欧国家。

西欧国家,按照一些历史学家的研究,在18世纪之前,平均每年GDP的增长只有0.05%,要1400年人均收入水平才能翻一番,西欧国家是这样,全世界其他国家也是这样,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经济增长的。

但是在西欧国家从18世纪开始一直到19世纪中叶,突然间人均GDP的增长增加了20倍,从原来每年的0.05%变成每年1%,人均GDP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就从1400年缩减为70年。

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它的人均GDP增长又翻一番,平均每年1%,变成每年2%,人均GDP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就从70年减为35年。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有些历史学家称为是人类经济史上唯一的事件。

突然间收入增加这么快,我想大家很清楚,是因为18世纪中叶出现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产业的不断升级,所以讲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

因为我们经济发展表现为是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而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它的方式就是在现有的产业上要有不断的技术创新,所以每个工人生产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第二部分要不断涌现新的,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你可以把附加价值低的产业,把资源配置到附加价值高的产业里去,这是推动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机制。

对这么一个现代经济增长的方式,发达国家是这样子,发展中国家同样是这样子。

如果你要经济增长,就要不断技术创新,产业不断升级,但是比较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有一点差异,因为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以后,他们的产业,他们的技术,都是在全世界最前沿。

当他的产业他的技术在全世界最前沿,要技术创新就只能自己发明,他要产业升级,新的产业也必须自己发明。

我们知道发明投入非常大,风险非常高,如果你成功了回报很高,但是绝大多数的发明的努力是失败的,将导致发达国家,我前面讲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平均每年的人均GDP,或者每年的人均收入的增长是2%,加上人口增长不到1%,所以发达国家在这100多年来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也就是3%左右。

那发展中国家,我前面讲,你要收入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同样要技术创新跟产业升级。

但发展中国家现在的人均GDP 的水平低,人均收入水平低,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代表他现在所用的技术,他所在的产业是在世界前沿之内的。

那我们经济学家或者企业家讲创新,不见得是发明,创新的含义无非就是说,你在下一期生产的时候,你用的技术比现在的技术好,你在下一期生产的时候,你进入的行业它的附加价值比你现在的附加价值高,这就是技术高,这就是产业升级,他可以把发达国家已经用过的,比我们好的技术,或者说发达国家已经生产过的,附加价值比我们高的产业,那些技术那些产品引进来,作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来源。

那么引进已经成熟的技术和产业,它的风险就低,它的成本也就低。

这个就是在经济发展上面所讲的后发优势。

发展中国家可以靠这种引进技术、引进产业的方式,来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由于它的成本低、风险小,所以它技术进步的速度可以比发达国家快,虽然发明比发达国家小,但是实际上在生产中,实体经济当中,继续进行产业升级,可以比发达国家快。

可以比发达国家快,那它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可以比发达国家快。

能快多少呢,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验发现,有13个经济体,懂得利用跟发达国家的产业和技术产业的后发优势,来推动经济发展,取得了平均每年7%或更高,持续25年或更长的时间的快速发展的绩效。

中国是在1979年以后,成为这13个经济体当中的一个。

也就是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能够取得这么快速的经济增长,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利用了我们跟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的差距,来推动快速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那么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后发优势是中国经济这么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那怎么解释说,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是停滞,中国的人均收入是没有增长的。

因为后发优势不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存在的,后发优势可以说是西方在工业革命以后,它的技术,它的产业快速升级,以后我们跟它差距越来越大,所以这个后发优势的优势一直存在,至少100年200年,怎么会在79年以后才发挥作用。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发展战略。

大家知道,我们在50年代革命建国以后,中国开始摆脱军阀混战或者外国的侵略,经济稳定了,开始发展经济了。

当时我们发展经济的战略就是毛主席所讲的,希望10年超英,15年赶美,因为当时英国跟美国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国家,我们希望很短的时间就赶上发达国家。

那么这含义是什么呢,我们在50年代开始建国的时候,就要马上发展那些全世界最先进的产业,我们知道全世界最先进的产业有两个特性,一个它都含有专利保护,因为它是新的技术。

而且相当多的这些产业还跟国防安全有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要发展那些产业,基本上没有办法靠引进。

首先它有专利保护,又跟国防安全有关,当然不会自动的转让给你。

如果不能自动转让给你的话,我们要发展这种产业就必须自己发明这种技术,不就是主动放弃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了吗。

这是第一点。

所以后发优势不存在,因为我们直接发展发达国家的先进产业,你不可能靠引进。

不仅是这样子,这些先进的产业有什么特性,资本非常密切,是发达国家它资本丰厚的比较优势。

我们在50年代是什么样的条件,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经济,资本非常短缺。

资本非常短缺,要进入到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最重要的成本是资金成本,我们必然比发达国家高很多,所以那种产业我们没有比较优势,那种产业里面的企业在开放进程当中是没有自身能力的。

那你要建立产业怎么办,那就靠国家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人为的压低各种要素的成本,像资金的成本、外汇的成本等等,从而把那个产业建立起来。

确实在这样一种发展战略之下,我们在60年代可以爆炸原子弹,70年代卫星可以上天。

但是由于政府的干预和扭曲,它也付出了代价,代价就是资源错误配置。

符合比较优势的,比如像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得不到任何资源、资本。

比如农业,农业要耕地,传统农业耕地是用牛,现代农业耕地是用拖拉机,可是在60年代、70年代,牛也是一种资本,所以我们知道在60年代、70年代,很多农村耕地是用人拉犁。

这样生产率水平非常低,也就造成了中国长期非常贫穷。

不仅主动放弃了后发优势,而且导致各种资源配置效率非常底下。

只有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发展战略才开始改变,改变利用中国资源的优势,中国人多劳动力便宜,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去发展这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业,这种加工业它的主要的投入成本是工资的成本,中国人多,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工资成本低,就导致中国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在国内国际上有很大的竞争力。

因此,带来我前面讲的,30多年的,不仅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对外贸易出口快速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