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给现代家长的八大忠告(1)(精)

给现代家长的八大忠告(1)(精)

给现代家长的八大忠告:让孩子过点穷日子“这一代孩子是跨掉的一代”,有人这样评价。

这虽有夸张之嫌,但现实的例子告诉我们,确实有许多年轻人堕落了,他们偏执、自暴自弃、贪图玩乐、人格障碍等不一而足,却是不争的事实。

教师难教,家长难管,社会无人管,一部份孩子就这样脱离了正常社会生活的视野。

我们都知道,要育出一根好苗,必须要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

而事实呢?5+2=0的算式依然重演。

如果家庭教育再出现症结,那这个孩子可能就荒废了。

“龙养龙,凤养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导出了家庭教育在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多年对学生成长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现结合社会实际,向广大家长提出八点育人忠告,但愿你看后有所领悟:1、让孩子过点“穷日子”。

优裕的物质生活和给孩子大量的钱,是葬送孩子的第一杀手。

有人戏称,孩子拥有大量的钱财,除了购回享乐、好逸恶劳、攀比之心外,还买回了囚车。

经济腾飞了,腰包鼓起来的家长们,将钱用在培养子女上,这本无可厚非,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环境,但绝不能在他自身物质享受上太过奢侈。

要不然,你把钱存起来,等孩子长大,有了正常的金钱观后再给他也不迟。

为了孩子的积极奋进;为了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为了孩子不饱暖思坏,你还是让孩子过点“穷日子”吧!2、让孩子体验挫折感。

温室里的花朵是承受不了狂风暴雨的。

捧在手里怕疼,放在地上怕飞的爱子观,孩子在家长万般呵护下长大,成长过程一帆风顺。

这样的孩子意志不坚强,心理承受力差,稍遇不顺心或挫折就走极端。

家长们,你从幼儿时就要让孩子遭遇“挫折”,并鼓励其克服并战胜它。

3、让孩子适当受点委屈。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社会就秩序混乱。

家教不严,孩子则无法无天、任性、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唯我独尊。

孩子做错了事,家长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罚是必要的,哪怕孩子受点委屈,也不乏是育人的一种策略。

这样的孩子,他领略过多种情感体验,逆反心理少、心理承受力强、心理健康。

专家的说服教育,有时只是提供给家长的溺爱理论而已。

“黄金棍子出好人”,“打是亲,骂是爱”,“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才是真理啊,不过要从小开始,并把握好“度”和“量”。

4、不要天天用“学习成绩”催孩子。

“拔苗助长”的危害犹在耳畔,物极必反,孩子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孩子勤奋、品性纯良,多发现他们的优点、特长、爱好才是关键。

人人都上清北大,那全国其它学校的那么多专业全都是低能无用?全国那么多技术工人都是歪种?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家长以平和的心态对之,这恰是一种育人之道。

5、学会独立生活,适时的给孩子创设断乳期。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万事包办”,这是育人大忌。

很多大学生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会叠被,这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家长们,你能照顾他们一辈子,就算能,这样的孩子能接受社会的各种挑战吗?能有创造力吗?尽快从儿童时起,就教会、并让他们独立承担力所能及的事吧。

生活自理、会做家务、做饭、独立办事是人之必然啊!6、引导孩子赞赏并实践真、善、美,鞭挞并抵制假、丑、恶。

人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绝大部份是在家庭熏陶中形成的,而且形成后,根深蒂固,外界力量很难改变。

家长们,为了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特征,从小就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以榜样的力量教导孩子崇尚真、善、美,憎恶假、丑、恶。

否则,真是“老子混帐儿坏蛋了”。

7、不要钻进“钱眼”而弃子不顾。

没有父母照管的“留守儿童”,或者父母不管不问的儿童,从性格、生活习惯、学习兴趣、行为心理等方面出问题者十之八九。

家长们,金钱不是万能的,下代人堕落则万万不能啊!少挣点钱,多用点时间管教子女,你才是生意场上一辈子的大赢家。

8、体育锻炼必不可少。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

别忽视孩子体能的生长,让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培养一二类体育爱好,孩子将受益终身。

而培育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父母脸上才会真心的发出灿烂的笑容。

家长课堂:五种爱把孩子变成“不幸的人”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一句话:“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由此可见,溺爱带给孩子的并不是幸福,相反,恰好是不幸的开始。

父母们,以下这几种爱孩子的方式,你是否有过?如果有,请记住:这种爱,是危险的陷阱,它会把你的孩子变为一个不幸的人陷阱—凡事包办代替。

案例:不少家长将子女视为“小皇帝”,宠爱有加,娇惯无比,甘做保姆、奴隶,生活上包揽—切,学业上越俎代庖。

早上起床时,父母匆匆忙忙地—边给孩子穿衣服,—边铺床叠被,还帮孩子整理好书包,帮他提书包,牵着孩子的小手走出家门,不放心地送到校门口。

放学时,爸妈们早早等候在校门口,—见孩子出来赶紧上前帮助拎过孩子的书包,然后又牵着孩子的小手—直回家。

在家里,吃饭时,帮他盛饭夹菜。

危害:这样包办下去,会让孩子产生严重依赖心理,消磨掉孩子的独立精神。

由于家长们过分溺爱,处处包办代替,使孩子们渐渐习惯于依赖他人,错失能力养成的机会。

这样的孩子,没有独立性,甚至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专家支招:狠下心来,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父母们应该下得了决心,狠心,不包办代替。

孩子自己会做的事,应该做的事,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培养自我认识、自我发现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

在成功中找到喜悦与自豪,在失败中找到经验与教训。

陷阱二过分呵护。

案例:孩子在家里,这个别碰,那个别拿,恐怕有什么闪失伤了孩子。

如倒—杯开水之类的事也生怕孩子做。

为了孩子的安全,家长们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生怕孩子外出会遇到什么不测。

就连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家长也会立刻冲上前去,心疼地扶起来。

然后埋怨是地面不平,抱怨桌子不好碰到了孩子等等。

危害:这种爱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丧失的是孩子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交际能力、自我保护能力。

稍微有—点危险的事,孩子想做,家长不让他做,孩子就自认为能力差,什么事也做不好,因而产生自卑心理,以后也不敢去做想做的事情。

家长控制孩子外出,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就少,像笼中的鸟—样囚禁在家中,久而久之,孩子们渐渐变得沉默寡言,不会与人交往,不擅与人交往。

这样,孩子的性格比较孤僻、内向,甚至会出现自闭症状,这对孩子以后良好心态的形成极为不利。

专家支招:大胆放手,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天生是个爱探索、好奇的人,不然孩子怎么去发现问题,动脑去思考问题,动手去学会解决问题呢?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容易开发孩子的智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当然,安全问题也是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可以教他们一些自救自护的方法,如:不要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哪些游戏存在不安全因素,哪些地方有安全隐患等等,这些知识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探索的过程中,孩子难免出错。

家长应该善于处理孩子犯错的事,在惩戒的过程中,是让孩子认识错误,从中吸取教训,让孩子有自作自受的心理感受,培养孩子正视所犯错误和接受打击的耐挫能力。

陷阱三姑息迁就。

案例:很多家长都抱着“再穷不能穷孩子”的信念,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满足孩子,孩子就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

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

危害:这样做的后果,会在孩子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专家支招:要敢于对孩子说“不”。

面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无理要求要果断地说“不行”,千万不能哄骗孩子,以免孩子认为家长不守诚信,给孩子当反面教材;另外,面对孩子的错误言行,家长要坚决地说“不能”。

家长千万不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迁就孩子,让孩子在错误问题上越滑越远。

陷阱四。

特殊待遇案例:孩子在家庭中地位高人—等,处处特殊照顾。

—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享受着特殊待遇。

好东西别人不能吃,只能孩子吃;电视别人不能看,孩子看动画片,父母老人站—边;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

危害:这样做容易让孩子养成唯我独尊、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品德。

长此以往,孩子不懂得尊敬老人、父母,没有—点爱心。

俗话说:“娇儿不孝,娇狗上灶”。

最后害的是孩子,伤的是父母大人。

专家支招:摆正心态,平等对待。

王春福教授提醒父母们:要让孩子学会分享,要让他明白,他只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小皇帝”。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幸福和快乐同样重要。

多引导孩子与大家一起分享各种物品,经常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之类的教育故事,不要迁就孩子过度的欲望,坚决拒绝他的无理要求,久而久之,孩子会慢慢改正的。

陷阱五。

无原则袒护。

案例:当孩子与别人的孩子闹不愉快时,总是袒护自己的孩子,把矛盾指向别人。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

”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 危害:这样做会造成孩子全无是非观念,严重时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袒护孩子的错误,会蒙住孩子辨别是非的眼睛。

偏袒自己的孩子,只指责别人的错误,不利于孩子养成宽容他人、友好相处的品质。

专家支招:不充当保护伞。

张香兰博士提醒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全家人都应该保持观点一致。

当孩子犯了错,一方严厉教子之时,持有不同观点一方应该这样做:⑴退避,不让孩子看到有保护伞而有抵抗心理、求助心理;⑵做好善后工作。

事后将道理冷静地分析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错了,父母大人的教育才会收到实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