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生态学(6.3.1)--城市洪涝灾害及其防治

城市生态学(6.3.1)--城市洪涝灾害及其防治


堵口实地模型
堵口实地模型
1998 年,我国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 洪涝灾害,全国军民万众一心,力挽狂 澜,与洪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谱写 了一首惊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98 抗洪 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历 史将记载这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二、中国城市布局特点及洪涝灾害
76% 城市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沿海、沿江分布,珠江、长江、淮河、黄河、辽 河、松花江等江河流域集中了中国 90% 以上的城 市人口,集中了工业总产值和固定资产 90% 的资 源,集中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精华。
30% 的城市分布在仅占国土面积的 10% 的丁字 形经济发达的下场地带,即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和东部沿海低洼地带,处 于河流尾堰及海滨地区,海拔在 50m 以下,极易 遭受洪涝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城市化对雨洪水汇流过程中影响最敏感的因素: (1) 地面覆盖不透水铺砌。 (2) 地面排水系统的改造。 (3) 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城市的发展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它往往侵占一些 天然河道的洪水滩地和滞洪洼地。 八百里洞庭退耕还湖。 城市化后单位过程线的洪峰流量约等于城市化前的 3 倍,涨峰历时缩短 1/3 ,暴雨径流的洪峰流量预期 可达未开发流域的 2-4 倍。
1954 年的长江洪水,确保了汉、宁 、沪等沿江大中城市,但淹没农田 313 万顷,损失 100 余亿元,死亡人 数万计。

1998 年入夏后,长江发生了自
1954 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的特大
洪水,嫩江、松花江也发生了历史上
的大洪水。
三、城市洪水的控制和防治 1 、增加防洪战略研究 2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 3 、结合具体条件,开辟滞洪区 ( 荆江 分洪区 ) 4 、制定河流管理法规,明确防洪责任 制 20 世纪最后 10 年时“国际减灾 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