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科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标中提出:科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科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科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科学知识,不同的人在科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给新课程改革和实际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要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新的一轮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牵扯涉与课程利益相关的方方面面,不仅存在着各种影响课程推行的复杂因素,而且,课程改革本身就是由一个深思熟虑的有计划的、逐步展开的过程构成的,课程改革施行效果如何,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教改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学方式要转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和全面改革,否则课程改革就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由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也就成为课改实施的主体。
传统课程体系中科学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主要体现在:教师是主体,学生学得好坏,关键在教师。
由此,教师成为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书上怎么写,教师怎么教。
由此,教师成为知识传播机,基础教育失去了教学的原型,多数学生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更谈不上让学生学有生活价值的科学等。
教师以教学大纲为准,以教师教为重点,教师受教纲的直接性、统一性,纲领性的“控制”,使学生从获得知识技能为重点,从而实施教学应实现的“预期目标”。
新课程改革又期待什么样的科学教师呢?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
的报告《人人关心科学教育的未来》中指出:“好的老师不是在教科学,而是在激发学生自己去学科学……”。
学生要牢固地掌握科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科学。
这也许就是新课程改革期的、有激发性的、会当“导演”的教师,即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来说,如果要真正“教书育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更新观念
教师不再是“教书”,科学教学是科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更新教学模式
科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本,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转变教学态度,让实施“三力”教育、成功教育、情感教育融入课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试一试”“做一做”“探究实验”等栏目),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实施差
异教学;要大胆地引导学生,创设保障学生心理安全和自由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提出新的设想、猜想,敢于质疑;要用赞扬的目光和语言来鼓励那些用不平常方法来理解事物的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的学习,增强创新能力。
五、认真领会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落实好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材中探索与实践是素质教育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但实施过程要靠教师指导,要靠学生动手、动脑。
学生经历信息收集、处理的过程,体会到科学来自生活。
总之,课改实施后,教师角色应从相对单一发生深刻变化。
首先,教师对众多教学教材的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更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学生和资源。
其次,教师将不再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教师既要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对教科书重新认识。
教学方法上,教师不能再单一地讲授而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而课程标准的领悟使教师专业面临巨大挑战,教师的领悟将决定着学生的效果,再者教师将面临教学评估等其他方面的挑战,另外教师将面临学生的挑战和选择,这就是新时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