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框架语义学与译文质量评估

框架语义学与译文质量评估

框架语义学与译文质量评估朱晓敏(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常熟 215500)摘 要:Fillmore 提出的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义学的支柱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对任何一个概念的理解必然会激发一整套相关经验概念,包括它的隐含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

框架语义学试图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破解人类识解语义的“黑匣子”,为了我们了解分析语义的产生,识解、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翻译研究与语义学紧密相关,本文试图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分析译文质量,希望推动认知语言学在翻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框架;框架语义学;译文质量评估[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39(2010)12-0015-04Frame Semantics and Assessment of Translation QualityZhu Xiaomi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China )Abstract :Frame Semantics, one of the founding theories of Cognitive Semantics, argues that understanding of any concept inevitablytriggers a whole set of relevant concepts including its implied and socio-cultural meanings. The employment of Cognitive Science partially enables Frame Semantics to uncover the “black box” in which human beings construe meaning.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semantics are closely related. This paper endeavors to assess translation 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in the hope that studie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will fl ourish in the near future.Key words :Frame; Frame Semantics;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收稿日期] 2010 - 3 - 2[作者简介] 朱晓敏 (1979~ ),男,常熟理工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翻译是一项古老的文化交流活动,中西方的翻译实践都源远流长。

有实践就必然有对翻译活动的理性思考和探究。

虽然人类对翻译的研究和翻译实践一样古老,但翻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

由于翻译与语言天生不可分离的关系,所以翻译研究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保持着同步。

虽然是后起之秀,翻译学却在广泛吸收新兴语言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

各个相关学科的理论模式被不断引入到翻译学中,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翻译的文化学理论、翻译的交际学理论、翻译的后现代理论、翻译的符号学理论等。

当下,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各种跨学科研究中,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具体说是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对翻译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认知语义学支柱理论之一的框架语义学试图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破解人类识解语义的“黑匣子”,因而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重视。

本文试图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分析译文质量,希望能为认知语言学在翻译中的运用打开一扇窗,以期出现更多这方面的研究。

一、框架语义学理论简介Minsky 是较早提出框架理论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我们的知识以数据结构形式贮存在记忆中,称为“框架”。

框架代表典型的情景,这些典型情景以如下方式使用:“在遇到新的情景时(或对当前问题的看法作出改变时),我们必须从自己的记忆中筛选出一个结构,即框架。

这是一种必要时可以改变细节以适应现状的记忆框架”(Minsky,1975:238)。

框架理论符合人类认知识解世界的心理过程,得到了认知科学的高度重视。

在认知语言学中,框架理论被用来研究词义及句法结构意义。

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Fillmore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语义框架(semantic frame)和场景(scene)的研究。

Fillmore认为框架指的是能与典型情景相联系的“语言选择的任何系统”(Fillmore,1975:124)。

框架概念覆盖面较广,比如“图式”(schema)、“脚本”(script)、“情景”(scenario)、“观念框架”(ideational scaffolding)、“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民俗理论”(folk theory)等都包括在内。

Fillmore认为,全部的概念系统都是通过框架建立起来的。

理解一个概念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前提。

当这样一个概念结构中的诸多概念中的一个被置入到一个文本或一次交谈中时,其他所有概念都自动被激活(Fillmore,1982:111~137)。

在Fillmore看来,场景是一个认知的、概念的或经验的实体,它可以包括视觉场景、日常人际交流、标准情景、熟悉的布局、制度结构、角色经验、身体意象等任何种类的人类信念、行为、经验或想象的连贯片断。

换句话说,场景是语言形式所表达的体验过的或者其他形式的有意义的情景。

譬如,从社会框架来说,mother一词激发的是“慈祥、温暖和关爱”的场景;从商业框架来说,bank激发的是与银行业务相关的“存钱、取钱、利息、利率”等场景;从道德框架上来说,adultery激发的是“(一方或双方已婚的)通奸、私通和包二奶”等场景。

我们也可以从场景激发出相应的框架,譬如“甲方、乙方、法律责任”等场景激活的是商业合同框架;“油条、包子和稀饭”场景激活的是中式早餐框架;“钻戒、誓言和牧师”激活的是西式结婚仪式框架。

二、用框架语义学进行译文质量评估的理据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没有独立于认知以外的语义。

语义的形成过程就是概念化的过程,概念化过程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过程,也是认知的过程。

认知又与人类的心理经验、认知模型、知识结构等密切相关,因此,认知语言学的最终目的是阐释认知的过程、概念框架和推理能力,以及语言是如何反映它们的。

在Fillmore看来,场景和框架语义学需要解释人们通过对文本进行释意来“想象”文本所描述的“世界”的能力。

“意义”是“翻译研究的关键所在”(Bell,2005:105),同样也是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关键所在,翻译研究与语义学紧密相关。

语义学的发展已经由传统的纯语言语义学上升为认知语义学,注重研究人类的语义形成和理解机制。

作为认知语义学支柱之一的框架语义学不再严格区分语言与非语言因素。

“框架的出发点是:语言单位及语言范畴首先是服务于交际与理解目的的手段,其意义中的语言与超语言成分的划分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俞晶荷,2008:55)。

从这方面讲,框架语义学的观点和现代翻译学的研究目的是不谋而合的。

由于不同民族在语言框架系统和文化框架系统上存在差异,看似对应的语言表达式不一定能够激活不同语言中的相同认知框架,从而造成译文质量低下,甚至是翻译错误的发生。

三、用框架语义学分析汉英\英汉翻译译文质量——实证研究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汉英翻译的实例:例(1):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杨宪益译: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霍克斯译: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例(2):更有一种风月笔墨,……杨宪益译:Even worse are these writers of the breeze-and-moonlight school,...霍克斯译: Still worse is the erotic novel,...例(3):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Why not go back home? Because there is Qiu Mountain in Huaishang.例(4):第一食堂 No.1 Dinning Room例(1)中,原文的“不测风云”和“旦夕祸福”是汉语中用来表达“世事变幻莫测”的典型框架,而且这个框架借用的是自然界的风云无常来暗指人类命运的凄惨。

很明显,杨译要比霍译好,因为杨译能在西方读者中激发出与中国读者相同的框架内容并且做到了形式对等,同时保留了原作的谚语形象。

在例(2)中,原文中的“风月”在读者心里激活的是与情欲相关的框架,譬如,汉语中会说“风月老手”、“风月场”等。

而杨译中使用的是“breeze-and-moonlight school”,追求的是语词在形式上的对应,有“风”(breeze)有“月”(moonlight)却忽视了能在译文读者中激活的框架。

“breeze-and-moonlight”最多能够激活的是“明月下微风拂面,心情舒畅”的心理感受框架。

从这一层面上说,霍译要比杨译好,简明扼要,同时激活了相同的认知框架。

在例(3)中,虽然“归去”和“go back home”在语言表达式上基本对应,但是“何因不归去”是中国古代文人用以表达“辞官归隐”的典型框架,譬如有晋朝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唐朝李白的《题金陵王处士水亭》诗:“醉罢欲归去,花枝宿鸟喧。

”而译者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显然没有把握住这个语义框架,误以为“归去”就是“go back home”。

例(4)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的翻译错误,译者混淆了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框架。

原文中的“第一食堂”激活的是顺序排列框架,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

我们通常按照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地理位置关系(第一层、第二层)等来将事物分类。

英语中的“No.1”激活的是事物重要性或者优劣程度框架,如例(5)~(8)。

例(5)As a kid I simply had to win at everything, and that desire to be No. 1 has never left me.例(6)Although sometimes he didn’t apply it properly and was too often more concerned with looking after No. 1 than the needs of the side, you can’t take away from him the fact that he probably knows more about the specifi c skills and techniques of batting for long periods than anyone alive.例(7)Now he’s the Spirit No. 1 at Chelsea.例(8)This is because, despite popular belief, a record can get to No.1 on relatively few sales.—Collins COBUILD Dictionary 2006笔者试把“第一食堂”翻译为“D i n i n g Room 1”,这样就避免了认知框架的混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