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生活与哲学》认识论_复习提纲ppt
《生活与哲学》认识论_复习提纲ppt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 第一,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 第二,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 约,也是客观的。 【提示】 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 义的思想。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物质
遵循客观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1、遵循客观规律 2、认识把握规律基础上, 利用规律
辩 证 唯 物 论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 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的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的过程,是 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 的上升的过程。我们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综合探究:党的思想路线】
返回>>
辩证的唯物论
哲学的一般知识 第一单元
辩证唯 物主义
二、三单元
第四、五课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六课
唯物的辩证法
第七至十 课
哲学
马克思 主义哲学
社会历史观
第十一课
历史唯 物主义
价值观
第十二课
一般到个别
第四单元
人生观
整本书知识构架
1、哲学的起源、本义、功能、任务 2、三大关系: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认识应当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 显示其实际意义。 【提示】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 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
2、认识的反作用(认识指导实践) (1)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的 反作用不同。 (2)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 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指导作用的辩证关系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决定 作用是第一位的。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坚持唯物论思想, 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辩证法思想。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
(2)“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得,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 传递而得。 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我为直接经验,在别人就是间 接经验,因此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两者都需要接受 实践的检验。而要真正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 不能止于纸上谈兵。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综合探究:党的思想路线】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 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3、求真务实(理解) (1)含义 “求真”侧重于认识世界,体现的是科学性的品格,着 力于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务实”侧重于改造世界,体现的是实践性的品格,通 过认识指导实践,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2)地位: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求真务实不但涵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精神,而 且发展了其“实践”精神。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 第二,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 第三,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一,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如实反映。 第二,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 对照,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提示】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 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 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第一单元: 哲学的一般 知识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何者为本原,统一性 4、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个对子,两大阵营 5、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社会变革的先导 6、马克思主义哲学
产生基础,特征,中国化成果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 是物质的
《生活与哲学》
【全书基本框架图说明】
1、哲学思考的是人与世界的终极问题,即世界的本原 是什么(从何处来)?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向何处去)?如 何处理人与世界(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对这些终 极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而其中只有马 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完整地、科学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能够 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各个部分是有机统一的。如唯 物论中渗透着辩证法思想,辩证法中渗透着唯物论思想,认 识论中又渗透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世界观决定历史观, 世界观、历史观又决定着价值观和人生观,人生观又内在地 包含着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科学实验活动。 【提示】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实践的具体 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
(二)什么是认识(了解)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认识形成的过程: 实践 感觉器官 感性认识 抽象思维 理性认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
2、真理的相对性 (1)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 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 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 (2)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离开这一特定的 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之 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
实事求是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综合探究:党的思想路线】
4、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世界观依据)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 无限性。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 展真理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求真务实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 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 来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内容
意识造世界
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 方法论
世界观(原理)
实践的含义 实践
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 动性,社会历史性
认 识 论
认识的来源 认识
主 观 符 合 客 观 的 认 识
认识的特点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
3、方法论要求 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要求我们坚持真理。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
(二)认识的发展(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 第一,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 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第一,认识的对象(客体)即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 第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第三,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无限发展的。 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
(2)、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 【提示】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 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 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 的本来面目相一致。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 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 这本来是一个常识,但正如童话《皇帝的新衣》所寓: 我们往往因为对权力、名利的畏惧或崇拜,而忽视了什么是 判断真理的标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一,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 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 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 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综合探究:党的思想路线】
4、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世界观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 限性。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解放思想,与时 俱进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要点详解——认识论部分】
(三)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在实践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下产生。 【提示】 (1)“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 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 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