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

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入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2.1哲学的基本问题2.1.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

专家点评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在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上各不相同。

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2.1.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灶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2.1唯物主义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槭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2.2.2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相关链接“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

”因此,“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依照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说法,事物的存在取决于我们的感觉,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专家点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片面地夸大其中任何一个片段,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人的认识离不开感觉,但是,如果把人们认识世界离不开感觉,夸大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人们的思维离不开概念,但是,如果把概念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列宁说过,唯心主义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就其局部范围而言,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大树的对话相关链接恩格斯曾说:‘‘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但是,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这主要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同唯心主义结合。

因此,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专家点评在世界本原问题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回答外,还有一种二元论的观点,即把物质和精神看作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认为,物质的本性是广延,精神的本性是思想,二者彼此独立、互不相干。

这种观点看起来不偏不倚、客观公正,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当他把物质看成离开精神而客观、独立地存在的时候,实际上坚持了唯物论;当他把精神看成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时候,就属于唯心论。

二元论在回答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怎样才能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不得不搬出一个万能的“上帝”来帮忙,这就滑向了唯心论。

二元论如同一人骑二马,是非常危险的。

可见,在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回答上,或者是唯物主义的,或者是唯心主义的,二者必居其一,不存在第三个基本派别.一人骑二马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弯革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哪些重大理论成果?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3.1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3.1.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面对着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诸多内容,哲学家可以反映这一方面,也可以反映那一方面;可能正确或比较正确地进行反映,也可能不那么正确乃至错误和歪曲地进行反映。

因而,哲学家可能是真理的发现者,也可能是谬误的制造者。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3.1.2社会变革的先导工人运动先后失败了。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指导自己行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一1883年3月14日)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一1895年8月5日)相关链接1845年春天,马克思写下了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6年春天,他与恩格斯完成了《德意志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马克思的巨着《资本论》就在这里写成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形成。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问世。

1867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完成。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心血的结晶,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种种不合理性,论证了社会主义必将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从而把社会主义的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自然科学已经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等一大批说明自然界联系和发展的学科,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因而,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相关链接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和植物学家施莱登创立的细胞学说,表明一切生物有机体之间都不是各自孤立、彼此无关的,证明了自然界的联系性和统一性。

德国物理学家迈耳和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等人提出并阐发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明了物质运动的客观性、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达尔文提出的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说明了整个生物界处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也说明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在自然界本身。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机械相加,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的一种崭新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相关链接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是,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矛盾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内在源泉和根本动力,量变和质变是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则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基本轨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