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刑法各论概说一、刑法分则体系刑法分则将各类犯罪及其所包含的具体犯罪按一定的标准和顺序进行排列所形成的有机体,为刑法分则体系。
1、刑法分则将犯罪可以分为十类罪,一类罪中又包含若干种具体的犯罪。
2、类罪及具体犯罪的划分及排列是有一定标准和顺序的3、各罪形成有机体(相互联系,形成整体)举例二、刑法分则条文结构(一)刑法分则条文应然结构(罪名、罪状和法定刑)(二)罪名1、定义:2、种类 1)根据客体的不同可分为:类罪名、亚(分)类罪名和具体罪名 2)根据罪名所表示的犯罪行为多少来划分可分为:单一罪名、选择罪名和概括罪名。
单一罪名:只反映一种犯罪行为的罪名。
如故意杀人罪选择罪名:反映多种犯罪行为,可以分解适用的罪名。
如拐卖妇女、儿童罪。
概括罪名:概括多种相近的犯罪形式,不能分解适用的罪名。
如票据诈骗罪。
3)我国确定罪名的现状条文中并非全部都规定罪名。
由司法解释来确定。
(三)罪状分则对具体犯罪构成的描述,被称为罪状。
(四)法定刑1、定义:刑罚种类和刑罚幅度2、法定刑与宣告刑的区别四、刑法分则学习的重点内容(一) 具体犯罪的构成的理解如盗窃罪犯罪构成的理解(二) 具体犯罪中罪与非罪的界限如诈骗罪与经济纠纷的区别(三) 某些具体犯罪中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如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区别第二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一、概述1、定义:危害国家安全罪,是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的行为.2、类罪构成要件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安全。
2)本类犯罪的客观方面3)本类犯罪主体多数是一般主体,也有少数犯罪是特殊主体4)本类犯罪主观方面均是故意犯罪。
本类罪共有十二个具体罪名。
自学(国家安全的概念)第三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类罪定义二、类罪构成(一)客体是公共安全什么是公共安全?对此有不同的表述:1、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是公共安全:2、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财产安全。
3、不特定的少数人或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及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公共安全是不特定人的生命或健康及重大财产的安全在财产问题上不存在争议。
重点探讨生命、健康:1、公共安全应当是不特定人的生命和健康。
什么是特定和不特定?特定,在此是指行为客观上确定地指向某人或某些人。
所以行为的指向被控制在某一确定的范围之内。
当行为不能被控制在某一确定的对象上,则行为的指向不具有特定性。
在刑法理论通说中,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对后果的不可控制性。
如交通肇事罪的客体。
所以,公共安全应当是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
2、公共安全只能是多数人的生命、健康。
由于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后果的不可控制性,所以,对于任何人来说,其都可能受到这种行为的侵害。
故此,从可能性来说,这种危害行为对人的侵害不可能只是局限于一个人两个人,任何人都有受到这种危害的可能性。
刑法理论和实践也是从这一角度来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是危害公共安全行为。
如发生于夜深人静时的交通肇事罪。
再比如只有两个人被强迫下井发生的重大责任事故罪。
所以,本类犯罪的客体,公共安全只是多数人的生命、健康。
综上,公共安全,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如何判断一个行为是否侵害或威胁到公共安全?根据行为时的环境,方法手段,所使用工具等综合判断。
如放火点燃自家的房屋是侵害了公共安全?(二)本类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危害或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三)主体多数是一般主体,但也有少数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如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
(四)主观方面,行为人即可以出于故意,也可以出于过失。
如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种类本类犯罪有不少于42个具体的罪名。
这些罪名从理论上何以为五类犯罪:第一,用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第二,破坏公共设备、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第三,实施恐怖活动的犯罪第四,违反枪支、弹药、爆炸物及核材料管理的犯罪第五,重大责任事故的犯罪三、几种具体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一)投放危险物质罪(原被称为投毒罪)1、定义: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构成1)客体:公共安全2)客观方面:实施了投放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投放:放入毒害性物质:少量或微量进入有机体,能够导致有机体体死亡或者伤害的物质,而不是我们所说的毒品。
放射性物质:通过原子裂变能放出射线的物质。
如镭、铀等物质传染病原体:能够引起传染病发生的细菌、病毒等。
如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碳疽菌病毒等。
如把带鼠疫的死鼠放到饮用水中。
3)主体一般主体。
年满14岁4)主观方面,是故意。
3、司法认定1)与故意杀人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区别2)投放危险物质罪与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区别某单位经常在星期日加班和。
甲想害死乙,在他知道在某星期日只有乙在食堂吃饭时,在乙就餐的食堂锅里放入KH。
但临时加班有十人中毒。
A:主观方面不同B:主体不同C:对后果要求不同3)本罪的一数与数罪问题如上例。
甲想害死乙,在乙就餐的食堂锅里放入KH,结果致20人中毒。
想像竞合。
4)本罪的既遂形态与未完成形态某人想毒死村里的人,在水井里下毒。
但被他人看到,未达到目的。
只要造成危险状态,就既遂。
是否造成危险状态,以有害物质已混入或者独立发生作用为标准。
混入:独立发生作用:如把放射性物质放在人员聚集的地方。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案例:开车乱撞人。
1、定义2、构成1)主体 一般主体2)主观方面 故意3)客观方面 实施了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危险相当的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4)客体 公共安全3、与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1)定义2)与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在阳台上练习打枪致人死亡案。
(三)交通肇事罪1、交通肇事罪的概念。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2、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1)犯罪客体。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正常秩序和交通运输安全。
这里的"交通运输"仅指公路、水上和城市的交通运输,因为铁路和空中交通运输的重大安全事故在重大飞行事故罪和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中作了专门规定。
2)犯罪主体。
本罪的犯罪主体应为一般主体,既可以是交通运输人员,也可以是非交通运输人员。
交通运输人员是指直接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和保障交通运输安全运行的人员;非交通运输人员是指交通运输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
机动车辆驾驶人构成本罪的,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反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的,依法以交肇事罪定罪处刑。
3)犯罪客观方面。
本罪的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其必须满足三方面的条件:第一,前提条件,即存在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这里主要是指保障公路、水路和城市交通运输安全运行的法规。
第二,范围条件,行为必须是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内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
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外,驾驶机动车辆或者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人伤亡或者致使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分别依照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
案例:在生产中于田间小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的认定问题案例:在院里发生的与车辆有关的事故的认定第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必须造成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关于交通肇事罪的司法解释第二条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五)严重超载驾驶的; (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什么是交通肇事逃逸?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是交通肇事逃逸。
这里,逃避法律追究,据个人的理解,应当包括逃避刑事追究和民事追究两种追究两种情况。
根据刑法和司法解释的规定交通肇事逃逸的在一定条件下既是定罪情节,又是量刑情节交通肇事逃逸在司法解释和刑法规定中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情况下,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逃逸)。
这时,逃逸是定罪情节。
第二意义,行为人构成交通罪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即逃逸,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这时逃逸是量刑情节交通肇事后接续发生严重结果的定性问题案例1:逃逸的过程中,为躲避对面的的来车,在非机动车道行驶,撞死人应如何定性?驾车逃逸过程中又过失致人重伤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两罪应属于同种数罪,以一罪定罪,从重处罚。
(是不是连续犯?)案例2:逃逸中不顾他人,撞死人应如何定性应以交通肇事罪和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两罪定罪,实行数罪并罚。
案例3:交通肇事后,杀死被害人或将被害人拉到别处以避免他人发现结果致被害人死亡的,应如何定性?应以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定罪,数罪并罚。
案例4:由于逃逸,致使被害人没有及时得到抢救而死亡,应如何定性处罚?为什么?目前的通说认为,这种情况定一罪,交通肇事罪,判处七年以上有期造徒刑。
这是结果加重犯。
第四节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一、概说(一)本类罪的定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是指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危害国民经济的行为。
(二)本类罪的构成1、本类罪的客体是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秩序,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秩序。
举例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破坏国家经济管理活动,严重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行为。
3、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有的也可以是单位,(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本罪自然人犯罪主体有的是一般主体,有的是特殊主体。
如偷税罪4、本罪主观方面绝大多数犯罪是故意,少数是过失。
(三)本类罪所包括的具体犯罪种类。
有八个亚类犯罪(八节)第一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可自诉)第二节 走私罪第三节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第四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第五节 金融诈骗罪第六节 危害税收征管罪第七节 侵犯知识产权罪(可自诉)第八节 扰乱市场秩序罪二、几种具体的犯罪(一)走私犯罪走私犯罪,是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运输、携带、邮寄货物、物品出入国(边)境,情节严重的行为。
海关,是国家进出关境的监督管理机关。
它的主要任务是对进出境的交通工具、货物、物品进行监督管理以及征收关税和代征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