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训: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叫形训。
2.声训:利用词的内在形式,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叫声训。
3.据文证义:利用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叫据文证义。
4.辨体明义:通过结合文章的体裁来明确词义的训诂方法就叫辨体明义。
5.殷商系文字:指殷商时期产生一种汉字形体,即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6.两周系文字:指两周时期产生一种汉字形体,即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钟鼎文。
7.音义关系的偶然性:同一个声音可以表达多种完全无关的意义,而相同或相反的意义完全可以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偶然性。
8.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义之间虽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存在着与现实的联系,这种联系由社会成员约定后,任何成员便不能随意变更,这样,音义便互相制约又互相依存了。
这就是音义关系的约定性。
9.音义关系的回授性:由于社会的约定,本无必然联系的音义关系便对自身所处的语言系统产生了反作用,使语言发展接受其已有的音义关系的影响制约,这样早起音义关系对后起音义关系就产生了作用,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回授性。
10.音义关系的延展性:同一事物的名称,不同的地方说法不同,此由语言的地方变体所致。
这些语言的不同地方变体,在音义结合关系上常有明显的脉络可寻,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延展性。
11.音义关系的类聚性: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有些词往往有共同的意义特征。
这就是词音义关系的类聚性。
12.音叉关系的多元性:某一音素或音位所允许联系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义单位也允许由不同的语音形式负载。
因为音素有限而义位无限,所以音素只好兼职。
这样,有些有共同意义特征的词就不一定必然地有语音上的联系。
这就是词的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13.推因:也是训诂的三种主要方式之一。
它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的一种训释方式。
它的途径是从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出“信而有征”的线索来,进而探求其本源。
14.右文说:是宋人王子韶(圣美)提出的。
他认为形声字右边的声符也可以表义。
即同声符的字其义皆同。
如从“戋”得声的字都有“小”义,从”农’’得声的字都有“厚”义等。
15.反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
有些词在古代含有正反两个相反的意义,人们便用其中的一个意义去解释另一个意义,这就是反训。
16.《方言》:是西汉学者扬雄利用许多孝廉和各地士兵聚集首都的方便,广泛进行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历时二十七年写成的,全书九千字,全称《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其内容包括“绝代语释”(远代词语的解释)和“别国方言”(不同地域的方言)两部分。
这是前人研究方言的第一部重要著作。
17.《诗词曲语辞汇释》:是近人张相(1877~1945)著,张相原名廷相,字献之,浙江杭州人。
专门研究诗、词、曲中不曾有人解释的语辞,写成此书。
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词语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
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18.《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关于《尔雅》的作者,古来说法不一。
黄侃归纳众论,分为三说:一是郑玄认为《尔雅》是孔子门人作,刘勰、贾公彦并同其说;二是张揖认为《尔雅》是周公所作;三是欧阳修认为《尔雅》是秦汉之际学诗者纂集传注而成。
近人罗常培同意后一说。
《尔雅》按训释内容分十九类。
19.《方言》:全称《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十三卷。
作者是扬雄。
《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专书,是通过对大众语言的调查搜集而编成的一部方言词典。
20.《释名》:是部“参校方俗,考核古今,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的书,撰于汉末,作者刘熙。
全书八卷共二十七篇,《释名》为音训之书,问有义训(例不多);《释名》重音训,故少类聚为训之例;21.《广雅》:十卷,魏·张揖撰。
本为增广《尔雅》的续书。
体例全依《尔雅》。
仍用十九篇旧目,即释诂、释言、释训三篇解释一般语词,释亲以下各篇杂释百科名词。
所释训名物,计二千三百四十三条,凡一万八千一百五十字。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
后来辗转传写,被分为四卷,又析为十卷。
22.《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三十卷。
第一卷《序录》载有陆德明的自序和“条例”、“次序”、“注解传述人”的说明以及全书的总目。
其次是《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札记》。
四卷、《春秋左氏》六卷、《春秋公羊》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
撰述目的在于考证古书的字音,兼辨训义。
23.说文四大家:清代“小学”兴盛,《研究《说文解字》著作多达一百余种,其中成就较大的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四大家即指此四人。
段玉裁是其中之巨蘖。
24.《十三经注疏》:西汉统治者独尊儒术,设《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至东汉,在五经之外又加上《论语》、《孝经》,成为七经。
唐代又加上《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仪礼》和《尔雅》而成为十二经,宋代再加上《孟子》,是为十三经。
从汉代始,陆续有学者为经书作注。
至唐,孔颖达撰《五经正义》,贾公彦作《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徐彦作《春秋公羊传义疏》,杨士勋作《春秋谷梁传义疏》,宋·邢呙又作《论语义疏》、《孝经义疏》、《尔雅疏》,孙夷作《孟子疏》,清‘阮元把汉魏人所作的注与唐宋人所作的疏合编为《十三经注疏》,流行于世。
《十三经注疏》中还加入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给各经注的音。
所以现在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经、注、释文、疏汇在一起的本子。
1.形训: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叫形训。
2.声训:利用词的内在形式,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叫声训。
3.据文证义:利用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叫据文证义。
4.辨体明义:通过结合文章的体裁来明确词义的训诂方法就叫辨体明义。
5.殷商系文字:指殷商时期产生一种汉字形体,即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6.两周系文字:指两周时期产生一种汉字形体,即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钟鼎文。
7.音义关系的偶然性:同一个声音可以表达多种完全无关的意义,而相同或相反的意义完全可以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偶然性。
8.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义之间虽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存在着与现实的联系,这种联系由社会成员约定后,任何成员便不能随意变更,这样,音义便互相制约又互相依存了。
这就是音义关系的约定性。
9.音义关系的回授性:由于社会的约定,本无必然联系的音义关系便对自身所处的语言系统产生了反作用,使语言发展接受其已有的音义关系的影响制约,这样早起音义关系对后起音义关系就产生了作用,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回授性。
10.音义关系的延展性:同一事物的名称,不同的地方说法不同,此由语言的地方变体所致。
这些语言的不同地方变体,在音义结合关系上常有明显的脉络可寻,这就是音义关系的延展性。
11.音义关系的类聚性: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有些词往往有共同的意义特征。
这就是词音义关系的类聚性。
12.音叉关系的多元性:某一音素或音位所允许联系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义单位也允许由不同的语音形式负载。
因为音素有限而义位无限,所以音素只好兼职。
这样,有些有共同意义特征的词就不一定必然地有语音上的联系。
这就是词的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13.推因:也是训诂的三种主要方式之一。
它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的一种训释方式。
它的途径是从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出“信而有征”的线索来,进而探求其本源。
14.右文说:是宋人王子韶(圣美)提出的。
他认为形声字右边的声符也可以表义。
即同声符的字其义皆同。
如从“戋”得声的字都有“小”义,从”农’’得声的字都有“厚”义等。
15.反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
有些词在古代含有正反两个相反的意义,人们便用其中的一个意义去解释另一个意义,这就是反训。
16.《方言》:是西汉学者扬雄利用许多孝廉和各地士兵聚集首都的方便,广泛进行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历时二十七年写成的,全书九千字,全称《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其内容包括“绝代语释”(远代词语的解释)和“别国方言”(不同地域的方言)两部分。
这是前人研究方言的第一部重要著作。
17.《诗词曲语辞汇释》:是近人张相(1877~1945)著,张相原名廷相,字献之,浙江杭州人。
专门研究诗、词、曲中不曾有人解释的语辞,写成此书。
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词语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
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18.《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关于《尔雅》的作者,古来说法不一。
黄侃归纳众论,分为三说:一是郑玄认为《尔雅》是孔子门人作,刘勰、贾公彦并同其说;二是张揖认为《尔雅》是周公所作;三是欧阳修认为《尔雅》是秦汉之际学诗者纂集传注而成。
近人罗常培同意后一说。
《尔雅》按训释内容分十九类。
19.《方言》:全称《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十三卷。
作者是扬雄。
《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专书,是通过对大众语言的调查搜集而编成的一部方言词典。
20.《释名》:是部“参校方俗,考核古今,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的书,撰于汉末,作者刘熙。
全书八卷共二十七篇,《释名》为音训之书,问有义训(例不多);《释名》重音训,故少类聚为训之例;21.《广雅》:十卷,魏·张揖撰。
本为增广《尔雅》的续书。
体例全依《尔雅》。
仍用十九篇旧目,即释诂、释言、释训三篇解释一般语词,释亲以下各篇杂释百科名词。
所释训名物,计二千三百四十三条,凡一万八千一百五十字。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
后来辗转传写,被分为四卷,又析为十卷。
22.《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三十卷。
第一卷《序录》载有陆德明的自序和“条例”、“次序”、“注解传述人”的说明以及全书的总目。
其次是《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札记》。
四卷、《春秋左氏》六卷、《春秋公羊》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
撰述目的在于考证古书的字音,兼辨训义。
23.说文四大家:清代“小学”兴盛,《研究《说文解字》著作多达一百余种,其中成就较大的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四大家即指此四人。
段玉裁是其中之巨蘖。
24.《十三经注疏》:西汉统治者独尊儒术,设《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至东汉,在五经之外又加上《论语》、《孝经》,成为七经。
唐代又加上《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仪礼》和《尔雅》而成为十二经,宋代再加上《孟子》,是为十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