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设计思潮课程论文
《论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班级:建筑学2009级
指导教师:孙照栋
姓名:曹克申
学号:200901020501
时间:2013年1月
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摘要: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建筑在社会大众对现代建筑的种种质疑中诞生了。
它不受任何法则束缚,在建筑文化上表现了多元与折中的时代特性。
后现代建筑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对欧洲的现代建筑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从而使建筑的发展又走向了一个新时代。
但由于缺乏对后现代建筑的正确认识,导致其对中国建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国建筑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学术文化界筑师以简化、变形、夸张的手法借鉴历史建筑的部件的热门话题,后现代主义于20世纪60年代与法国后和装饰,把其与波普艺术的艳丽色彩以玩世不恭的手结构主义和美国新实用主义结合,成为当今西方盛行法主义结合起来。
穆尔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的一种综合性的哲学与文化思潮,并向全世界蔓延。
设计中的后现代概念首先出现于建筑设计领域后现代建筑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切背离现代主义建筑的总称。
以文丘里,格雷夫斯和约翰逊为代表。
在尊重历史的名义下,后现代大师们重新提倡建筑设计的复古和折衷,在技术处理上主张将互不相容的建筑元素进行不分主次的二元并列和矛盾共处,即在建筑中追求信息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突破建筑的惯常做法。
正
如有的学者所总结的那样:“从实质上看,后现代主义建筑是一种忽
视形象与功能相联系的形式主义的设计”。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否定和超越,它的特征也
应当是相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而言的。
现代主义是在现代社会的
经济、技术、材料等都有很大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的基本特征
是:(1)强调功能主义特征;(2)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
型;(3)设计上重视空间组合;(4)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
后现代主义设计虽然倡导者众多,形式多样,风格迥异但作为
一种普遍的设计风格还是保留了一些可以总结的特征。
第一,美国电话电报大楼
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历史的装饰主义。
第二,主张新旧杂糅,兼容并蓄的折中主义立场。
第三,加强设计手段的含糊性和戏谑性。
中国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建筑史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超越和否定,针对现代主义建筑铜线嗲人们的思想观念的矛盾,后现代主义得以产生,并获得强势的发展。
因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除了文化复兴的原因
外,也是有其生长空间的。
中国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成长与发展同样要考虑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和文化状况。
当今中国正处在跨越式发展的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二元性”特征,在实现工业化目标的同时,还要实现信息化的更高的社会发展目标,要在未来的50年内完成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在过去100年走过的发展历程。
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中,我们同样要完成这种超越。
表现为目前建筑行业在对自己的历史进行批判反思的同时,又遭受到异质文化的猛烈冲击;扬弃与获取的矛盾在当代中国设计师身上造成某种错位感和失落感,这使他们在对传统规范的解构和新型文化的建构中备尝选择的困扰。
从实际的设计状况来看,许多有意模仿后现代建筑的设计时间往往只流于形式,而缺乏对文化、历史、社会等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建筑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启示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的发展拥有典型的二元性特征,实际上中国在血洗西方经典“现代主义”的过程中就已经对真正现代主义进行了发展。
我们的现代主义与经典现代主义的忽视人文精神、传统又有所不同,而与后现代主义的要求传统的复归、艺术性、人情味、乡土/大众化与装饰则有所呼应,是一种注重发扬和保护文化的多元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主张。
另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多元格局的形成,为中国社会的实际生活注入了某种后现代色彩。
在这种互动有余,多远交叉的历史语境中,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给中国前卫知识分子所带来的精神鼓舞和方法论其实是顺理成章的。
中国拥有良好地文化资源优势,这是其他国家所无法与之相比的巨大财富。
中国的建筑设计应该永远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和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及中国现代的多元生活之上,多元吸收、多元创造、多向量地满足生活对建筑提出的物质和精神要求,这种观念,才是最现代的、与时俱进的,才是真正先进的。
观念的更新时最重要的,观念更新了,才能明辨是非,坚持正确的方向。
吸收国外的建筑思潮及流派时,要结合本国国情,要找到国外流派与本国文化及历史的契合点加以发展,这样的建筑和城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
代表性建筑解读—“水立方”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建设规模约8万平方米,该设计是采用经全球设计竞赛产生的“水的立方”([H2O]3)设计方案,融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于一体,与国家体育场“鸟巢”只有一路之隔,一方一圆,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这是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澳大利亚PTW建筑师事务所、ARUP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联合设计的,其中中方设计者为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裁、总建筑师赵小钧、总工程师毛红卫,PTW建筑事务所的两名主设计师为约翰•保林 (John Pauline)与托比•王(Toby Wong)。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水属五行之一,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元素。
中国北方的城市大部分是缺水的,所以水很容易激发人们欢乐的情绪。
设计者将作品取名“水立方”,正是希望它能激发人们的灵感和热情,丰富人们的生活,并为人们提供一个美好记忆的载体。
为达此目的,设计者将水的概念深化,利用其独特的
微观结构,在建筑外观上布满了酷似水
分子结构的几何形状气枕,使其轮廓和
外观变得柔和,具有奇特的视觉效果
(图二)。
可以说,“水立方”是又一座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文明并
置的奥运建筑,设计师将人们惯性思维
中液态的水进行解构,以水分子的形式
作为一种美学符号,再按照中国传统的
“天圆地方”的理念进行再次
拼接后呈现在大众面前。
水立方
“水立方”是一个177米乘177米的方型建筑,高31米,地下及基础部分是做过防渗处理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部分是钢网架,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通过焊接连接,共同形成了一个立方体的笼子。
屋面上,镶嵌、固定一块块充气枕的是槽形的钢构件,又宽又厚的钢构件与“水立方”四壁的钢网架焊接为一体,支撑着整个屋顶。
正是靠着优越的结构形式和良好的整体性,“水立方”拥有了“过硬的身体”,达到了8级抗震烈度的标准。
北京的夏季多雷雨天气,这些钢构件的作用更是非同小可,它们一方面作为天沟,收集、排除屋面的雨水;同时又充当了接闪器,及时将雷电流引到“笼式避雷网”,足以保护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既经济美观又安全可靠。
不过“水立方”的亮点还是在特有的外膜结构上。
膜结构建筑是21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至今已成为大跨度空间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集建筑学、结构力学、精细化工、材料科学为一体,建造出具有标志性的空间结构形式,不仅体现出结构的力量美,还可以充分表现出建筑师的构思,营造出自由多样的建筑空间。
“水立方”采用的ETFE膜恰当地表现了“水”的外观设计,赋予了建筑冰晶状的外貌,看上去就像一个蓝色的水盒子,而墙面就像一团无规则的泡泡。
ETFE膜,又名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是一种新型研发的透明膜,属轻质建筑材料,仅有 2.4毫米厚,质量只有同等大小玻璃的1%,韧性好,具有特殊的热学性能和透光性,可以调节室内环境,冬季保温,夏季散热,还能为场馆内带来更多的自然光,万一出现破洞,只需打上补丁,就可以做到自行愈合。
同时由于自身的绝水性,它可以利用自然雨水完成自身清洁,是一种新兴的环保材料。
“水立方”由3000多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气枕组成,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膜结构工程,也是世界上惟一完全由膜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大型公共建筑。
此外,“水立方”还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美学中“绿色设计”的理念,拥有许多环保节能的特点。
例如:组织自然通风来减少空调用电量,开发雨水收集系统与循环水系统来节约水资源,应用透光性膜材料来延长采用自然采光时间,收集余热来调节水温,这些都为国家游泳中心增添了低碳气息。
不过,从理论上讲,“水立方”的美却始终笼罩着一层西方色彩,是以西方的思维与审美习惯来解读中国的传统元素。
在中国人眼里,水是感性的,以自然之态取胜。
这一点从中国传统园林的理水之法便
河蜿蜒之势;或分水为溪,呈曲水
萦回之态。
在中国人看来,水是一
种灵动的存在。
而“水立方”对水
的诠释则完全是仪器中的效果,带
有很强的理性色彩,多了几分机
械,少了些许诗意。
因此,中国人
看“水立方”获得更多的是新鲜
感,而不是归属感,自然也谈不上
民族自豪感了。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家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 2OO3:77.
[2]田学哲. 《建筑初步》(第二版)〔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136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台北:新世纪出版社,2001
[4]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