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知识点:中国成立前的学制沿革1、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 中国第一个颁布的现代学制2、葵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43、壬子葵丑学制1912-1913 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男女同校废除小学读经4、壬戌学制1922 实行分科教育兼顾升学和就业借鉴美国(人颁布,癸实施,丑男女有资本,长期戌美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教育目的的理论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发展个人的潜能和个性,至于社会要求是无关紧要的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孟子马斯洛罗杰斯(looks 福贝泰,不要忘孟子和人本主义)社会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与个人的需要无关紧要代表人物:孔子孔德凯兴斯泰纳柏拉图涂尔干赫尔巴特荀子(双孔斯二图,却巴结荀子)世界上课程一词最早由斯宾塞提出中国课程一词最早由朱熹提出“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美国博比特著《课程》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的专著。
学科中心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斯巴鲁斯宾塞(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赫尔巴特(教室在课程上教教材)布鲁纳活动中心课程论(儿童/经验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社会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式过程模式(斯腾豪斯)情景模式课程内容(教科书)组织形式:直线式(不重复)螺旋式(重复)纵向(知识逻辑)横向(学生发展)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①、课程忠实取向②、相互调适取向③、课程的创生/缔造取向课程目标评价模式:①、目标评价模式泰勒关注计划好的,关注预期目标②、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关注实际结果关注非预期目标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①、教学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③、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④、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是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间接性简捷性引导性简答题知识点我国的教育目的①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所在②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学校教育在形式上的发展:①前制度化教育②制度化教育③非制度化教育学制建立的依据①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③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④本国学制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②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要素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类型①双轨制西欧各国为代表(英国)②单轨制美国为代表型学制Y 苏联和我国为代表分支制③.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层次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形态结构: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①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③高等教育普及化④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义务教育的特点:①强制性(强迫性义务性)②普及性(普遍性统一性)③免费性(公益性福利性)教育研究方法:①观察法②调研法③历史法④实验法⑤行动研究法⑥按照内容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的特点:综合课程是打破学科界限,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特点:①强调学科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②是学科课程的改进,仍有学科课程的性质。
优点:①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②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③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点:①教材的编写与教学有一定难度②难以向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利于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活动课程的特点:杜威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
特点:①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②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③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优点:①有利于满足儿童需要兴趣②有利于加强教育与社会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③缺点:夸大学生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不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总体)①教学科目设置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2、课程标准(科目)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3、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等各种视听材料,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材编写的原则和要求①、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②、知识内在序列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统一③、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④、内容和形式的统一⑤、注意与其他学科教材的联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①、课程功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②、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联系④、学生方式:合作,自主,探究⑤、课程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⑥、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我国课程结构改革: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②、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③、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④。
农村中学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国家课程,必修课程)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的任务(双基个性创全面)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④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要相统一(间接性规律)②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③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④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①激发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中心环节③巩固知识必要环节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①备课-起始环节先决条件三项工作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②上课课程类型:内容分:新授课复习课技能课检查课教学方法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好课标准: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教态自如组织严密重点突出(慕容方语气太严重)③作业布置与批改要求:内容符合大纲要求,有代表性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适度作业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作业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④课外辅导上课的必要补充⑤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成绩评定-测验法: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效度:一个测验能测出他所要测量的东西信度: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可靠性难度:测验包含的试题难度区分度: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备课的三项工作①钻研教材②了解学生③设计教法辨析知识点:教学就是教育这句话是错误的,教学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除了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德育等。
教学就是智育错误,教学有很多途径,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不是唯一途径,教学还能发展德育,美育等全面几育。
教学就是上课错误,上课只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还包括备课,作业等。
知识越多,品德越好错误,知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品德是知识的动力,二者有机结合。
材料分析知识点:我国的教育方针: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冯巩找阴凉,寻思理直发)①直观性原则手段: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②启发性原则③巩固性原则④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学科逻辑顺序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⑤因材施教原则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贯彻要求:A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B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C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D 必要补充乡土教材⑦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含义: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给学生狗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对应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贯彻要求:A 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B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C 将思想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D 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⑧量力性原则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1 教育的认识1、教育的概念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教育孟子《孟子.尽心上》教育一次最早出现2、教育定义广义: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发展人的技能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受教育者朝期望方向发展变化。
3、教育的要素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三大关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育影响是中介,桥梁,纽带4、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属性:①永恒性(共始终)②历史性(古今不同)③阶级性④相对独立性⑤生产性⑥民族性相对独立性:①教育对社会具有能动作用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教育要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5、教育的基本功能按对象:个人发展社会发展按作用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作用呈现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1-2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的起源①神话起源说宗教②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③心理起源说孟禄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④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起源于生产劳动⑤交往起源说叶澜起源于人际交往2、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①原始社会对象:无阶级性目的:为生产劳动服务内容:生产和生活经验手段:原始简单,口耳相传②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A、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产生了学校B、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C、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D、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③近代社会第四章-第一节-认知过程单选感觉的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皮肤觉内部感觉:动觉(运动觉)静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感觉的特性: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差别感受性感觉阈值:绝对感觉阈值差别感觉阈值感觉现象: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感觉补偿联觉知觉的种类:①物体知觉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②社会知觉首因效应(最初效应)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最近效应)投射效应:以己度人③错觉知觉的特性①知觉的理解性②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③.④知觉的恒常性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注意的分类①无意注意②有意注意③有意后注意记忆分类(时间)①瞬时记忆(感觉记忆)0.25-2秒容量较大图像记忆②短时记忆(工作记忆)1分钟以内容量有限7个组块听觉编码视觉编码③长时记忆(永久记忆)1分钟以上永久容量无限意义编码记忆分类(长时记忆的类型)①语义记忆②情景记忆根据内容记忆①形象记忆②情绪记忆③逻辑记忆④动作记忆根据意识参与程度①内隐记忆②外显记忆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①陈述性记忆(是什么)②程序性记忆(怎么做)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曲线(先快后慢负加速)遗忘的原因①痕迹衰退说②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③压抑说(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⑤同化说思维是认知过程的核心.思维的主要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分类思维任务的性质: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思维的逻辑性: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根据创新性: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想象与表象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①再造想象②创造想象③幻想学习理论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②认知学习理论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答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1 注意的广度影响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活动的任务③个人的经验因素2 注意的稳定性影响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个体的意志力水平③个体的主观状态如情绪和精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