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分析法
3 2 1 V=0
吸光
无辐射跃迁
3 2 1 V=0
无辐射跃迁
吸光
荧光
3 2 1 V=0
荧光的产生
蒽结晶体或乙醇溶液吸收 366nm 紫外光, 产生青紫色的荧光。
激发单重态
荧光
基态
(二)分子荧光的分类
• 紫外-可见光荧光 • X射线荧光 • 红外光荧光
二、荧光激发光谱(Excitation spectrum) 和荧光发射光谱(fluorescence spectrum)
使荧光效率提高;吸电子取代基,如-COOH、
NO2等使荧光减弱。
3. 荧光试剂
• 大部分化合物由于不吸收紫外光或荧光效率低 而不发生荧光或荧光很弱; • 为了提高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选择性,扩大 荧光分析的范围,研究了一类试剂,它们一些 化合物反应能生成强荧光性产物; • 常见的荧光试剂有:
– 荧光胺 能与脂肪胺或芳香胺生成强荧光物;
检测器
荧光分光光度计的结构示意图
I0
Il
F
溶液的荧光测定
• 激发光谱的测定 扫描激发单色器(发射单 色器固定在较长的波长)。 • 荧光光谱的测定 激发单色器固定在最大吸 收波长,扫描发射单色器。 • 定量分析条件的确定 最大激发波长和产生 的最大荧光波长(最灵敏的条件)。
二、荧光分析新技术
• 激光荧光分析 以激光作为光源,大大提高分析 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 利用不同物质的荧光寿命不 同,在激发和监测之间的延缓时间不同分别检测;
ex 205 nm em 278 nm 0.11
286 nm 321 nm 0.2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56 nm 404 nm 0.36
• 刚性平面结构的分子有较高的荧光效率; 例如,萘和维生素A都有5个双键,但萘的荧光 强度是维生素A的5倍。
CH 2 OH
0.2
1.0
• 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不同对荧光效率的影响不 同。给电子取代基,如-NH2、OH、-OR等
• 荧光激发光谱: 荧光强度(F)对激发光波长 (ex)所作的图,形状与吸收光谱极为相似。
• 荧光发射光谱(简称荧光光谱):以荧光强 度(F)对荧光波长(em)所绘的曲线。 • 激发光谱有时有几个谱带;荧光光谱只有一个 谱带,其形状与激发光波长无关。
蒽乙醇溶液的荧光激发光谱(虚线)和发射光谱
三、荧光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 邻苯二甲醛(OPA) 能与-氨基酸等形成灵敏的 荧光产物
– 测定无机离子的荧光试剂
四、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 温度 • 溶剂
• 酸度
• 荧光熄灭剂
• 散射光
1. 温度的影响
–随温度降低,荧光强度增加。如荧光素钠在 0℃以下,每降10℃荧光效率增加3%。-80 ℃ 时达到100%。
–原因是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碰撞 机率增加,使无辐射跃迁增加,因而降低了 荧光; –采用低温荧光测定技术,可大大提高灵敏度。
• 同步扫描荧光法 发射单色器与激发单色器的波 长差保持固定,两者同时扫描,得到宽度很窄的 谱峰,可用于混合物定性分析; • 胶束增敏荧光分析 利用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 的胶束对荧光物质的增溶、增敏和增稳作用提高 分析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第三节 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1. 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
F 2 . 3 I 0 cl
1.发生荧光的条件 • 物质能吸收紫外或可见光用于激发。 • 物质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
荧光效率
=
发射荧光的量子数 吸收激发光的量子数
有些物质分子通过无辐射形式回到基态, 荧光效率为 零,不产生荧光。
2.有机化合物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 大的π 电子共轭体系 共轭体系愈大,荧光 强度愈大,荧光波长红移。例:
2. 溶剂的影响
–极性 溶剂极性增加,物质荧光强度增加, 波长红移;其原因是在极性溶剂中*的 能量减小,机率增大;
8-巯基喹啉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波长和荧光效率 介电常数 荧光峰(nm) 荧光效率
乙腈 丙酮 氯仿 四氯化碳
38.8 21.5 5.2 2.24
410 405 398 390
0.064 0.055 0.041 0.002
5. 散射光
–散射光 光子与分子碰撞,使光子的运动方向改 变而向不同角度散射; –瑞利散射光 光子与分子发生弹性碰撞时产生的 散射光。由于弹性碰撞不发生能量交换,瑞利散 射光的波长与入射光相同; –拉曼散射光 光子与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时产生 的散射光。此时,光子与分子有能量交换,所以 拉曼光的波长比入射光稍长或稍短。
荧光分析法
一、什么是荧光
物质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后,发出各种 颜色和强度的可见光 -- 荧光。 X-光荧光、红外光荧光 二、荧光的用途
工农业生产、科研和日常生活。
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 -- 荧光分析。
第一次记录荧光现象的是16世纪西班牙的内科医生和植物学家
N.Monardes , 1575 年 他 提 到 在 含 有 一 种 称 为 “ Lignum Nephriticum”的木头切片的水溶液中,呈现了极为可爱的天蓝 色。 直到1852年,Stokes在考察奎宁和叶绿素的荧光时,用分光光 度计观察到其荧光的波长比入射光的波长稍微长些,才判断这 种现象是这些物质在吸收光能后重新发射不同波长的光,而不 是由光的漫射作用所引起的,从而导入了荧光是光发射的概念, 他还由发荧光的矿石“萤石”推演而提出“荧光”这一术语。 1867年,Goppelsroder进行了历史上首次的荧光分析工作,
4.方法快速简便,重现性好。
5.可用作HPLC的检测器,或与薄层、纸层等联 用。
应用实例
• 维生素B2的测定:
激发光波长:430~440nm;
发射光波长:535nm。 pH6~7时荧光强度最大,pH约11时荧光消失。 • 利血平片含量的测定(中国药典):
供试样品和对照品溶液加五氧化二钒试液,剧 烈振摇后,30℃放置1小时,在激发光波长 400nm;发射光波长500nm处读取荧光强度, 采用比例法计算含量。
制荧光强度-浓度的工作曲线。
• 比例法
F s F0 F x F0
Cs Cx
• 联立方程法 利用荧光强度的加和性对多 组分混合物进行同时测定。
三、荧光分析法的优点
1.灵敏度高。可检测10-10~10-12g/ml,
2.有机物分析选择性高。受激发光波长和荧光 波长两个条件的制约。 3.应用范围广。不发生荧光的物质可通过适当 的反应生成强荧光物质,然后分析。
应用铝—桑色素配合物的荧光进行铝的测定。
19世纪以前,荧光的观察是靠肉眼进行的,直到1928年,才由 Jette和West提出了第一台荧光计。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一、分子荧光的产生与分类
(一)分子荧光的产生 (1)基态分子吸收光能,跃迁到电子激发态的 各个不同振动能级。 (2)处于高能态的分子通过无辐射跃迁,降落 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3)分子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降落到电子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发射出荧光。
第二节 荧光分光光度计和 荧光分析新技术
一、荧光分析计
1. 基本部件
• 光源 产生强度一致的紫外和可见光,一般用 氙灯(250~700nm);
• 单色器 • 样品池 • 检测器 两个,分别用于激发和发射光的分光; 石英制; 光电池或光电管。
光源
激发单色器
样品池
发 射 单 色 器 指示器 放大器 记录仪
F -- 荧光强度,
ε -- 摩尔吸光系数, φ -- 荧光效率,
I0 --入射光强度, C -- 溶液浓度, L -- 光程(液槽厚度)
• 当溶液浓度很稀(ε c L ≤ 0.05)时, F ∝ C ;
2. 定量分析方法
• 荧光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与紫外类似;
• 校正曲线法
测定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绘
四氯化碳的拉曼光与激发光波长相近,即与 荧光波长相差较大,对荧光检测干扰较小。
• 影响荧光强度的主要因素 是波长比入射 光较长的拉曼散射光。因为物质发射的荧 光波长比激发光(即入射光)波长长。
• 消除溶剂拉曼光干扰的方法: - 选择合适的溶剂
- 改变激发光波长,使拉曼光向短波方向移动 如硫酸奎宁的测定
常见溶剂在不同激发光波长下的拉曼光波长
激发光 溶剂拉曼光波长 波长 水 乙醇 环己烷 四氯化碳 248 271 267 267 - 313 350 344 344 320 365 416 405 408 375 405 469 459 458 418 436 511 500 499 450
氯仿 - 346 410 461 502
– 黏度 荧光强度随溶剂黏度减少而降低, 因为黏度降低分子运动加快,碰撞使无辐射 跃迁加大。
3. 溶液pH的影响 对弱酸或弱碱类荧光物质影响大,因为pH
影响其离子或电子结构,从而影响荧光发生。
4. 荧光熄灭剂
–荧光熄灭 荧光物质与溶剂或其他溶质作 用引起荧光强度下降的现象; –荧光熄灭剂(quenching medium) 引起荧 光熄灭的物质,如卤素离子、重金属离子、 氧分子和硝基化合物是常见的熄灭剂。 –荧光熄灭法(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thod) 利用荧光强度与荧光熄灭剂的浓 度呈线性关系来测定荧光熄灭剂含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