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手工艺在手工课堂的应用【内容摘要】:传统手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浪潮下,手工艺不仅不应被消灭,而且还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
如何把传统手工艺与美术新课程标准完美结合呢?教师可以从教材本身出发,引进传统手工艺的精髓,充实制作课堂;并且加强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搞好美术课堂的延伸。
【关键词】:传统手工制作、创造性、综合性、探究能力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全国各地的新课程改革实验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
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美术制作课过于注重于美术专业性质,偏重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了美术文化的滋润,更谈不上"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割裂了美术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人类现实社会中各种文化的有机联系,旧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制作课程的综合性不够旧的教学大纲中把美术教学内容大致分成绘画、制作、欣赏三块,这三大内容界限清晰,独立性比较强。
针对每一堂课,又把教学目标定在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更注重技能、技巧训练,忽略对学生审美感受的引导和教育,造成学生学的和实际生活环境相脱节,并且课程的安排综合性不足,趣味性不够。
如二年级课中制作《牵牛花》、《小猫咪咪》等课,单纯以折叠制作为主,缺乏新意。
2、学生的主动性不够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往往在处理教学问题时,受到"以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局限,常常将学生当作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提前制作,理顺制作方法、步骤,课堂上示范操作要做到规范、准确、熟练。
并且认为"示范讲解"是小学美术课的重要环节,更是手工制作课教学的关键,而"学生的模仿操作、反复实践、形成技能"是小学美术"手工制作"课堂教学的目的。
教师像保姆似的不厌其烦、任劳任怨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喂"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创造",缺乏主观能动性。
3、思维与创作形式的局限性传统的制作课程缺乏生活体验,常常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
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创造表现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制作作品的时候认为只要能做一张像书本上范作那样的作品就算是好作业了,他们一味模仿,创新思维受到了限制。
再则,学科教学时,统一的材料,统一的作业要求,学生很难在构图、造型、色彩以及创造等方面展露自己的个性,作业成果整齐划一,缺少新意。
美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新的课程标准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最根本的转变是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美术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这四个学习领域在具体设置课程时又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一个教学内容常涉及多个方面,手工制作课不再以单纯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多种形式存在于每一堂课中。
例如小学第一册《小动物盖房子》《花花绿绿的糖纸》《有趣的拓印》这些课,看来近似手工课的教学内容里却包含了更多的知识。
设计和制作糖纸,可以让学生了解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将糖纸用来包糖则体现了"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有趣的拓印》可以让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还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运用不同肌理的材料组合、拼贴、拓印,创造出各种美术作品,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
《小动物盖房子》中,学生可以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既能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新课程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一堂美术课上可以呈现多种学习成果,面对广泛的文化情境,我们不能再将目光锁定在单纯技能技巧的训练方面了,而应将重点放到形成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上。
现在,我们有的仅仅是一年级的新教材,传统的手工制作课依然存在于二至六年级的美术课本中。
特别是在中低年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这个阶段也正是孩子创造力动手能力迅猛发展的阶段,怎样的教学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老教材中该如何实施新理念呢? 我认为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给老教材穿"新衣"。
首先,教师可以从教材本身出发,引进新的观点新的看法,充实制作课堂。
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以此创造出的学习资源却可以是无限的。
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
教师应转变观念,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探明学生现在的智力基础、生活经验、个性差异等等,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1、给题目加上新的色彩。
对照新教材,翻看老教材,忽然发现它的题目好像不太生动。
如《做小船》、《折纸帽》《纸风车》等,题目本身就不太有童趣,而新教材中的题目就是那么吸引人的目光,如《花花绿绿的糖纸》、《穿花衣的热带鱼》、《我的太阳》等。
对于低段儿童来说,兴趣爱好是他对一样事物最能坚持的态度。
所以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把这些题目变得生动有趣些,如《风车转呀转》、《漂亮的纸帽子》等,既使课题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又从题目上告诉了教学内容的中心所在,可谓一箭双雕。
2、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形成活动主题针对现有的美术教材中内容安排松散缺乏整体性的现象,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根据教学需要添加内容或作适当改变,找出课与课之间的相互联系,整合成富有童趣的美术活动课。
具体在手工课教学时,可以将手工课制作内容加入特定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如在教学《漂亮的裙子》时,可以设计《我们的时装设计赛》等具体的活动课,让学生充分体会物以致用的思想,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剪花边》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花边很强的装饰性,给"裙子"设计花边,给学习园地设计花边;也可以与其它教学内容相结合,如《纸拖鞋》这一课,就可以与《剪花边》组合成一堂美术活动课,让学生尝试多种制作与组合,更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3、创新源于生活,美就在我们身边。
传统的手工课都只有单一的材料,如《牵牛花》、《漂亮的胸饰》等,这些都是单纯以纸质材料为主的制作课。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同质地不同形态的材料,它们本身就是美的元素。
在教学传统手工课的时候,如果将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材质和课程要求的单纯材料统一运用起来,如可乐瓶、布、稻草等生活中物品与橡皮泥、纸等结合,或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这些物品呈现于学生面前时,学生就可以调动各种感观来体验美的存在,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等多种渠道去体会、感受物体的肌理、材质的不同特点,产生多种体验,制作出综合性的作品。
这样,作品的形式自然也多种多样。
4、改变教法,放手课堂。
教师示范学生跟做已是传统手工制作课的一般模式了,教师常常扶着学生向前走,教给学生走好每一步,这种方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再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教是为了不教"。
这就告诉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让学生来支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手工制作课以动手为主,这可以给学生很大的探究空间。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活动机会,让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各种制作的方法,融折、剪、画、讲、玩为一体。
如我在教学《头饰》这一课时,在简单的启发后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制作,并把"怎么样装带子"这个难点抛给学生,让他们讨论解决,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互相讨论,创造出好多不同的安装方法,最后让他们带上头饰进行表演、游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要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新课程标准淡化了各科门类的界限,加强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
在传统的制作课中我们可以结合现代教育者提倡的学科整合思路,将一个内容放到各种学科中去感受。
例如第三册的《树叶拼贴动物》,可以与语文课中的《落叶》、《树叶画》相结合,说说落叶的景色,谈谈叶子的形状;也可以与生活劳动相结合,在秋天的日子里进行一次捡树叶美化校园的活动;还可以在活动中加入科学的知识,让学生仔细观察讨论"为什么秋天树叶会落下"、"为什么树叶落到地上背面朝上比较多"等自然现象。
这样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拼一拼,评一评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这些学科间结合的活动课都能从不同侧面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活动过程的参与意识与创新精神。
再次,教师也应加强美术课堂的延伸。
传统的美术教学内容多样性不足,难以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我们可以利用课堂的延伸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例如在教学《有趣的动物头饰》这一课时,学生对制作头饰意犹未尽,教师就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个心理特点,延伸课堂,组织一次《动物时装表演赛》,让学生在制作头饰的基础上利用报纸、挂历纸等材料给动物制作服饰,并身着自己设计制作的服饰进行表演,让学生充分体验制作活动的乐趣,提高综合审美能力。
"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课堂的延伸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意空间,除了手工课可以进行课堂延伸外,还可以在传统的绘画课中添加制作的新内容,传统绘画课的延伸课也可以用制作的方式来进行。
例如我在教学《我喜爱的玩具》这一课时,学生主动向我提出想要给娃娃做衣服,这是个很好的主意,娃娃除了可以绘画以外,还有许多教学"资源"可以利用。
组织一堂别开生面的娃娃服装设计课,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激发学生再创造,让学生在尝试中去表达去参与,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更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教材的价值,在于能有效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因此教师不能为了教教材而"教",而应把教材作为一种"教"的手段,而不是"教"的全部内容。
我们目前更多的是老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去再创造、去内化、去升华,包括教育观念的理解、教育行为的转变、教育方法的丰富等等。
运用教材的过程也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情感愉悦、态度主动,促其获得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给以更新的理念、全新的观点,以一个创新的姿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够适应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文化史、美术史、设计史的发展过程中,手工艺是贯穿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