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参考答案热点预测(一)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我们必须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加大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着力提升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
大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引导公民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使整个社会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引导公民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二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整个社会形成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要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贯穿到媒体宣传、文化创作、精神文明创建和思想道德教育等各个方面,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素质,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是要着力建设廉政文化,在整个社会形成扶正祛邪、公平正义之风。
官气正则民风清,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是公民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热点预测(二)参考答案1.答案提示第一,为农民提供好的致富信息。
致富是农民最为关心的事,大学生村官在养殖、种植的具体技术方面比不上农民,所能做的是尽可能提供信息支持。
第二,关注农民的精神生活。
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组织村民活动,既可丰富农民生活,也可加深感情,为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第三,认真帮助村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村里工作的大部分事情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村民一点一滴的小事,这是村干部们为村民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四,在工作方式上,要做到慎言慎行、入乡随俗。
尊重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多与老百姓交朋友,学会用老百姓的语言说话办事。
脚踏实地、戒骄戒躁。
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不盲目攀比,不搞面子工程。
第五,在工作方法上,要注重沟通与交流;时刻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热情。
2.答案提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把到村任职当成一种过渡和缓冲。
这种心态表现在工作中,就是被动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工作缺乏主动性。
第二,在知识结构和能力上,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工作需求也存在一定的距离。
第三,促进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机制还不健全,创业示范效应不明显。
3.答案提示大学生当村官意义重大针对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一事,社会上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叫好的,认为这是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重视,开辟了就业新渠道;也有质疑的,觉得大学生在农村发挥不了自己的特长,埋没了大学生的所学;更有甚者,认为当今农村最需要的不是大学生,这项政策没有多大意义,等等。
从现实和长远来看,选聘大学生到农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首先,现今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提高村干部的素质更是当务之急。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国内不少地方已经涌现出一批比较先进的农村,在这些村子里农民生活水平比城里的还要高,各项事业发展也都达到了较高的标准。
但就全国范围而言,这些毕竟是星星之火,并未形成燎原之势。
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国家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投入之外,更需要当地农村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自我发展,而这离不开高素质的村领导。
选派大学生任村官,正好可以适应这一需要。
其次,目前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拓宽就业渠道也是势在必行。
随着高等教育连年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相应地就业压力成倍增加。
在农村开辟大学生就业岗位,虽然不能彻底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大局面,但毕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为大学生增加了一个新的选择。
并且还可以从此形成良好的导向,引导全社会开辟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渠道。
再次,大学生村官能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做好充分的准备。
选拔干部需要那些实践经验丰富、能力强的人,特别是在基层一线锻炼过的年轻干部,选派一批大学生到农村接受锻炼,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成长,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储备大量的人才。
最后,大学生当村官是大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
中国的农村社会很复杂,中国的农村现在也很落后,到既复杂又落后的农村当干部,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是难得的机遇,更是一种历练。
当大学生村官们干出一番成就的时候,就会感知到村干部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就会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现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认为年轻人娇生惯养,不能担当社会的主角。
大学生村官下基层,正好弥补了他们长期徜徉于校园没有吃过苦的缺陷,为他们认识自我提供了一面镜子。
在基层的农村将迎来更多大学生村官的同时,我们也必将迎来一个焕然一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热点预测(三)因此,要想保障文明出行,必须加强科学管理,提升民众素质。
首先,要加强科学管理制度建设。
科学的制度设计,是改善出行状况、打击不文明行为的根本保障。
没有制度,管理将会缺乏依据,无从落实。
为此,要深入研究客观实际,充分尊重民意,吸收专家智慧,加强管理理念和手法的创新。
其次,要严格执行科学管理制度。
不严格执行制度,制度会沦为一纸空文。
在实际工作中,要利用新闻媒体,加强文明出行宣传,引导民众自觉遵守各项管理制度。
对于不文明的出行者,要加强文明教育,使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和危害;对于屡教不改者,要利用罚款等手段,强制其遵守管理制度。
最后,要加强管理问责。
当下的出行乱象,既有素质低下的出行者的责任,也有管理机构的责任。
只有制定科学的问责机制,将管理责任细分到具体的管理人员,加强事后问责,才能迫使管理人员切实履行责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供与人方便的管理服务。
文明出行,是民众出行的美好愿望,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责任。
科学的管理是文明出行的重要保障;不科学的管理则会衍生大量矛盾,导致公共利益受损。
加强科学管理,保障文明出行,是政府部门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要保障文明出行,必须从制度设计、严格执行、加强问责三个方面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答案】关于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建议书健康的社会心态,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我国却存在一些不良社会心态:在公共舆论方面存在着全称判断泛滥的现象;道德滑坡现象也非常严重;在人口的国家,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尤为重要。
应该说,目前的一些社会心态状况并不能令人乐观。
因为经济多年持续快速发展而不思进取的心态有之,因为看不到成功与进步的可能而放弃进取的心态亦有之;一些富起来的群体、一些有权有势的群体骄横狂妄、肆无忌惮的心态有之,一些弱势群体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铤而走险的心态亦有之。
至于说日本发生的核泄漏事件,竟然让中国一度出现盐“慌”,非理性抢购行为反映的,正是背后浮躁、焦虑、不淡定的虚弱心态。
消除不健康社会心态滋长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根本之道。
要为理性平和心态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
现在大家常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那就要让公平正义的光辉普照社会的每一个地方。
公平正义不能仅仅是理论准则,更要成为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成为真真切切的实践。
公平正义的社会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付出就有回报,让奋斗者有收获,消极者受鞭策;让强者有得,弱者亦有获。
要为理性平和心态营造一个民主法治的环境。
通过发展民主、建设法治,使得社会公众能有序参与政治发展,社会公众的权利能得到有效保障;社会诉求与愿望能在民主的制度下得以实现,社会矛盾与利益纠纷能在法治的框架下公正解决;违法必须受到惩处,不存在“法外施恩”,不能搞“下不为例”。
让“潜规则”不再管用,让“小圈子”不再嚣张,让“我爸是李刚”不再出现。
要为理性平和心态营造一个“和而不同”的环境。
现代社会阶层群体多元化是事实,是趋势,但是某一个群体的发展不能以影响其他群体的生存为代价,所有社会群体都要在同一个社会中生存与发展。
所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既要允许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先一步致富,同时更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不能让一部分人的暴富行为影响老百姓的基本生存。
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亟待高度重视,但也不能急于求成。
紧要的是,把社会环境营造好,并附之以科学的导引,应当从培育平等、真实、诚恳和可沟通为原则的交往理性开始,使健康的社会心态在我们的社会中生长并形成气候。
热点预测(五)警惕––依法保障网络信息安全“良法”与“善治”的有机结合,是现代法治的精神和精髓。
在加快推进我国网络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我们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主张网络主权的存在,建立健全网络法制的体系框架。
要科学界定我国网络管辖事权,树立和强化网络关防意识和观念,保卫网络疆界;切实加强网络法学研究,尽快制定《信息网络安全法》,确定网络法制的总体框架,科学规划我国网络社会的法制建设;适时开展网络法规的立改废工作,解决好网络法规滞后和部门规章之间相互矛盾及冲突的问题,强化网络安全技术立法,适当把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考虑在《刑法》第四,坚持从战略高度统筹考虑,推动网络法治建设的国际合作。
主动提高我国在国际互联网安全领域的法制建设话语权,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统筹考虑,积极推动建立保障网络安全的国际法治体系;积极呼吁国际社会共同解决网络独立权问题,倡导和支持网络根域名解析体系交由各国认可的中立国际组织管理,明确各国对该管理权的运作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推进网络国际立法与执法合作,关键要在推动国际社会对网络安全的法律定义、网络犯罪的“认定标准”及管辖权的原则适用等方面形成共识,减少世界各国在打击网络犯罪活动中的执法冲突与摩擦。
第五,警惕某些国家在维护网络安全方面推行的“双重标准”和“两种言行”。
一方面,他们对其他国家大肆宣扬互联网的民主、人权和自由;而另一方面,却对自己国家的网络通讯不断加强监控。
我们要善于联合国际组织和各国力量共同抵制某些国家的两面派言行,确保网络法治建设沿着平等、公平、科学、合理、健康的轨道前进。
热点预测(六)让世界少一份冷漠,多一份阳光感恩意识的匮乏是影响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问题。
诸如接受就学资助的学生毫无感恩的表示,令师长痛心,也令施助者寒心,一些施助者取消这些学生的受助资格,有的还对簿公堂。
受助者感恩意识的匮乏,让施助者对人间是否还有真情和诚信失去了信心。
要保证善行义举的可延续性,使爱心能够薪火相传,必须从文化建设、道德教育和扶助形式三个层面入手,采取措施。
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加强以诚信意识为重点的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知礼明义、知恩图报的美德;现行的教育体制要克服功利化倾向,更加注重德育教育,将感恩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增强感恩能力,回报社会;要转变和改进对受助者的扶助形式,变单纯经济扶助为经济与心灵扶助并重,以订立道德契约等形式,规定受助者的社会回馈义务,扶助活动的组织者要在施助者和受助者之间主动搭建联系、沟通的平台,增进双方了解与互动,引导施助者以更加平和的心态进行公益事业,鼓励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