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政治-专题二《三农问题》专题训练 最新

高三政治-专题二《三农问题》专题训练 最新

专题二《三农问题》
浙江省某市以抓工业的办法管理农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使特色产品规模化、农产品加工精深化,加快了该市农业迈向现代化的进程。

据此回答1-2题。

1、“以抓工业的办法管理农业”说明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D.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2、“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①可以使购销双方紧密联结起来②有利于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③必然使农业特色产品规模化,加工精深化和国际化④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落后的局面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
2018年12月3日—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个统筹”,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而我国正在全面实施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有利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据此回答3—7题
3.我国对宜林宜草地区由过去的垦荒种粮放牧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转变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人类是自然的主人,可以主宰自然界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从经济学角度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①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活跃农村经济②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③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④改变粮食、畜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提高农民收入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一工作,体现了()
①党履行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②党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国家机关履行公共服务职能④国家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认为,2018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多年来少有的好势头,这是政策好、市场活、人努力、天帮忙等多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都带有恢复性质,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紧缺、基础薄弱、就业门路少、农民增收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解决“三农”问题,任务相当艰巨。

2018年要继续强化“三农”工作,努力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

从哲学上看,中央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形势的分析坚持了()
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③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④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要努力保持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的状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
A.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B.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C.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D.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18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发出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又称“一号文件”)。

回答8~12题。

8.2018年是农业税减免的第一年,全国共计减轻农民税收负担280亿元左右。

这体现了A.国家财政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B.行政手段的调节作用
C.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D.为农业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的作用
9.“一号文件”中直接带有资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这份被人们称为“高含金量”
的文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上,抓住了多年来农民收入最难提高的部分。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
A.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B.通过解决主要矛盾带动全局的发展
C.充分重视内因所起的根本性作用D.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新的认识课题10.秋后算账,9亿农民人均增收50元左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幅度多年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促进农民增收,对于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来说
A.无疑是个好消息B.有利于保证粮食的基础地位
C.有利于提高粮农种粮的积极性D.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1.中央“一号文件”还制定了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合法权益、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继续加强农业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圈子。

这体现了
A.坚持联系观点进行统筹发展B.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C.物质决定意识D.丰富的实践必然推动认识的创新
12.我们要保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好形势,解决农业生产深层次的矛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
①严格保护耕地②坚决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③开发森林草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④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粮食单产
13.(32分)材料一去年,粮食主产区安徽某地作为粮改“直补”的首批试点,把过去投入
到流通环节的补贴直接发放到粮农手中,变“暗补”为“直补”。

一方面,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多种粮,种好粮;另一方面,促进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

“直补”试行以来,农民反映“收入增了,市场活了,心气顺了。


材料二随着北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急速扩张,占用农业用地成为必然趋势。

如何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就成为北京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课题。

丰台区某村结合本村实际,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下,与北京市巴士公司合作,把七、八条交线路直接引进村,使该地成为丰台区的一个交通枢纽,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

而且盘活了地区经济。

该村的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了六百多元,也大大提高了该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1)运用哲学常识分析说明材料一、二是如何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12分)
(2)结合政治常识,谈谈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10分)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材料中如何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10分)
14.地处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江苏省张家港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年来该市提出,坚持以民为本,民富为先,做好"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实现农民收入与经济的同步增长,力求在发展中率先富民。

所谓加法,就是靠发展来拓展就业空间,增加收入渠道;所谓减法,就是靠减负来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所谓乘法,就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全民创业,发挥这些工作的乘数效应;所谓除法,就是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农村人口数量。

通过这些措施,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 9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6 943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高达24 100元。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该市采取"加、减、乘、除"措施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

(10
分)
(2)分析"四则混合运算"措施蕴涵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10分)
13.(1)①从实际出发。

北京丰台某村,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失地农民增收问题;②联系地看问题。

通过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③要发展创新。

通过加速城镇化,发展第三产业帮助农民实现就业增收;④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深化。

国家对种粮农民的政策,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由原来的“暗补”改为“直补”。

(12分) (2)党和政府重视农民增收,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党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执政为民以及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决定的,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分)
(3)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千方百计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保护农民切身利益,体现了以人为本。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10分)
14.(1)①就业是民生之本。

靠发展来拓展就业空间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②减负即增收。

减轻农民负担能够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③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经营方式,它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而增加农民收入;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农村人口数量,即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2)①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该市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就是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矛盾统一体来考虑的;②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四则混合运算"的"加、减、乘、除"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农民收入;③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该市针对就业、农民负担、农业产业化及剩余劳动力等事物的不同特点,分别采取"加、减、乘、除"的办法加以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