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件-眩晕
2.辨虚实
中医内科学
一般新病多实,久病多虚;情志诱发者多实,遇劳而发者多虚;体 壮者多实,体弱者多虚;呕恶、面赤、头胀痛者多实,体倦乏力、 两目干涩、耳鸣如蝉者多虚;发作期多实,缓解期多虚。眩晕以虚 证居多,常形成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血两虚、肾精不足为主, 标实有风阳、痰火、痰浊、痰湿、痰饮。眩晕病久常虚中夹实,虚 实夹杂,应注意辨别。
【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
中医内科学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眼球震颤、 耳鸣耳聋等表现。
2.病史
中医内科学
多有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仆损伤史,或年高体虚。
3.相关检查
中医内科学
应检查血压、心电图、眼底、肾功能、颈椎X线片、经颅多普勒超 声等,必要时行头颅CT及MRI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注意排除颅 内肿瘤、血液病等。
3.辨舌、脉
中医内科学
气血亏虚者,多见舌质淡嫩,脉细弱;肾阴虚者,舌嫩红少苔,脉 弦细数;肾阳虚者,舌胖嫩淡暗,脉沉细弱;痰湿者,舌苔厚腻或 白滑,脉濡滑;肝阳上亢者,舌质红,舌苔黄而脉弦数有力;瘀血 者,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
(二)论治要点
中医内科学
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而泻实,调整阴阳。虚者当滋养肝肾、健脾 和胃、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者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 瘀。
2.年高肾亏
中医内科学
年高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无以充盈于脑;或体虚多病,损伤肾精 肾气,或房劳过度,阴精亏虚,均可导致髓海空虚,发为眩晕。
3.病后体虚
中医内科学
久病体虚,脾胃虚弱,或失血之后,耗伤气血,或饮食不节,忧思 劳倦,均可导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清窍失养,故 而发为眩晕。
4.饮食不节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 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上虚则眩”。 《丹溪心法头眩》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眩 运》指出“无虚不能作眩”。《医学正传眩运》提示“眩 运者,中风之渐也”,认识到中风与眩晕之间的关系。
西医学中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梅尼埃病、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病,临床表现以眩晕为 主要症状者,均可参考本节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3.眩晕与痫病
中医内科学
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 口中如做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而眩晕无上 述特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脏腑
中医内科学
眩晕病位虽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肝阳 上亢之眩晕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脉弦等症状;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洗白等症状; 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之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诸症;肾 精不足之眩晕,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
中医内科学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气弱,运化不足,则气血亏虚,清窍失 养;水运失司,聚湿为痰,痰浊中阻,蒙蔽清窍;或风阳夹痰,上 扰清空,而发为眩晕。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髓海失充,亦可发 为眩晕。
中医内科学
风、火、痰、虚、瘀是其常见病理因素,其中以虚者居多。在病变 过程中,虚实之间及各个证候之间常相互兼夹或转化,形成虚实夹 杂、本虚标实之证。肝阳亢盛者日久伤阴,而致阴虚阳亢之证;肾 精亏虚,水不涵木,阴不制阳,亦可致阴虚阳亢之虚风内动证;痰 浊内阻,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则可引起瘀血内停,而致痰瘀互结之 难治证候。
【病因病机】
眩晕之病因主要有情志、饮食、体虚、外伤等, 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痰湿中阻,清阳被蒙, 或风阳痰火上扰清空或气血阴阳不足,脑失所养 而发病。
1.情志不遂
中医内科学
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眩晕;或因 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耗伤,肝阳上亢,上扰清空,发 为眩晕;或肝火灼津炼液为痰,肝阳夹痰上扰而发为饱劳倦,损伤脾胃,以致健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 生痰,痰阻中焦,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
5.跌仆损伤
中医内科学
跌仆坠损,头脑外伤,瘀血停滞,阻滞经脉,而致气血不能上荣于 头目,则眩晕时作。
中医内科学
眩晕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 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等上扰清空。本病病位在头,病 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其中又以肝为主。肝胆乃风木之脏, 相火内寄,其性主升主动,肝阳上亢,上扰头目,或肝肾亏虚,水 不涵木,阴虚风动,发为眩晕。
眩
晕
【学习目标】
1.掌握眩晕的概念、诊断与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2.熟悉眩晕的病因病机、转归预后、 预防调护。
3.了解眩晕的中医适宜技术。
【学习内容】
【病因病机】 【诊断】 【辨证论治】 【中医适宜技术】 【转归预后与预防调护】 【小结与医案分析及思考题】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 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 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 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 昏倒等症状。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可反复发作, 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治疗中应密切关注患者血压情况,必要时给予降压治疗。
(三)分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
中医内科学
证候: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肢麻 震颤,颜面潮红,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或 数。
病机:肝阳上亢,上扰清窍。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中医内科学
(二)病证鉴别
1.眩晕与中风
中医内科学
两者均可出现猝然仆倒。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斜、 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以口眼斜和半身不遂为特征;眩晕 无半身不遂、口眼斜及舌强语睿等表现。眩晕反复发作可发生中风。
2.眩晕与厥证
中医内科学
两者均可出现猝然仆倒。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 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 口眼斜等后遗症;眩晕发作重者也有欲仆或晕眩仆倒表现,但一般 无昏迷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