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系列 ppt课件
脾胃虚寒 素体脾胃阳虚,或病后脾阳受伤, 湿从寒化,寒湿阻滞中焦,胆液被阻,溢于肌肤 而发黄。
积聚日久不消 淤血阻滞胆道,胆汁外溢而 产生黄疸。
六、鉴别诊断
萎黄:萎黄为气血不足致使身面皮肤呈萎黄不华 的病证,多见于大失血或重病之后。其特征是 双目不黄,往往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 与黄疸病证的目黄、身黄、溲黄不同,临证易 于区分。
黄胖: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发面 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黄疸眼目皆黄,无肿 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或洋 洋少神。虽病根都发于脾,然黄疸则由脾经湿 热郁蒸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所致, 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迷茶叶土炭之 类。
七、辨证论治
⑴.辨证要点
辨阳黄与阴黄 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 明如橘色,口干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 脉弦数,一般预后良好;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或沉 迟,一般病情缠绵,不易速愈。
八、转归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黄疸性质、体质强弱、治疗护 理等因素有关。一般阳黄起病急病程短,阴黄起 病缓病程长。急黄为阳黄的重症,病情危重,应 及时救治。阳黄、阴黄、急黄虽性质不同,轻重 有别,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一般说来,阳黄预后良好,急黄邪入心营, 耗血动血,预后多不良。至于阴黄若阳气渐复黄 疸渐退,预后良好;若阴黄久治不愈,化热伤阴 动血,黄疸加深,转为鼓胀重症,则预后不良。
急性传染性肝炎(甲型) 乙型肝炎(急性、慢性活动型) 肝细胞性黄疸 丙、丁、戊等其它肝炎(活动) 中毒性肝损害(酒精、化学药) 钩端螺旋体病 胆囊炎、胆结石 阻塞性黄疸 胆管肿瘤 胰腺肿瘤(胰头部) 肝癌 溶血性黄疸 输血反应 蚕豆病 新生儿黄疸
三、证候特征
本病的证候特征是目黄、身黄、小便黄, 以目白睛发黄最为突出。发黄的程度、明亮 度及病程长短不同而标志着邪正的盛衰。阳 黄,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等 明显湿热之象;阴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 伴有神疲畏寒、苔白腻、脉濡缓等明显寒湿 之象;急黄,其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 昏谵语等湿热挟毒、内陷心营之候。
九、预后与调摄
①精神调摄。由于本病易于迁延,反复甚至 恶化,因此,患病后一般思想顾虑较重,多虑善 怒,致使病情加重。所以医患结合讲清道理,使 患者从自身疾病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不为某些 症状而惶恐不安,忧虑不宁。②饮食有节。阳黄 患者的饮食,适宜于软食或半流饮食,以起到补 脾缓肝的作用。禁食辛辣,酒及油腻之品。阴黄 患者也应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禁食生 冷,油腻,辛辣之品。③起居有常。在急性期或 慢性活动期应适当卧床休息,有利于整体功能的 恢复。急性期后根据患者体力情况,适当参加体 育锻炼,如练太极拳,气功之类,是十分必要的。
• 方药:千金犀角散。
• 症状:身目俱黄,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 熏,痞满食少,神疲畏寒,腹胀便溏,口 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结语
黄疸可出现多种疾病,临床首当辨明 阴阳方予于施治。一般阳黄病程较短,阴 黄病程较长,急黄为阳黄之重症,应及时 救治。阳黄热盛于湿者易退,湿盛于热者 应防其迁延转阴。黄疸消退后,有时并不 意味病情痊愈,仍需注意健脾疏肝等善后 调理,以防残湿余热不清,迁延不愈。
• 症状:黄疸初期,目白睛微黄或不明显, 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有恶寒 发热,头身重痛,乏力,舌苔薄腻,脉浮 弦或弦数。
• 治法: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 方药:大柴胡汤。
• 症状: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身目呈 深黄色。壮热烦渴,呕吐频作,尿少便结, 脘腹满胀,疼痛拒按,烦躁不安,或神昏 谵语,或衄血尿血,皮下发斑,或有腹水, 继之嗜睡昏迷,舌质红绛,苔黄褐干燥, 扪之干,脉弦数或洪大。本证又称急黄。
•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阳黄宜辨湿热轻重 阳黄属湿热为患,由于感受湿与热邪的 程度不同,机体反应的差异,故临床有湿热孰请轻孰重 之分。热重于湿者,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 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 而湿重于热者,身目俱黄,起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 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 弦滑。
急黄 为湿热夹毒,郁而化火所致。多伴有高热烦躁、神昏 谵语等热毒内陷心营的症状。
⑵.治疗原则
黄疸早期主要是湿热、疫毒、寒湿为患, 故当祛邪以消除病源,通过清热、解毒、 利湿、温化,给邪以出路。由于湿邪郁滞 于中、下二焦,故湿邪的去路在于通利小 便。故祛湿利小便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
⑶.分证论治
1、阳黄 湿热兼表 热重于湿 湿重于热 胆腑郁热 疫毒发黄 2、阴黄 寒湿证 脾虚证
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
之
黄疸
明水县中医医院 穆春河
2017年6月
一、定义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 舒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 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其中以目睛 黄染为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疸:“瘅,劳 病也” 《说文》 “黄疸病” 《辞海》疸通 瘅、癉。
二 、从西医角度谈黄疸
•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 症状:初期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 黄疸较重,色泽鲜明,壮热口渴,心中懊 恼,恶心,呕吐,纳呆,小便黄赤,短少, 大便秘结,胁肋痛而拒按,舌红苔黄腻或 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 方药:茵陈蒿汤。
四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外感湿热疫毒,从表入里,郁而 不达,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 胆,不能外泻,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淫 肌肤,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
饮食所伤 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 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 热,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浸淫肌肤而发黄。
• 症状: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 头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脘痞闷,纳呆呕 恶,厌食油腻,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 稀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滑。
• 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
• 方药:茵陈四苓汤加味或甘露消或寒热往来。伴有口苦咽干, 呕逆,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而干,脉弦 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