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古诗词鉴赏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古诗词鉴赏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古诗词鉴赏徐松(江苏省无锡市北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45)摘要:中国古诗词有其特有的审美观念及创作理论。

对中学生来说,懂得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学理论,如“曲径通幽,妙在含蓄”“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简约为美,少中寓多”“以空为胜,唯实集虚”“冷中显寂,孤中有傲”等,有助于他们在鉴赏古诗词时理解其中难于言说的“妙处”。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古代文学理论;文学鉴赏编者按:诗歌被认为是“文学中的文学”,对其简约凝练的语言的解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以下两篇文章,一篇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出发探讨古诗词的鉴赏,一篇以现代图式理论中的阅读推论为据探讨古诗的个性化解读,组合在一起,相映成趣,以飨读者。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一直是广大教师孜孜追求的。

笔者曾经读到一篇关于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文章。

文章作者认为,在课堂上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训诂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对于这种站在学科本原知识层面上进行教学的思维和做法,笔者是深以为然的。

其实,古诗词教学又何尝不可如此呢?如果让中学生学点“文论”,即懂得一些常见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知识,对他们在鉴赏古诗词时理解其中的难于言说的“妙处”,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曲径通幽,妙在含蓄曲胜于直,忍胜于躁,力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

古诗词表现艺术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读者只有沿着这条小道悠然前行,才能在那深深的处所,发现一无上妙殿。

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说:“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是一首禅味浓重的诗。

晨曦下的山林一片静寂,高高的林木笼罩着群山,沿着蜿蜒曲折的山中小径,慢慢拾步向前,山路盘旋,林木葱郁,晨露滴滴,翠禽声声,沐浴这一片晨光,悠然地前行,偶然见到那古寺隐映在花木之中。

此境界深而曲,它象征着茫茫尘世和理想中清净世界的判隔。

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词道:“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诗人的心灵脉络是由外到内,往深山中寻觅;这首词则相反,它由内到外记载了一个被重重束缚的心灵突围的感受。

词以一个深锁闺中的女子春怨为题,但抒发的感情颇类似于欧阳修“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的诗意。

庭院深深,不知到底有多深?高大的杨柳就像堆起一团烟雾,高而阻挡住视线,再有无重数的帘幕,怨妇被深深地锁着,望君不能,苦不自禁。

他乘着华美的马车在歌楼妓馆前停驻,登上高楼也看不见他寻欢作乐的章台路。

在这雨横风狂的三月暮,闺门只能将黄昏的风雨隔开,却没有办法留春住。

“我”泪眼问花花不语,零乱的落花径自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可说是宋词中的极品。

开始三句的潜台词是“望君”,但不着一字,而用三个“深”字,极言庭院之大,杨柳堆烟,高而阻挡视线,再有无重数的帘幕,怨妇被深深地锁着,望君不能,苦不自禁。

整篇都是妙笔,简直到了不能赞一词的地步。

上引两首诗词,一个是由外到内的“曲径通幽”,一个是由内到外的“庭院深深”。

曲即是深,深就是曲。

这曲而深的境界,在中国文学创作艺术中有很高的地位,它是我们这个重内蕴的东方民族的重要审美观念。

刘勰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文学作品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苏轼《前赤壁赋》说:“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所谓绕梁三日,余音不绝,不在于这种乐曲给人强烈的震撼,而在于艺术在人们的心中引起悠长的回味。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们似乎听到了音乐家柳永的绵长咏叹。

追求言外之味,象外之象,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性格:说话委婉,重视内蕴,强调含忍。

美在味外之味,美的体验应是一种悠长的回味,美的表现应该是一种表面上并不声张的创造。

二、见微知著,以小见大长江白沙无数,却可一尘观之,大海浩瀚万千,却可一沤见之,群山巍峨绵延,能以拳石约略知之;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

这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美学和艺术中的一个大问题,中国文化有见微知著的智慧,中国艺术有以小见大的特殊创作方式。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就是以小见大。

诗人以“野草花”“夕阳”“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反映出一个深刻的主旨:封建权贵权倾一时,但终究逃脱不了衰亡的命运。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

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思。

但是,由于诗人情感内容完全融入特定时空的生动可感的自然景象之中,因而诗的情感基调不仅略无哀伤凄婉,反而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南景致与蓬勃的自然生机的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

特别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联,从江中一帆顺江而下可以想象到江流滔滔不尽的壮观,是典型的以小景见大境界。

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白鹭、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

特别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

“东吴”,三国时孙权在今江苏南京定都建国,国号为吴,也称东吴。

这里借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之广。

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开阔!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境界开阔,情志高远,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拓宽了广度,使得全诗的立意一下子卓尔不群,既有杜诗一贯的深沉厚重,又舒畅开阔,实为千古名句。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情,以小物写大主题,以小情节写大内容,以有限空间写无限空间。

明代周履靖在《骚坛秘语》中说:“凡作绝句,如临窗观景,立处虽窄,眼界自宽。

题广者取远景,寸山尺水,愈觉其遥;取近景,一草一禽,皆有生意。

”三、简约为美,少中寓多中国艺术往往于简中求丰,以少寓多,在简淡中发现美意,在迷离中玩味清幽。

老子说“大道至简”,这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

中国艺术打上了这一理论的深深烙印。

同样,中国古典诗歌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外在特征,即文字上追求简淡,内容上追求丰沛,意境上追求杳远。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少小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四处漂泊,世事沧桑,心头涌起无限感慨。

昔年,少年离家;而今,年老返归,鬓毛稀衰。

此诗文字简短,前后两相对照,时空跨度极大,一生漂泊的悲凉、韶华不再的哀叹、世事无常的感慨、落叶归根的慰藉……丰富的、复杂的情感内容和深远意境,尽在这短短的四句言语之中,这便是该诗值得品味的重要艺术之处。

同样,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有人说,这寥寥二十字的五绝,甚至抵得上同样为元稹创作的反映唐朝自唐玄宗时期至唐宪宗时期兴衰历程的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

再有,送别诗为我国古代诗人常写的诗歌类别。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颂。

诗人江边送别友人,目送客船扬帆远去,一直望到帆影模糊,消逝在碧空的尽头,目光从远眺凝眸中收拢回来,看到的是滚滚一江春水向东流去。

这浩荡东逝的江水与诗人那起伏跃动的心潮融合在一起。

透过简洁字面,继续开掘一步,我们就会领悟到:诗人不直言离思萦怀,但深长的别意却是悠然不尽的。

还有,温庭筠在他所做的《商山早行》中,亦有这样的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两句诗内容十分丰富,囊括了六种主要的元素,尤其是囊括了声、色、画等,远、近等景色的描述也是历历在目。

诗以简约精练为贵,这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人们根据诗歌鉴赏和审美体验所提出的要求。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夫言情写景,贵有余不尽。

然所谓有余不尽,如万绿丛中之着点红,作者举一隅而读者以三隅反,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无限在。

”这段中肯的分析富有哲理。

中国文人的艺术创作追求简约之美,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淡墨勾勒之笔和婉曲比兴之词,追求言外的意趣和题旨。

诗歌文字之外留有许多空白之处,犹如峰峦之间的壑谷,远望群山的游客往往是看不到的。

一个人要想实现对诗歌的深层次理解和玩味,就要将诗中的简洁的文字和其中丰富的感情有机融合,披文入情,含英咀华,反复吟味,用艺术再创造去填补空白,填平壑谷,真切而深刻地领略诗作的艺术之美。

四、以空为胜,唯实集虚三十根辐条汇于一毂,正因有空虚,才有车子的用处;揉陶土做器具,因中间空虚,才有器具的用处;开凿门窗建房屋,因有空虚之处,才有房屋的用处。

许多人将中国艺术呈现出来的奇妙世界看作“空山”。

中国艺术中的“虚”和“实”根本没有什么清晰的界限,甚至将“虚”当作“实”,将“实”当作“虚”。

所以,“空灵”“淡逸”就形成了中国艺术的特点。

王维的《山居秋暝》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他的《鹿柴》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他的《鸟鸣涧》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些都在玩味空山的美。

皎然的《送维谅上人归洞庭》写道:“从来湖上胜人间,远爱浮云独自还。

孤月空天见心地,寥寥一水镜中山。

”中国艺术的“空山”,是一个空灵廓落的世界,间。

读者可以在其描述的诗句中感受栩栩如生的画面,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元素更是能够烘托出来。

我们能够感受其中所表现的真实情感态度,以及诗人想对读者表达的真实内容。

而诗中展现出来的“空灵”“虚无”“淡逸”等特点就是中国诗词歌赋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审美特征,也是值得我们玩味的重要原因。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

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也是中华民族自身的性格属性。

正是这种性格造就了中国诗词歌赋的审美艺术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