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驱动过程的阶段特征及其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启示

创新驱动过程的阶段特征及其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启示

1创新驱动阶段的判断和进入条件当前,我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90%,投资驱动仍是拉动经济最为重要和最为直接的方式,大量投资仍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而只有少量投资投向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升级,因此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在产业链低端环节形成“生产过剩”的趋势。

以要素资源为核心的低层次比较优势和规模扩张对增长的效应开始出现递减趋势。

同时,“流动性过剩”促使大量资本流向资本市场、房地产等领域,挤占了大量本该投向实体产业的社会财富,这种通过套利获取短期收益的行为助长了过度投机,经济陷入“泡沫经济”的可能性加大。

这表明,我国仍在工业化阶段,仍未摆脱投资驱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财富驱动却已经端倪初现。

因此,推进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进入创新驱动而避免陷入财富驱动阶段,就成为我国城市发展长期面临的课题。

创新驱动是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

Porter (1990)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全面阐述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的特征及演进过程[1]。

Furman 等(2002)提出国家创新驱动体系,该体系认为,国家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创新组织机构以及资源和支持创新的公共创新基础设施(经济整体技术复杂水平、研发劳动力的供给、教育和培训等)、集群的特定创新环境、维系公共创新基础设施与产业集群内特定创新环境互动联系的质量[2]。

Furman 和Hayes (2004)指出,日益增加的创新经费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加之不断发展的创新促进政策和创新收稿日期:2009-09-11第一作者简介:夏天(1976-),男,武汉市人,管理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评价理论及其方法应用研究。

创新驱动过程的阶段特征及其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启示夏天(华中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430079)摘要:实现创新驱动是我国城市发展长期面临的课题。

借鉴世界创新型国家的发展历程,提出创新驱动阶段的进入条件,深入研究了创新驱动过程的规律,并就我国城市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的战略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新驱动;阶段特征;创新过程;创新战略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241(2010)02-0124-06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Driven Phase and Revelation for Innovation CityXIA Tian(College of Economics &Management,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Abstract:The long-term problem for Chinese cities development is to change from investment-driven phaseto innovation-driven phase.The paper reviews developed courses of different innovation counties or cities,and puts forwards conditions of entering innovation-driven phase,and analyses the various phases and theircharacteristics,and provides strategies for Chinese cities to enter innovation -driven phase,thus offerssuggestions for advancing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driven city.Key words:innovation-driven;phase characteristics;innovative process;innovative strategy基础设施,是决定创新能力高低的决定因素[3]。

最新研究主要集中在挖掘影响创新驱动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上,比如开放环境[4]、竞争不确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关系[5]、研发人口密集度和技术成熟度[6]等。

这类研究主要通过对创新型国家经验数据的分析,来识别和归纳影响创新驱动的要素。

归纳来看,创新驱动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驱动和内部驱动两大类。

外部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消费需求、市场竞争、创新环境和政策激励等;内部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人才、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等。

除了上述提到的驱动因素外,经济发展的动力还来自区域经济的活力上,有无活力的关键取决于区域经济中创新集群的演化、创新政策的改进、研发的国际化、人力资源开发、知识积累效应等因素的综合作用[7]。

国内研究越来越重视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8-9]。

张秀武、胡日东(200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影响创新驱动的因素包括考虑了R&D存量因素的知识生产函数、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因素和区域间的知识溢出等。

部分研究总结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创新驱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10]。

王高升、王欣(2008)认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最现实的选择应该是:在继续大力发展要素驱动型产业的同时,从投资和创新驱动型产业中劳动相对密集使用的下游环节入手,等到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后,再逐步介入到支持性、加工性或中间层次的环节中去[11]。

钟坚(2009)结合深圳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在于“四个转变”[12]。

谢科范(2009)通过我国主要城市的创新实践,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发达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要得益于原始性创新能力为支点的内生经济能力的提高,而中西部较发达的城市主要是通过中央和地方政策来实现创新驱动[13]。

可见,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仍然没有一个有效的创新机制来实现持续的创新驱动,依然面临如何避免财富驱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系统的完善上,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系统内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上。

而我国多数城市仍处在投资驱动的工业化阶段,创新动力不足、创新人才缺乏、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更为突出,国内研究对创新的问题考虑较多,开始从系统角度来考虑这些创新驱动因素的关联及其影响,但较少关注新兴国家或地区自身发展所需解决的新问题,即较少关注强大的投资驱动惯性对创新驱动带来的障碍,没有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中思考如何较好地配置创新驱动因素。

为此,本文将如何实现创新驱动置于创新型城市形成的过程中展开研究,从我国城市与世界创新型城市的差距中找原因,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过程中找对策,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系统地研究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并试图寻找创新驱动战略的实现途径。

从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世界上创新型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进入创新驱动的条件一般包括:(1)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2)从创新投入来看,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研发投资的较大部分投向产业领域;(3)从创新过程来看,大量创新活动是原始创新,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4)从创新产出来看,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5)从产业发展来看,创新不仅仅体现在科技优势上,而且体现在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优势上,这个阶段会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对经济的变动和外部事件影响的免疫力很强;(6)从社会发展来看,创新驱动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上,而且扩散到在社会发展、环境改善、体制优化等多个领域。

只有达到上述所有条件,才算进入创新驱动阶段。

相对而言,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未达到上述条件,创新“瓶颈”体现在创新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产出不高、产业集聚不够、创新扩散能力不足等多个方面。

如果将城市作为区域创新系统,这个系统会从两个维度上发展:(1)从投入到产出的维度来看,技术创新包括创新前端、创新中端和创新后端三个递进的阶段。

创新前端主要指创新投入,创新过程包含创新成果的转化以及创新的产出,创新后端反映了高科技产业化及其在经济领域的扩散。

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主要来自科技转化为社会财富的依次推进且不可逾越的几个阶段[14]。

(2)从创新型城市的实现程度来看,创新过程刻画了从科技创新到经济社会全面创新的过程,反映了创新经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只有创新各阶段在进程上都达到了创新驱动的条件,只有创新成为经济社会主要的发展方式,才能成为创新型城市。

从这个维度看,创新驱动可能先在创新过程的前端实现,或在创新过程的中端实现,或在创新过程的后端实现。

这里的创新过程不等同于创新阶段。

当前,我国城市总是选择最能发挥其资源禀赋优势的领域进行创新,如北京通过发挥其科教资源密集的优势发展研发产业,在创新投入上达到了创新型城市的条件,但并不是在产业上形成了创新优势;深圳则借助其处于开放前沿的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在创新后端接近创新型城市的水平,但在创新前端不具有资源禀赋优势,对外技术依存度依然较高[15]。

北京和深圳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创新前沿面,见图1中的虚线,都尚未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并成为创新型城市(见黑色大箭头)。

所以,当前并不是我国所有的城市都具备创建创新型城市的条件。

对于大多数城市而言,研究创新驱动进入战略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城市怎样才能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呢?这就需要从系统层面来分析创新驱动的各个阶段及其特征图1创新过程与创新驱动实现程度的二维分析2创新驱动过程及其阶段特征2.1前端驱动的阶段特征创新前端是指创新投入阶段。

此阶段的创新难度主要体现在原始性创新方面。

创新前端以知识创新和基础科学领域的创新为主,具有高难度、高投入、高风险特征;创新前端对科教条件、知识基础设施等创新资源禀赋要求高,创新驱动动力主要来自人力资本积累以及知识的获取、生产、交易和分配;原始性创新、战略性研究、基础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对知识基础设施的要求高,如果科教发达,创新投入即会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成为率先创新的引擎。

这个阶段,由于私人机构不愿意投资基础研究领域,所以创新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对创新系统持续的、密集的创新投入,同时也来自研发部门对知识产权、行业标准等的占有和垄断所产生的需求。

创新前端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特征表现为:R&D 投入明显高于所在地区的平均水平;R&D 经费来源以政府投入为主,来源较为单一;基础研究的R&D 经费投入在全部R&D 经费投入中保持相当比例,在物理科学、生命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基础领域的研发投入相对较高;发明专利数量明显高于所在地区的平均水平;创新的收益主要来自科技成果转让,科技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不明显;教育、通讯和信息网络等知识基础设施齐备,每千名员工的研究员数量保持较高的比例,学术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很频繁[1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