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李永春教授
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504922664@
课程说明:《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考试科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使学习者丰富对中华建筑历史的了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与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主要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1、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二)主要参考书:
1、《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
2、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刘致平著:《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李允鉌著:《华夏意匠》,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
5、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6、梁思成著:《图像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7、《中国古代建筑史》(多卷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8、有关建筑历史与理论的书籍、刊物等。
第0章绪论
0-1 中国建筑史的创始人与贡献
一、向梁思成、林徽因先生致敬
27岁在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
发现当时中国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
完成了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和国徽设计清华小组的领导者;
真正具有文化视野的建筑大师。
二、建筑史要研究什么
梁思成曾对他的学生说:“搞建筑史,绝不是等别人把一件古董摆在你面前,让你坐在那儿,慢慢地去品味它。
不是这样的,建筑是文化的记录,研究建筑史的人,要能敏锐地区别时代的艺术特点,能感到历史的步伐。
”
学习建筑史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前人的设计观念,从而要建立自己观念。
贺陈词:“就建筑而言,不勤读永远只是图抄公,算不得真正的设计者。
勤读的作用在建立观念,在开发思想的泉源,在灵台清明,此之谓潜力。
靠着潜力雄厚,才能在图桌上运用自“重现实而轻理念,绝非学问之道,且注定只能在图桌上做唯妙唯肖的效颦”。
如,举重若轻。
”
历史与历史观
历史:是对于一种事物发展过程的记录、描述。
历史观:是一种大局观。
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跳出限制,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俯瞰事物。
0-2 中国建筑史课程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建筑和建立正确的建筑观
二、建立认识建筑的思维方法:注重过程
三、培养建筑创作的黑箱思维
一、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和建立正确的建筑观
正确认识中国古建筑,包括两方面:
读懂软传统和硬传统。
硬传统:表层建筑遗产
包括:平面构成、立面构成
软传统:蕴含在硬传统之中的
包括:构成机制、发展规律、创作思想、设计意匠、(更深层次的)哲学观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意识、文化心理等
二、建立认识建筑的思维方法:
注重过程
中国建筑史体系特征:类型与文化相结合
城市、宫殿、住宅——吏官文化
陵墓、坛庙、塔、石窟、寺庙——宗教文化
园林——士大夫文化
民居——乡土文化
三、《中国建筑史》的学习方法
1、“举一隅而三隅反”——孔子
2、“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习文化传统与建筑史课程的学习态度
3、培养建筑创作的黑箱思维
四、借鉴遗产、保护遗产
1、借鉴遗产的三种方式:
形式的借鉴:形式的借鉴—低层次的借鉴
符号学的借鉴:把旧的东西符号化—中层次的借鉴
方法的借鉴:设计手法、创作意匠的借鉴—高层次的借鉴
2、保护遗产:
保护对象:文物—历史、艺术、科学
保护原则:整体性的保护、保持原状的修复、古建重建
0-3中国建筑历史的特点
一、古老体系
1、世界上有六种原生型建筑体系:
古埃及公元前4000年
古西亚公元前4000年
古代印度公元前3000年
古代爱琴海公元前4000年
古代美洲公元前1500年
古代中国公元前2100年
2、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二、延绵不断
1、官式建筑已走完全过程
2、民间建筑还未停止,持续不断地活动
三、发展迟缓
1、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漫步走的专家”
2、发展历程
汉代形成
唐代成熟
宋代精致化
明清时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四、相对封闭
1、原因有三:
地理结构:半封闭大陆大河地理特征
经济结构:农业型经济
社会结构:宗法制度、血缘纽带
2、优点:独特风格,文化传统积淀深
3、缺点:局限性大,缺乏交流(“纯金文化”)
复习思考题
1、为何要学习《中国建筑史》课程?课程学习对自己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何作用?
2、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主要优势与缺点;
3、简述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成特征;
第一章清式建筑平面布局
1-1 单体建筑平面
一、单体建筑的基本构成
1、构成要素:间、出廊
2、“间”的组合
二、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与式
1、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一明两暗
2、单体建筑的“正式”和“杂式”
一、单体建筑的基本构成
1、构成要素:间、出廊“间”
(1)“间”有两个概念:
1)四柱之间的空间
2)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常用)
(2)出廊:两排柱子很近
1)出廊的形式:无出廊式(四等)前出廊式(三等)前后廊式(二等)周围廊式(一等)
2)出廊的特殊形式——副阶:宋代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
2、“间”的组合
(1)面阔方向:取决于开间的数量
官式建筑:皇宫、衙门、大的寺庙。
在面阔方向坚持用“阳数”:1,3,5,7,9,9开间为最高规格
民间建筑:住宅、寺庙等。
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2)进深方向:取决于间的架数。
1,3,5开间,2,4开间也有。
官式、民间都不强调阴、阳之分
(3)间的名称:由中间向两边依次为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间的不等宽现象: 依次递减
明间为最大,尽间为最小,其它间相等
二、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与式
1、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
(1)建筑平面的基本型:一明两暗
(2)优点:
提供适宜的居住面积
满足必要的分室要求
具有良好的空间组织
获取良好的日照、通风
可用规整的梁架结构
有利组群的整体布局
2、单体建筑的“正式”和“杂式”
(1)正式: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
(2)杂式:其它形式的,常用作亭、榭、塔
1-2 庭院式组群布局
一、建筑群的组合方式与构成机制
二、建筑空间组合形式与布局特点
一、建筑群的组合方式与构成机制
1、廊院式: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
单核;多核;
2、合院式: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而成
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
一、建筑群的组合方式与构成机制
1、组合方式
对称式:半对称式;不对称式;;
2、布局特点
(1)突出内向性的布局
(2)突出建筑空间的艺术表现力
(3)突出建筑艺术的时空性
(4)突出“门”的铺垫作用
(5)突出“亦内亦外”的复合空间
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题:
1.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先驱是。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机构是。
3.中国营造学社的两位骨干、中国建筑史学的奠基人是
和。
4.单体建筑平面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和。
5.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是。
6.右图中的建筑是合院。
二、判断改错题:
1.民间建筑面阔方向的开间数一律取阳数。
()
2.间在平面中由中间向两边依次为明间、次间、尽间、梢间。
()
3.平面为正方形的建筑是正式建筑。
()
4.借鉴、保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有三种方式,形式的借鉴是高层次的借鉴。
()
三、名词解释:
1.间;
2.副阶;
3.梁思成;
四、简答题:
1.简述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和建立正确的建筑观的思想方法;
2.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主要优势与缺点;
3、简述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构成与庭院式组群的布局特点;
4. 简述出廊的四种做法、等级及出廊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