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银行及金融机构案件防控工作相关制度解读
银行及金融机构案件防控工作相关制度解读
分支机构发生案件(风险),向属地银监局或总行其中一方报送案件 (风险)信息的,要同时、同一口径向另一方报送。
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异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发生案件(风险)的,分 支机构要上报属地银监局,法人机构也要上报属地银监局,并配合处置案 件(风险)。
三、 案件(风险)信息报送要求
(一)报告种类
发生案件风险事件
相关规定: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落实案件防控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银监办发 〔2012〕127号)附件1《关于加强案件防控,落实轮岗、对账及内 审有关要求的工作意见》
一、加强稽核建设
《关于加强案件防控,落实轮岗、对账及内审有关要求的工作意见》
➢ 转移内审在案防工作中的思路及中心 ➢ 定期评估营业机构的案件风险 ➢ 将案防工作重点要求作为年度内审工作重点 ➢ 将案件风险的审计融入其他审计项目中(注重从其他类别风险中甑别
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若银行工作人员 被采取强制措施,但不知道具体情况的,暂时先以案件风险信息报送)。
三、 案件(风险)信息报送要求
(二)报送时限(续)
➢ 后续报告 厦门银监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辖区银行业案件(风险)
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厦银监办[2012]56号) 在对事件性质、涉及人员、涉案金额和风险状况等要素有新
《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处置工作规程》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总则 案件信息报送及登记 案件调查 案件审结 案件后续处置 附则
一、案件处置流程
案件信息报送及登记
案件风险信息报告 案件信息确认报告 案件风险信息撤销报告
案件调查
案件调查报告
案件审结
案件审结报告 案例材料
报告责任追究和整改进展情况(第20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
跟踪督促和评价银行整改方案、 责任追究、下阶段案防工作安排(第21条)
银监局
将案件发生情况、案件处置、整改效果、 责任追究等作为监管评级、市场准入审 批、监管计划制订的重要参考(第22条)
防范操作风险十三条
第二部分
基本架构
公司治理机制 内部控制机制 内部监督机制
确认构成案件
《案件风险信息报告》
《案件信息确认报告》
确 认 不 构 成 案 件 《案件风险信息撤销报告》
案件处置
三、 案件(风险)信息报送要求
(二)报送时限
➢ 案件风险信息(第六条) 案件风险事件发生后24小时以内
➢ 案件信息(第十一条) 案件确认后24小时之内
案件确认的标准: • 公安、司法机关立案侦查的; • 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公安、司法机关报案并立案的; • 银监局或其他行政执法部门移送公安、司法机关并立案的; • 银行业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因涉案被公安、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的(刑事
三、 案件(风险)信息报送流程
(四)报送内容(续)
➢ 案件风险信息撤销报告
说明据以判断不构成案件的理由及依据,主要包括:一是不存 在外部诈骗、盗窃、抢劫等外部侵害;二是不存在内部人员独立 或参与作案;三是案件风险信息报告反映的情况被证实不存在。
四、 报送责任
➢ 第二十二条 各有关单位不得瞒报、漏报、迟报、错报相关信息,或者漏登、迟 登、错登相应台账。违反本办法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银行业金融机构故意瞒报、错报相关信息的,参照《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 四十六条“银行业金融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责令 改正,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 可以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其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报表、报告等文件、资料的……”处 理。
工作操作规程》规定,大额授信企业指5000万元以上授信的企业); • 银行业金融机构员工可能涉及案件但尚未确认的情况; • 其他由于人为侵害可能导致银行或客户资金(资产)风险或损失的情
况。
二、案件(风险)信息的报送原则
➢ 及时、真实原则 第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风险)信息报送应当坚持及时、真实
第四条:建立健全案件防控责任制度
第一条:内控制度建设与执行 第九条:加强银企、银银以及银行内部对账 第十一条:建立印、押、证分管与分存及销毁制度 第十二条:严控账外经营、严把大额资金进出
第二条:加强稽核建设 第三条:加强对基层行的合规性监督 第八条:建立基层员工举报和堵截案件的激励机制
基本架构(续)
(二)案件风险信息的定义(续)
构成案件风险信息的几种主要情形: • 银行业金融机构员工非正常原因无故离岗或失踪、被拘禁或被双规; • 客户反映非自身原因账户资金发生异常; • 收到重大案件举报线索; • 媒体披露或在社会某一范围内传播的案件线索; • 大额授信企业负责人失踪、被拘禁或被双规(《厦门银监局案件防控
的了解判断、风险化解工作有重大进展以及公安司法机关采取措 施有新的进展等情形下,应在24小时内向我局报送后续报告。
➢ 案件风险信息撤销报告(第九条) 经调查确认案件风险信息不构成案件(案件风险信息撤销报
告要在基本有把握判断案件风险不会演变成案件的情况下再报)
三、 案件(风险)信息报送要求
(三)报送格式
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处置三项制度
第一部分
基本内容
• 《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处置工作规程》 • 《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风险)信息报送及登记
办法》 • 《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防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上述三项制度由银监会第102次主席会议通过,自 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风险)信息报送及登记办法》
➢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停止执行<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信息统计制度 >有关问 题的通知》(银监办发〔 2011〕232号):自2011年6月1日起停止执行银监办发 〔2009〕17号文,案件定义均以(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处置工作规程》第一章第 三条为准。
➢ 《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处置工作规程》第三条:取消了一类案件和二类案件的划 分。 “本规程所称案件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独立或共同实施,或与外部 人员合伙实施的,以银行业金融机构或客户的资金、财产为侵犯对象的,涉嫌触 犯刑法,依法应当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或已由公安、司法机关依法立案侦 查的事件或银行业金融机构遭受外部诈骗、盗窃、抢劫等侵害,依法应当由公安 机关立案侦查的事件。”
三、 案件(风险)信息报送要求
(四)报送内容
➢ 案件风险信息报告(第七条)
事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名称、事发时间及案件风险事件概况; 涉及人员及情况; 风险情况及预判(涉案金额和风险金额以上报时了解的金额为准,报送时
不知道涉案金额的,要写明涉案金额不详;银行业金融机构掌握的涉案金 额与公安司法机关认为的不一致的,要全部上报); 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影响; 事发银行业金融机构或公安、司法机关已采取的措施; 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主要指需要监管部门支持、配合方面的要求)
专案组的职责(第十条第二款) 化解风险、保全资产;及时报案、控制舆情;查清案情、书面报告;查
找问题、厘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有关责任人处理意见 注意:1.案件调查报告要求事实清楚、问题清楚,即应在查清涉及人员和涉 案金额,确认案件性质,初步判定风险的基础上形成调查报告。案件调查报 告应以行发文形式向银监局报送。
• 案例材料(第十八条):内容包括对案件发生和案件处置的经验、教训总结
• 案件司法结论报告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停止执行<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 信息统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 :在法院判决后按照案件信息确认报 告途径报送
➢ 档案管理(第十九条)
要求专案专档,每案立卷,专人管理
四、 案件后续处置
一、案件信息和案件风险信息的定义
(二)案件风险信息的定义(第二条第三款)
案件风险信息是指已被发现,可能演化为案件,但尚未确认案件事实 的风险事件的有关信息。
某一风险事件是否作为案件风险信息上报银监会由银监局决定,银行 业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异常情况都要及时报告银监局。
一、案件信息和案件风险信息的定义
的原则。 不要求准确,所了解情况都要上报,可采用“据了解”、“据听说”
、“据传言”之类的用语。 ➢ 双线报送原则
第四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省级派出机构(以下称银监局) 负责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信息和案件风险信息的报告工作。
银监会直接监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部负责本系统案件信息和案件风 险信息的报告工作。
案件司法结论报告
案件后续处置
责任追究和整改情况
二、案件调查
➢ 案件调查的启动:报送《案件信息确认报告》,初步确认案件时 ➢ 案件调查实行专案负责制
专案组的组成 (第八条第二款) 根据案件性质、金额组成相应层级管理人员负责的专案组(可能“上追
两级、双线问责”的案件不能由发生案件的当级机构的管理人员作为专案组 组长或负责人)
用人管理机制
责任追究制度 信息披露机制 技防安全设施
第六条:建立和实施轮岗轮调和强制性休假制度 第七条: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工作人员 的行为
第四条:严格案件责任追究 第八条:严肃处理违规违纪行为
第五条:坚持相关的行务管理公开制度
第十三条:强化科技信息系统技防功能
一、加强稽核建设
二、切实加强稽核建设。要不断完善稽核体制,充实稽核力量,加强对 稽核队伍的培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业务主管部门和稽核部门应对业务单 位,特别是基层业务单位组织实施独立的、交叉的突击检查,同时,要建立 对疑点和薄弱环节的持续跟踪检查制度;总行及相关上级行要对跟踪检查制 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要强调有效性、严肃性和独立性。
2.案件问责要在案件调查清楚之后进行,案件发生后可先将相关责任人停 职。
三、案件审结
➢ 提交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