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五踩平身科斗拱做法详解.11.19

(整理)五踩平身科斗拱做法详解.11.19

五踩平身科斗拱斗拱:斗栱是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是在柱子上部、屋檐之下用若干方形小斗和若干弓形拱层纵横穿插的组合构建。

斗栱既有结构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将屋顶的重量直接或间接转移到木柱上;同时还具有装饰作用。

斗栱是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徽。

斗拱的作用:1)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2)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3)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篮,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4)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

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

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

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

中国古建筑屋顶挑檐采用斗拱形式的较之没有斗拱的,在同样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强得多。

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斗拱是建筑装饰物,而研究证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

一、五彩平身科斗拱解释1,平身科:宋《营造法式》称‘补间’,是指这攒斗拱在檐下的相对位置,安放在角上的叫角科,安放在柱子上面的叫柱头科,在角科与柱头科之间的斗拱叫平身科。

上图,在大额枋、平板枋之上,左边是柱头科,右边是角科,中间的五攒斗拱是平身科,也正是我们要图解的七踩重昂平身科。

2,五踩:斗栱从檐柱中心开始,向内外两侧挑出,每挑出一步,称为一踩。

每出一踩,即有一列栱枋相承。

因此清式斗栱出踩之数,可直接从斗栱侧面有几列栱枋(含正心部分)得知。

如下图中,檐柱中心为分界,向内外两侧挑出2步,加上中间的枋共计5踩。

1 2 3 4 53,拱挡板槽:链接拱眼壁板的槽。

为垫栱板又称“风栱板”、“斗槽板”,宋称“栱眼壁板”,它是填补每攒斗栱之间空隙的遮挡板,它可以形成整个斗栱的整体性,起着将若干斗栱连接成整,增添美观,防止雀鸟进入的作用。

红框内为拱挡板。

二、开始制作1,设置单位打开3D软件,设置“单位设置”为“毫米”。

导入“坐斗”平面CAD,并设置单位为“毫米”。

2,第一层1)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是整个平身科斗拱支撑系统的受力底座。

直接承托正心瓜拱、头翘或头昂的斗,也叫“大斗”。

由耳、平、腰、包耳、拱挡板槽、斗拴孔组成。

①以导入的图纸为背景,将“坐斗”凸起位置画矩形框,如图:做底纹描出凸起位置矩形框②将其中一个矩形框右键转为“多边形”,并“附加”其他矩形,形成一体。

按照CAD高度,分别挤出。

③根据导入图形画外边缘矩形框,并挤出40mm,点右键转为“多边形”,选中底面“倒角”命令,挤出80mm,倒角20mm。

并与已建好的“耳”对齐。

注明:也可以用长方体转多边形,或者矩形框直接转多边形再编辑。

④将两者“附加”,改名为“坐斗”。

删除参考图形。

注明:“拱挡板槽”与“斗栓孔”先忽略不做,带全部完成,并缩放比例确定后再做。

3,第二层平行于面宽方向安装正心瓜拱一件,垂直于面宽方向扣头翘一件,两件在坐斗刻口内成十字形相交。

纵横构件相交有一个原则“山面压檐面”,所有平行于面宽方向的构件,都做等口卯(在构件上面刻口),垂直于面宽方向的构件,做盖口卯(在构件底面刻口),安装时先安面宽方向构件,再安装进深方向的构件。

注明:在中国传统大木建筑中,有一个规矩,所有木结构件,它的搭接规律是山面压檐面。

什么是山面和檐面?简单的理解,面对一个房子,横对着我们的是房檐,纵着对着我们的是山墙。

对单一斗拱来说,横着的是檐面,纵着的是山面。

简单来讲:有拱眼壁槽的为檐面。

1)正心瓜拱:正心瓜拱横向安放在大斗的正中,是第一个和大斗的结合件。

上托槽升子。

①隐藏坐斗,将“正心瓜拱”CAD导入到3D中。

将线条选中换为蓝色,进入线条级别,将主体选中,并复制“分离”,命名为“1”,退出并进入1子级别下“点”,全部选中“焊接”。

选中主体线条复制“分离”将顶点选中并全部“焊接”②挤出125mm③同样方法挤出弓眼内部分④将主体转为多边形“附加”弓眼,使二者合为一体,命名为“正心瓜拱”,旋转90度,并隐藏。

注明:挤出造型方法多样,方法二看单边瓜拱的制作。

2)槽升子:有同大斗一样的耳、平、腰,在一侧正中开有拱眼壁槽,另一侧开槽与正心瓜拱、正心万拱相配,底有斗拴孔。

①导入槽升子主体耳、平,用线条描出,将顶点转为角点,并挤出140mm。

②将物体转为“多边形”,并选中底部“倒角”挤出40mm,倒角20mm,如图。

③完成,将物体命名为“槽升子”。

旋转90度。

3)将槽升子关联复制3个,并取消正心瓜拱的隐藏,将槽升子按照CAD图纸安放在正心瓜拱的两侧。

并成组“正心瓜拱组合”。

如图:4)头翘:头翘是第二层第二件。

头翘两端各置十八斗一件,以承其上的横拱和昂。

“翘”是清式名词,也是斗拱的构件之一。

翘是纵向、向前后延伸的矩形短木,因前后翘起而得名。

宋代称之为“华拱”、“抄拱”。

5)十八斗:在翘或昂的两端上部,用来承托着上一层翘、昂或拱的斗,叫做十八斗,底有斗拴孔。

十八斗的形状与坐斗相同,但比坐斗小,。

因它的长度一点八口,相当于宋代“材”制度的十八分,所以叫“十八斗”。

6)同样方法挤出其他部件,并对其组合。

7)为了能分清楚檐面与山面,将檐面改为黄色,山面改为蓝色。

注明:与屋檐面平齐的为“檐面”,与山墙平齐的为“山面。

”3,第三层面宽方向在正心瓜拱上,置正心万栱一件,头翘两端十八斗之上,各置单才瓜拱一件,单才瓜拱两端各置三才升一件。

正心万拱两端带做出槽升子,不在另装槽升。

进深方向,扣昂后带菊花头一件,昂头上置十八斗一件,以承其上层拱子和耍头(蚂蚱头)。

简单来讲:正心瓜拱上压正心万拱,头翘两端的十八斗上各托一个单才瓜拱,因此檐面有三个拱并排。

山面用昂将三个拱压住,然后在昂外檐面上装十八斗。

1)正心万栱:位于正心瓜拱上方。

接槽升子。

源自宋式慢拱,确切的说,宋式斗拱在这一层的这个位置应为壁内慢拱。

宋《营造法式》说:‘五曰慢拱。

或谓之“肾拱”。

施之于泥道、瓜子拱之上。

其长九十二分’。

清式正心万拱的比例继承了宋式的慢拱,为九点二斗口。

单才瓜拱:宋式斗拱中称为瓜子拱。

上托三才升。

宋《营造法式》说:‘三曰瓜子拱。

施于跳头。

其长七十二分’。

明清斗拱中的单才瓜拱按比例比较相对短一些,为六点二斗口长。

安放位置与作用和瓜子拱相当。

简单的说:中心线上的拱只有“正心”和枋,置于中心线两侧的拱,短的为“单才瓜拱”,长的为“单才万拱”。

将单才瓜拱的图案取出,并用“BO”命令将碎线重组,并将重组的线段单独提出,原图形删掉并导出CAD。

导入3D,直接挤出100mm,右键转为多边形,选中两侧拱眼,用移动右键工具输入10mm,得出如下图。

旋转90度,将隐藏的三才升显示出来,并将两者结合成组,取名为“单才瓜拱组合”。

第三层拱组合后2)昂:位于斗拱前后中线,且向前后纵向伸出贯通斗拱的里外跳,前端有尖斜向下,尾则向上伸至屋内。

上托十八斗。

3)三才升:置于单才拱端头,承托上一层拱或枋的斗形构件。

三才升是清式斗栱的名词:在一攒斗栱中,除了槽升子,其他的升都是三才升。

(不够明确,实际上还有十八升构件)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二十八:(斗科各项尺寸做法:三才升每斗口宽一寸,长一寸三分,宽一寸四分八里,高一寸。

升底宽一寸一分,长九分,口高四分,腰高二分,底高四分。

)注明:一攒是指一组斗拱。

宋代属于散斗。

简单来讲:在檐面中心线上的拱,托起的为槽升子。

在山面的一二两层即:头翘和昂托起的为十八升。

其他均为三才升。

第三层组件组合后4,第四层面宽方向,在正心万拱上安装正心枋,在单才瓜拱之上,安装单才万拱。

单才万拱两端头各置三才升一件,以承其上之拽枋,在昂头十八斗之上安装厢拱一件,厢拱两端各置三才升一件。

进深方向,扣蚂蚱头后代六分头一件。

1)蚂蚱头:源于宋式斗拱的爵头。

宋《营造法式》说:“爵头,其名有四:一曰爵头,二曰耍头,三曰猢狲头,四曰蜉从头1”一般称做耍头。

2)正心枋:正心枋是清制称呼,宋称“柱头枋”,它是处在斗栱中心位置,檐桁(檩)下面的枋木。

因为斗栱的主要作用是承担悬挑檐口的屋顶荷重,该荷重由檐桁(檩)传递到枋木,再由枋木落实到斗栱上,正心枋就是将荷重传递到中心栱件上的枋木。

3)厢拱:斗拱中最外一踩承托挑檐枋,或是最里一踩承托天花枋的拱,叫做“厢拱”。

厢拱置于最上层的昂或翘上面。

第四层组件组合后5,第五层面宽方向,在正心枋之上,迭置正心枋一层,在里外拽万拱之上各置里外拽枋一件,在外拽厢拱之上置挑檐枋一件,在耍头后尾六分头之上,置里拽厢拱一件,厢拱两端头各置三才升一件。

进深方向,扣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

在各拽枋、挑檐枋上分别置斜斗板、盖斗板。

斜斗板、盖斗板有遮挡拽枋以上部分及分隔室内外空间、防寒保温、防止鸟雀进入斗拱空隙内等作用。

1)里、外拽枋:“拽枋”是指在清制斗栱上,处在正心枋前后,其上没有桁(檩)的枋木,宋称为“罗汉枋”,外拽枋是指处在斗栱中心外挑部分的枋木;里拽枋是指处在斗栱中心内挑部分的枋木。

2)3)麻叶头:翘或昂后端的一种雕饰。

6,第六层面宽方向,在正心枋之上,续迭正心枋至正心桁底皮,枋高又举架定。

在内拽厢拱之上,安置井口枋。

井口枋高3斗口,厚1斗口,高于内外拽枋,为安装室内井口天花只用。

进深方向安桁椀。

2)3)4)桁椀:在梁头上面的左右两边,剜出各为1/4梁厚的半圆形椀口。

用以支承桁条,并使其坐稳于桁椀内, 避免前后滚动及左右移动。

另外,斗栱撑头上,承托桁的凹形木亦称桁椀。

6)7)挑檐桁:正心桁外承挑檐的桁。

清式建筑名称,宋式建筑称橑风槫。

其两端置于桃尖梁头上,其余部分则由平身科的外拽厢栱及机枋均匀承托。

挑檐桁径较其他桁小,为3斗口。

小式建筑称挑檐檩。

9)10)正心桁:位于檐柱轴线位置的桁檩。

.................7, 总结从以上单翘单昂五踩斗拱及其他出踩斗拱的构造可以看出,进深方向构件的头饰,由下至上分别为翘、昂和蚂蚱头。

斗拱层增加时,可适当增加昂的数量(如单翘重昂七踩)或同时增加昂翘的数量(如重翘重昂九踩),蚂蚱头的数量不增加,进深方向杆件的后尾,由下至上依次为:翘、菊花头、六分头、麻叶头。

其中,麻叶头、六分头、菊花头各一件,如斗拱层数增加时,只增加翘的数量。

面宽方向横拱的排列也有其规律性。

由正心开始,每向外(或向内)出一踩均挑出瓜拱一件、万拱一件,最外侧或最内侧各为厢拱一件。

正心枋是一层层跌落起来,直达正心桁下皮。

其余里、外拽枋每出一踩用一根,做为各攒斗拱间的联络构件。

挑檐枋、井口枋亦各用一根。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