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肿瘤分子核医学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探讨

肿瘤分子核医学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探讨

肿瘤分子核医学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探讨核医学在临床医学中属于一门特殊的学科,其主要通过放射性核素给予诊治疾病。

核医学影像诊断的优点在于其功能以及代谢特征。

现如今,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达到分子层次,然而核医学和其联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分子核医学,分子核医学能够为肿瘤进行有效鉴别,为临床治疗方案和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标签:发展现状;肿瘤;分子核医学肿瘤指的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之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对人们身体健康带来非常大的危害。

虽然大家对肿瘤的初期诊断给予关注,可是肿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依然较低,特别是肺癌,其5年生存率只有15%。

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

根据相关报道表明,分肿瘤标记物在肿瘤方面的应用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通过其示踪技术,揭示病理变化组织细胞受体的相关变化以及基因的异常表达等,为其初期诊断、制定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2-3]。

本文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和相关文献,对肿瘤分子核医学的发展现状给予详细阐述,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1 肿瘤标记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由Herberman在USA国立癌症研究所召开的人类肿瘤免疫诊断会当中所提出来的[4]。

肿瘤标记物一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846-1928年,第一次发现本周蛋白;第二阶段:在1929-1962年,发现部分蛋白、激素酶以及同工酶在肿瘤出现异常情况,如乳酸脱氢酶、促性腺激素、异位激素以及碱性磷酸酶;第三阶段:在1963-1975年,发现了部分胚胎蛋白性标记物,如AFP、CEA等[5];第四阶段:从1976年到今天,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日益成熟,众多的标记物被发现,如CA19-9、CA15-3及CA125等[6]。

这些物质一般是糖蛋白,能够利用检验血液等相关体液检查出来,同时给予监测[7]。

现如今,经常使用的肺癌肿瘤标记物去、消化道肿瘤标记物群、hCG、CA125、CA153、CA724、CA199等[8]。

其一般在肿瘤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检测出来,有助于初期及时发现病灶,则显示治疗效果也许不明显;如临床手术切除肿瘤一段时间以后标记物开始明显升高,则一般显示身体当中也许有肿瘤细胞增殖和生长,如在临床治疗以后显著降低,则显示治疗有效,不然,需要给予密切监测。

所以,有相关临床丰富经验的医师一般会对患者进行影像检查,对瘤体大小给予全面评估,动态观察相对应标记物,以便对其相关状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提醒临床医师是否更换疗法[9]。

2 肿瘤标记物2.1 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大部分在胎儿肝脏当中产生,分子量大约为七万,在胎儿13周甲胎蛋白占血浆蛋白总体含量的1/3[10]。

甲胎蛋白在产妇羊水或者血浆中应该应用在胎儿分娩前监测,如在脊柱裂、无脑儿及神经管缺损等,甲胎蛋白能够通过神经管进入到羊水当中,进而造成甲胎蛋白在羊水当中的含量明显升高。

胎儿在子宫腔当中死亡以及畸胎瘤等相关先天性缺陷都会伴有羊水当中的甲胎蛋白明显增高。

甲胎蛋白能够通过羊水部分进入到产妇血液循环当中。

另外,AFP在肝癌出现临床症状前的8个月就开始升高,这个时候大部分肝癌患者仍然没有明显症状,肿瘤也相对比较小,通过临床治疗以后,大部分预后良好。

2.2 癌胚抗原(CEA)癌胚抗原最开始出现在结肠癌和胎儿肠组织当中,因此被称之为癌胚抗原。

血清癌胚抗原明显上升,除了可以出现在消化道癌以外,也可以出现在其他相关系统。

连续监测CEA水平能够应用在临床治疗后的效果和预后判断,通常病情好转的时候血清癌胚抗原水平明显下降,病情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明显上升[11]。

另外,在临床手术之前一定要特别注意癌胚抗原升高的患者,应该给予定时复查。

在临床手术以后6周第1次进行复查,3年中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复查,3~5年每隔6个月一次,5年以后每年一次,如果检测到升高,则显示出现复发或者转移,同时血清CEA在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之前的3个月~1年就已经升高。

2.3 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25是在1983年由Bast等从上皮性卵巢癌抗原检测出来能够被单克隆抗体OC125结合的一种糖蛋白,来自胚胎发育期间腔上皮,在正常卵巢组织当中不存在,所以,最为常见的就是浆液性肿瘤患者的血清当中,其临床诊断的敏感性相对比较高,可是特异性相对比较差。

黏液性卵巢肿瘤不存在。

大部分浆液性患者血清CA125明显升高,可是大约50%的初期病例当中并没有明显升高[12]。

另外,绝大部分患者血清CA125与病程进展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大部分应用在病情监测以及治疗效果评估。

95%的健康成年妇女CA125的水平在40 U/ml以下,因此升高一直到正常值的两倍以上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2.4 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5-3是乳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其Cutoff值通常在35 KU/L,大约一半的乳腺癌患者的这项指标会显著升高,也是监测乳腺癌临床手术以后的重要指标。

当指数在100 KU/L以上的时候,可判定出现转移性病理变化,其含量与预后有密切关系。

由于当前还没有发现100%特异性以及100%灵敏度的肿瘤标志物,其与肿瘤不是一个对应关系,而是相关性。

所以,不能单从这一指标升高就确诊为乳腺癌,其他如卵巢癌、宫颈癌及肺癌等都会明显升高[13]。

3 讨论分子核医学(molecular nuclear medicine)是利用核医学技术研究生物体中分子水平的变化,从而了解其功能变化的新型学科[18]。

重点是分子标志物的鉴别及应用。

如肿瘤细胞是具有某种细胞分子标志物的受体,因此用被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这种分子标志物进行显像就可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诊断[19]。

这些物质往往是糖蛋白,可以通过检验血等体液查出并进行监测。

肿瘤细胞产生和释放的某种物质,常以抗原、酶、激素等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宿主体液中,根据其生化或免疫特性可以识别或诊断肿瘤[20]。

因此,在肿瘤患者的体液、排除物及组织中出现质或量上改变的物质,这些就是肿瘤标记物。

肿瘤标记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对原发肿瘤的发现、肿瘤高危人群的筛选、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肿瘤发展程度的判断,肿瘤治疗效果的观察和评价以及肿瘤复发和预后的预测等。

肿瘤对人类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核医学在初期确诊以及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显示其在肿瘤诊断以及治疗当中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同时为治疗效果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1]马云川,张琳瑛,苏玉盛,等.肺部病变18F-FDG PET显像的适应症[J].中华核医学杂志,2013,23(增刊):27-30.[2]王全师,吴湖炳,王明芳,等.18F-FDG显像对淋巴瘤分期及疗效评价的价值[J].中华核医学杂志,2010,20(1):8-10.[3]华逢春,刘永昌,赵军,等.18F-FDG PET显像在发热待查患者中筛查淋巴瘤的价值[J].中华核医学杂志,2012,22(1):11-13.[4] Wang S C.Trends in nuclear medicin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y inference from experience in China[J].Paper Presented at IAEA RCA Seminar,2011,9(3):76.[5] Dehdashti F,Grigsby P W,Mintun M A,et al.Assessing tum orhypoxia in ceryicalby position em ission tomography with 60Cu-ATSM:relationship to therapeutic response a prelm inary report[J].Int JRadiat Oncol Biol Phys,2013,55(5):1233-1238.[6]马寄晓,朱瑞森,胡绘思,等.一种新型肾上腺髓质显像剂间代卞胍的研究[J].中华核医学杂志,2011,21(3):157-159.[7]刘红洁,王荣福,张春丽,等.131I标记RGD环肽在荷瘤小鼠的体内分布与显像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008,24(1):131-133.[8] Marcos H B,Libutti S K,Alexander H R,et al.Neuroendoerine tumors of the pancreas in von Hippel-Lindau disease;spectrum of appearance at CT and MR imaging of with histopathologie com-parison[J].Radiology,2012,225(3):751-758.[9]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肺占位病变18F-FDG PET/CT显像技术操作和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8,18(5):359-360.[10] Vries E F,RotsM G,Hospers G A.Nuclear imaging of hormonal receptor status in breastcancer:a tool forguiding endocrine treat-ment and drug development[J].Curr Cancer Drug Targets,2012,7(6):510-519.[11]林祥通.我国医疗质量保证的几个问题[J].中华核医学杂志,2013,23(5):261-262.[12] Cai W,Chen X.Multimodality imaging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x-pression[J].Front Biosc,2007,1(12):4267-4279.[13]田嘉禾.重视多中心临床研究促进我国核医学发展[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8,18(3):145-146.[14]林祥通.关于我国FDG PET临床应用的几点意见[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2,12(3):133-136.[15]Virgolini I,Traub T,Novotny C,et al.Experience with indium-111 and yttrium-90-labeled somatostatin analogs[J].Curr Pharm Des,2012,8(20):1781-1807.[16]林祥通.对国内发展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建议[J].中华核医学杂志,2012,22(25):136-137.[17]林祥通.PET-CT:良好的机遇和艰难的跋涉[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11,29(5):193-196.[18] David W,Dietz Tumor,Farrokh Dehdashti,et al.Hypoxia Detected by position Em isson Tom ograhphy with 60Cu-ATSM as a Predictor of Response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Undergoing N eoadjuvant Chem oradiotherapy for Rectal Carcinom a A Pilot Study[J].DCR,2010,5(11):1641-1648.[19]屈婉莹,周前.PET在肿瘤学中的应用前景[J].中华核医学杂志,2013,23(增刊):1-3.[20]邸丽娟,张旭初,张春丽,等.RGD 肽类肿瘤受体显像剂的研究进展[J].标记免疫与临床,2012,13(1):58-6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