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初中语文哲理类散文阅读技巧及巩固练习教学目的1.学习与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把握散文的考点;2.理解哲理散文的相关概念,掌握出题方式;3.学习分析哲理散文的思路与答题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哲理散文的相关概念,掌握出题方式;2.学习分析哲理散文的思路与答题方法。
例文分析一、阅读文章,了解什么是哲理类散文花与树的完美(林清玄)我到一座花园去参观,看到园中的花正盛开,树都苍翠,忍不住赞叹地说:“这些花和树是多么的美呀。
”花园主人笑起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丑的树,也没有丑的花。
不要说是这花园,即使是路边的花树也都是很美的。
”花园主人的说法令我感到意外,确实,世上没有一棵树是丑的,也没有一朵花是丑的,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相对于一棵树或一朵花,作为人的我们就显得有各种分别:是非、善恶、高低、美丑。
高尚得像一棵树,完美得如一朵花的人,是多么少见呀。
我深信,花与树的完美,是来自于它们不会有丑陋低俗的意念。
因此我深信,人如果也无丑陋低俗的想法,就会走向高尚与完美之路。
文章中的这种感悟往往由眼前某物或身边某事触发,从而悟出某种人生的真谛和哲理。
形象是广义的,包括人、事、物、景等等,一切客观存在都属于形象。
哲理散文就是用优美的语言塑造出特定的形象以寄托自己的感悟。
知识分析一、哲理散文的相关概念(1)文体特征作为一篇哲理散文,写作的重心和目的不在写景抒情,重在表露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体悟。
它或是通过生动具体地描述读者非常熟悉的形象,或是叙述普普通通的生活故事来托物明理、即事见理。
(2)文章的整体思路通常是由自然万象——人类社会生活——生命真理或者是由具体生动的形象到抽象概括的人生感悟,基本上都是按照由表象到本质或者由物质到精神的逻辑来安排文章思路。
(3)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从自然万象入手去证悟生命体验,从自然之镜中看到生命的旋律。
从事物的自然属性的主观联想,引申到人生的价值取向。
用这种眼光看世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变都变成了象征意象,变成了人生的象征。
象征是手段,哲理是目的,通过哲理之思去探究存在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本义。
如孔子的所见所思:在孔子看来,整个世界,一切都是哲理的象征。
他站在河边,看到的是哲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他站在松树下,看到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他看到禾苗,就想到人生的价值和结局:“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4)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全文内容总是围绕着具体的物象展开联想和不断深化。
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5)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散文的作者,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揭示哲理,都没有离开具体的形象,更是交织着强烈的感情。
抒情描写叙述的目的是引出令人深思的哲理。
哲理散文中的思想,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
形象、情感、哲理三者交融,生动地凸显文章的主旨。
二、哲理散文的解读步骤既然哲理散文是通过具体的形象(寓意物)传达作者某种感悟、哲理,那么阅读它便要披形入里,步骤如下:第一步:找出寓意物(形象),把握寓意物特征。
第二步:依据寓意物特征概括作者感悟、哲理。
首先整体阅读、理清文脉。
显示文脉的往往是中心句、过渡句、起句、结句等,将这些句子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哲理性散文,叙述描写的内容是它的血肉,抒情议论的句子是筋骨,所以阅读时要善于抓住抒情议论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哲理性散文还往往由形象到概括,由表象到本质,所以又要特别注意结尾抒情议论的句子,因为这往往是全文主旨所在;不少散文作家都喜欢“卒章显志”的写法,我们还可以先读文章的结尾,了解其“志”,然后再浏览前面的材料,这样会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通常思考的途径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通常思考的途径有:一是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有些文章(论说性)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句子,也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二是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哲理性的散文,作者的思路往往由具体生动的形象描述到抽象的哲理阐述或深刻的人生感悟。
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
这就要求考生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取精要,作出概括;三是从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入手。
叙述性的散文一般以写人、叙事、写景见长,观点态度等不直接点明。
但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插入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陈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巩固练习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
(18分)记住回家的路(周国平)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
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
我想,人生也是如此。
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
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
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
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
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
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
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
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
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
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
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
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
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
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
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
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
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
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
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
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
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⑴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⑵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3.综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4分)4.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6分)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9题。
(20分)黄昏菩提(林清玄)我喜欢黄昏的时候在红砖道上散步,因为不管什么天气,黄昏的光总让人感觉特别的安静,能较深刻省思自已与城市共同的心灵。
但那种安静只是心情的,只要心情一离开或者木棉或者杜鹃或者菩提树,一回头,人声车声哗然醒来,那时候就能感受到城市某些令人忧心的品质。
这种品质使我们在吵闹的车流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寂寞;在奔逐的人群与闪亮的霓红灯里,我们更深地体会了孤独;在美丽的玻璃帷幕明亮的反光中,看清了这个大城市冷漠的质地。
现代人更需要诚恳的、关心的沟通,有情的、安定的讯息。
生活在这样的都市里,我们都是菩提树,拥有的土地虽少,勉力抬头仍可看见广大的天空;“一棵树需要什么呢?”;园艺专家在电视上说:“阳光、空气、和水而已。
还有一点点关心。
”活在都市的人也一样吧!除了食物和工作,只要渴求着明澈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不被污染的水,以及一点点有良知的关心。
我们是像那样沉默的榕树一样渺小,最需要的是自在地活着,走路时不必担心亡命的来车,呼吸时能品味到空气的香甜,搭公车时不失去人的尊严,在深夜的黑巷中散步也能和陌生人微笑招呼,时常听到这个社会的良知正在觉醒,也就够了。
我们对都市风格、人民品质的忧心是不是过度了呢?都市的树也是树,都市的人仍然是人。
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堕落。
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会有树的风姿。
黄昏时,那一轮金橙色的夕阳离我们极远极远,但我们一发出智慧的声音,他就会安静地挂在树梢上,俯身来听,然后我感觉,夕阳只是个纯真的孩子,他永远不受城市的染着,他的清明需要一些赞美。
每天我走完黄昏的散步,将归家的时候,我就怀着感恩的心情摸摸夕阳的头发,说一声赞美与感激的话。
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
感恩这都市的污染,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
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
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借情的温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乱或肮脏或匆忙或无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
听完感恩与赞美,夕阳就点点头,躲到群山之背面,只留下满天羞红的双颊。
5.“城市某些令人忧心的品质”一句中的“品质”指哪些内容?(3分)6.“都市的树也是树,都市的人仍然是人。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分)7.文章倒数第二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4分)8.文章两次写到夕阳,用意是什么?(3分)9.作者由城市的生活得到的启示是“感恩这人世的缺憾”“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你得到的感恩是什么?请写一段话,不少于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