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一、散文知识储备1.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2.理解特点: 形散神聚形散:①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③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3.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和说明。

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a.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是记叙文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

倒叙,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

开头倒叙,然后再用顺序写出整个过程。

通常是为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

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插叙的内容,或是对叙述事件中的人物身份、性格作简要的介绍,或是对事件的发生做某些解释说明,以深化形象。

②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或描写一个景点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学的问题。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

第一人称是指自己的代词,如“我、我们”;第二人称是指你谈话时在场的别人的代词。

如“你、你们”等;第三人称是指你谈论的不在现场的人称代词,如“他、她、他们”等。

一般来讲记叙文中叙述的人称必须一致。

无论用第一人称叙述,还是第三人称叙述,都要通篇一致,一般不随意转换,但有时作者可根据写作的需要来转换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有利于直接描写人物的心里状态;其次是便于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可信之感。

再次是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利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之外的其他人物的思想。

●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其优点在于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作者可置身事外,叙述一切作者想要叙述的时间;也可以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让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得分析事物。

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那样叙述亲切自然。

例题:(选自泰戈尔《金色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dǎo)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例题:选文用“你”来称呼妈妈,如果改为“她”妥当吗?请比较一下,并阐述理由。

答:不妥当,用“你”更能表达诗人的感情,体现了孩子对妈妈的爱。

b.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

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从另一个角度还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c.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

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d.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

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e.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4.散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渲染、抑扬、白描。

①象征,是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

它包括本体和象征体两个方面。

运用此法,必须把握二者在读者心中的传统习惯和心理感觉上的特殊联系,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征体的具体描写之中,构成美的意境,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富于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的感染力。

②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

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③夸张,不同于修辞手法的夸张,它是通过对“事件”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④衬托,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

⑤渲染,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

⑥抑扬的表现手法,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是欲抑先扬。

⑦白描的表现手法,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

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

5.散文的语言: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1、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①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②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③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另外,记叙文中的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些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同时,过渡段及时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

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

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3.品味语言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1)字词含义: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②根据词性分析,比如说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③表达作用。

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例题:(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这时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例题:赏析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母亲这时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答:“悄悄地”“偷偷地”运用叠词细腻地写出母亲的小心翼翼,她很怕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刺激到因病而烦躁的“我”,但又放心不下“我”,体现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

练习: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5-8题。

(13分)父亲的船高巧林①父亲拥有一条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