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课《春酒》琦君

19课《春酒》琦君

19课《春酒》琦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整体感知与春酒有关的人和事。

2、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所蕴含的风俗之美和人情之美。

3、深度感悟,理解作者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品读语言,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乡深情,并充分感受“乡愁”这一文化现象。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品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文化渊源流传,自上古以来,酒文化就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酒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这酒里包含着人生百态,朋友相聚小酌的愉悦,家人团圆共饮的温馨,独自举杯的落寞……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同的心境能够品味出酒里带来的人生百味。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琦君,走进她的家乡,去品尝她家乡香甜又甘醇的春酒。

二、朗读,初识春酒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

思考:什么是春酒?童年的(作者)“我”对春酒怀有怎样的情感?
读毕,师生交流:
①PPT显示:A、春酒,又名冻醪(láo是浊酒的意思),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

在我国,喝春酒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

B、在文中是指母亲做的八宝酒。

②童年的“我”是最喜欢喝春酒的。

原句:“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

三、赏读,品味春酒
(朗读指导和训练穿插在对细节描写的品味中)
1、提问: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我最喜欢喝春酒?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做批注,说说喜欢的原因及精彩之处。

(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出“我”的喜爱之情)
(1)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的语句:
赏析关键:“一马当先,不请自到”生动地写出了“我”的急切心情,一副很嘴馋的样子。

“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展现了“我”贪吃地一家一家地去吃春酒,像小蜜蜂似的快活,写出了“我”的天真可爱之态。

赏析关键:这么多好吃的“我”都不稀罕,唯独稀罕春酒,足见春酒对“我”的吸引力之大。

赏析关键:A、“偷偷”一次说明我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了“我”非常想喝春酒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

B“好几回”说明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写出了“我”最喜欢八宝酒。

C、提问:“伸”改为“蘸”?把手指头伸进酒杯里,可以喝更多的酒,但“蘸”就只能喝到一点点,用“伸”更能写出了“我”对春酒嘴馋的情态。

赏析关键:“恨不得”是急切地希望,巴不得的意思,说明“我”内心非常想喝春酒。

赏析关键:A、“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表明即使我只得到一点点春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

B、“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说明我对八宝酒的喜爱到了摔倒了都舍不得丢掉酒杯的地步。

C、“直添”表现了小花猫对八宝酒非常的喜欢,添个不停,很是可爱,这一句以“我”的馋和小花猫的醉来衬托八宝酒的香甜,从而体现了“我”最喜欢喝春酒。

赏析关键:“用筷子点一下,舔一舔,才过瘾”表现了“我”对春酒的喜爱,一个“点”字说明了“我”年龄虽小,但却很机灵;“舔一舔”说明了“我”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很过瘾,体现了“我”特别喜欢喝春酒。

过渡语: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琦君对春酒的喜爱之情,在这杯香甜的春酒中,
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对春酒的怀念之情也尽显其中。

2、提问一: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师生交流:不是的,作者怀念的是春酒中蕴涵的浓浓的“道地家乡味”
提问二:作者花了这么多笔墨来写自己对春酒的喜欢之情,是不是就为了写春酒而写春酒的呢?(怀念家乡/思念母亲之情)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她所怀念的应该是什么呢?——“道地家乡味”。

3、“道地家乡味”里可以包含很多东西,比如说可以是对家乡事物的思念,也可以是
理解“道地”:真正的、纯粹的、实实在在的;“家乡味”:乡情、人情、乡风、民风。

师生交流:
①“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

明确:因为这喝会酒的人,无论是会首,还是那11个人,大家都是为了帮助那个急需钱用的人,而且这帮助都是主动的,从喝会酒就能看出当时村子里的人们之间是相互帮助的,乡邻之间是和睦相处的,这体现了“我”的家乡淳朴的民风,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②“花匠阿标叔也巴结
..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明确:“巴结”:方言,指人做事勤快,从这个“巴结”一词正好可以看出阿标叔的勤快的性格,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家乡的乡亲们是淳朴的,有种淳朴的乡情。

③“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足滴酒不沾唇的”。

明确:这里的“得意”一词写出了母亲因自己的八宝酒受到乡亲们的称赞内心的高兴之情。

“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作者用的是联想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受到表扬后的兴奋和欣喜,甚至还会有点不好意思、害羞的情态。

“其实”一词写出了母亲从不喝酒,她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这样她就会很开心很满足了从这里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慷慨大方的母亲形象。

④“家家户户轮流
....,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地.邀喝春酒
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明确:家家户户轮流地邀喝春酒,而“我”是一家一家地去吃春酒,蜜蜂是采百花之蜜,“我”是喝百家的春酒。

明确:“靠”字能说明琦君小时候很受村民的欢迎,邻里之间的关系很和睦。

小结:以上的品析,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道地家乡味”,它是从香甜的春酒里飘散出来的,它融化在故乡的点点滴滴里,有“我”欢乐幸福的童年,有“我”好客待人、慈爱能干的母亲,有“我”淳朴热情的乡邻们。

四、精读,升华春酒
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在这杯甜甜的春酒中,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朴实的情意。

光阴荏苒,琦君还能品尝到这道地的家乡味吗?我们一起『齐读课文的最后两段』
一、师生交流:
1、“如法炮制”的意思是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按照现场的方法办事这说明我是按照母亲做八宝酒的工序泡制八宝酒的。

2、“家醅”的意思是自家酿的酒“醅”是指未曾过滤的酒,这里泛指酒。

3、(插入琦君的简介)PPT显示: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温州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
明确:作者再不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4、研读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对童年乐趣的怀念和对故乡、母亲的思念。

PPT显示: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跟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二、师生交流:
作者以一个问号结束全文,给文章留下空白,让读者在她的这一声询问中去思考、品味内那份心的浓浓的乡愁。

(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那种失落、怀念,以及不可复得的心情)五、延读,感受乡愁
此刻,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琦君透过春酒表达出的对故乡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有人说过乡愁是人类对精神家园的一种永恒的寻找,这个精神家园或许是他们心中一个遥远的梦。

不仅仅是琦君,一道台湾海峡无情地隔断了无数骨肉亲情,却隔不断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春酒是一根红线,一头连着作者,一头连着故乡;春酒是一份牵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春酒是一壶佳酿,醉了母亲,醉了琦君,醉了乡邻,更醉了大家!思乡之情是游子们共同的心声,古诗中就有不少思乡的佳句,你能说说吗?
六、总结,推荐书目
1、推荐几本琦君的其他作品:《细雨灯花落》《橘子红了》《三更有梦书当枕》《一对金手镯》《桂花雨》
2、教师寄语:同学们,通过对《春酒》的学习,此刻我们的内心都被文章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感染着不论你离家多远,不管你身在何处,故乡将永远是你心灵深处那份抹不掉的回忆,也许有一天,当你真的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时候,你会发现故乡真的就如琦君笔下的这一杯春酒,醇香无比,回味无穷最后,让我们一起记住《春酒》,感谢琦君,以及那令人陶醉的乡音乡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