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卡压综合症 PPT

神经卡压综合症 PPT


讨论
外周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临床上非常多见的一种软伤性疾
病,以往分别称之为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股外侧皮神经
卡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腕管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
尺神经卡压综合征、腰背肌筋膜炎、软组织风湿症等。高氏
[1]曾对软组织疾病提出卡压综合征的名称,董氏对这一
疾病进行了系统研究后提出神经卡压综合征这一病名,并科
【临床表现】
1.疼痛和感觉异常 可按神经支配皮节发生感觉缺失或 异常。 2.夜间加重又称休息痛。 3.疼痛可向近侧远侧同时放射,需与双重卡压鉴别。 4.肌肉萎缩、无力、运动不协调。 5.交感神经受累征 表现为温度、颜色、发汗及营养障 碍。 6.卡压点的局限性压痛、放射。卡压点远近侧均有压 痛称Vallex现象。 7.Tinel征 为卡压点的轻叩痛并有发麻感。神经根病 EMG可显示纤维震颤和去神经电势,一般无传导速 度减慢。四周神经受累可有传导速度减慢和远端潜伏 期减慢。X线平片仅能发现骨增生和陈旧损伤征象。
学地提出了诊疗方案。神经系统中神经胞体通过轴突的逆运
行运输获得营养,当神经远端受卡压时,轴突的逆行运输受
阻,胞体的合成代谢机能受到损害,影响到正常的顺行运输,
使近端轴突缺乏足够的营养物质而难以维持其胞体的正常生
理功能,因而对外在压迫的敏感性增加,耐受力下降,这就
是周围皮神经远端受压可引起近端组织压迫性病变的缘故。
开放手术的缺点
周围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常规疗法是开放手 术,但其存在有明显的缺点,如:①手术时间相 对长,创伤大;②手术中的出血和皮肤、筋膜、 神经被膜等组织损伤,术后的创伤反应、水肿、 组织液的渗出,将导致结缔组织增生并可形成瘢 痕粘连,引起更加严重的卡压。
小针刀的优势
小针刀[3]是中医针灸的针和西医外科的刀两者 融为一体的产物,应用小针刀松解粘连的软组织 得到松解而缓解被卡压的末梢神经,阻断疼痛的 传导,改善局部新陈代谢,促进无菌性炎症消退, 并适当解除了瘢痕及粘连对血管神经的挤压和牵 连,以恢复胞体的力学平衡,解除对神经、血管 的刺激和压迫,从而解除临床症状、恢复功能; 另一方面发挥针刀中医针灸经络学说之特点,利 用针的作用,刺激局部穴位,对整体进行调节, 能疏通经脉,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疗效。
神经卡压综合症 PPT
【治疗措施】
以往治疗法:非手术治疗采用局部制动,注射皮 质类固醇和服用NSAID(解热、镇痛、消炎)减轻 卡压病变的炎性反应,缓解症状。但本病为缓慢 进行性疾病,很少自愈。一般需手术切开骨-纤维 通道,使神经得以减压松解。应注重避免手术粗 暴,进一步损伤神经。 现在治疗法:神经阻滞效果【病理改变】
神经卡压病变的致伤因素为神经缺血和机械性损害。急性 短期的压迫可使神经缺血,受压轴索轴浆流受阻,缺氧, 水肿。压迫严峻持久可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变化,甚至 远端轴索崩解,髓鞘发生Waller变性导致病变同侧大脑半 球或脑干发生萎缩及锥体束走行区的信号异常 。肢体活 动时,处于狭窄通道内神经纤维在机械刺激下发生慢性损 伤性炎症,并加重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但一般病理变 化都在Seddon机能性麻痹阶段和Sunderland5级分类的第 1、2级。大部分为可逆性损害。
各部位神经卡压综合征
(一)腕管综合征 (二)腕部尺管综合征 (三)旋前圆肌综合征 (四)骨间前侧神经卡压综合征 (五)桡管综合征 (六)肘部尺管综合征 (七)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八)梨状肌综合征 (九)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十)腓神经卡压综合征 (十一)跗管综合征 (十二)趾底总神经卡压综合征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小针刀治疗外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资料与方法
2004~2006年收治外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 者74例,男30例,女44例,年龄15~68岁,病程 1个月~4年余。慢性劳损者50例,无明显诱因者 20例,有外伤史者4例。临床症状各有不同,有 单纯疼痛者,有合并感觉和(或)运动障碍者, 共同特点是都有明显压痛点。X线检查未见异常。
【病因学】
病变多位于一些特定解剖部位,骨--纤维 管,或无弹性的肌肉纤维缘、腱弓等神经 通道要害卡压点,该处受压神经难以回避、 缓冲。其病因可归纳成三大类:①管内压 迫:腱鞘囊肿,神经纤维瘤,神经慢性损 伤性炎症。②管外压迫:骨疣、骨与要害 损伤、韧带损伤。③全身疾患:类风湿性 关节炎、粘液水肿、肥胖病、糖尿病、甲 状腺机能亢进、Reynaud(雷诺)病、妊娠 等可合并神经卡压征。
【参考文献】
1 高密金.小针刀治疗软组织疾病128例报告. 福建医药杂志,1994,16(4):78.
2 董福楚.皮神经卡压综合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中国骨伤,2003,16(4):244-247.
诊断标准
①长期慢性局部疼痛或感觉异常; ②明确的局部压痛点; ③可触及皮下结节或条索包块; ④局部肌肉僵硬,弹性差,但不影响肌体运
动; ⑤除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治疗方法
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采取不同的体位,熟知该部 位的解剖结构,在外周皮神经受压部位找到明确 的压痛点,先用2%利多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然 后选用不同型号的小针刀(按病变部位不同选择 型号)。针刀口于皮神经、肌腱、韧带等受压的 组织走行方向平行,与压迫组织垂直,由浅至深 分层做纵向剥离,如遇到神经时有触电感,此时 不要剥离,应轻提小针刀或向旁边移开少许至不 出现过电感后再继续做纵向剥离,纵向剥离后到 达最深层时做适当的横向剥离,剥离结束后出针。 术后创可贴外敷针眼。嘱患者局部3天勿沾水,并 每天做适当功能锻炼,防止再发生粘连、卡压此 组织。
疗效评定标准
①优: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 ②良: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有时仍有不
适; ③好转:症状与体征部分消失; ④无效:症状与体征无变化。
结果
74例患者绝大部分只需治疗1次,最多 治疗3次,每次间隔时间7~10天,其中优 50例(67.5 %),良19例(25.6%),好 转5例(6.9%);12个月后随访,有4例复 发,经同法治疗后痊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