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教学设计
一、案例背景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广东版信息技术教材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4.学时数:本节内容为1课时,非上机时间为15分钟左右,上机操作时间为15分钟左右,陈述与展示时间为10分钟左右。
二、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内容是利用图表分析数据、发现数据规律并直观形象地表达结果,旨在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服务,为其提供一种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思路,帮助学生适应现在乃至将来的社会生活,对于学生来讲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概括与提高,是对社会生活的预适应。
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
本节课内容选自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中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其内容主要介绍怎样为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并利用图表呈现数据,通过生成的图表分析数据,得到分析结果,形成报告。
(二)学情分析
1.学习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年龄:16~17岁。
2.知识技能:学生在初中阶段接受过本节相关内容的学习,参加过初中升高中的信息技术考试,对excel软件的各种功能、基本操作都颇为熟悉。
3.学习风格:对新鲜的事物抱有好奇心;有较为强烈的好胜心和进取心,富有激情;思维敏捷、灵活,记忆力好;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熟练Excel中有关图表的各项操作,掌握四种常见图表的类型的用途和特点。
(2)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分析图表,利用图表呈现结果,得出结论。
(3)学会使用计算思维的转化和约简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和讨论,回顾和熟悉excel中有关图表的操作,并结合和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解决问题,逐步将新的学习内容与旧的学习内容链接起来。
(2)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练习,了解怎样使用计算思维的转化和约简等策略,通过灵活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发掘自己的非智力因素。
(3)通过外显思维过程和对比思维过程,了解他人的思维过程,比较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对图表的正确认识。
(2)体会自己与他人在解决问题、处理信息和思维上的差异,关注自己思维质量的提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恰当的图表类型呈现数据信息,通过分析图表,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撰写用语规范、描述准确的结论。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设计
1.使用讲授教学法,配合相应的图片,引导学生树立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过程的意识,并明确学习目标。
2.使用自学指导法,配合教材的实操步骤,帮助学生回顾和复习图表的创建和转置等操作,以便为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做好铺垫。
3.使用讲授教学法,配合使用范例教学法,配合相应的实例,通过创建和分析图表,得出结论的过程,给学生作出示范,并介绍其中使用到的思维方法,以便为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做好铺垫。
4.使用思维外显化教学的方法,上机实践,解决设置的问题,使用口语报告法,学生和教师将个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外显出来,帮助学生对比自己与他人思考方式的差异,改进自己的思维过程,提高自己的思维质量。
(六)教学资源
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课件(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ppt),学生练习的数据(活动1.xls,课堂练习.xls)。
(八)教学反思
1.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维容易固定和简单化,不多加思考、不细致地思考、不积极地思考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和学生所处的青少年阶段关系很大,这个阶段的个体,在处理各种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仍处在发展水平,因此,对学生的一些思维进行人为地干预,还是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学生在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的时候,需要教师的问题提示才能将自己的思考过程一步步表述出来,但是如果让其自己阐述,并不能很好地描述出来。
附录:
范例:
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