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乌龙茶

中国乌龙茶

中国乌龙茶大观----全书第一章乌龙茶概况乌龙茶又称青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

在国际市场上,它与红茶、绿茶并列为三大茶类。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制工精细,以其特有的做青工艺,配合炒青、造型和别具一格的干燥,形成其独特的品质。

乌龙茶做青,是通过摇青与静置,控制鲜叶内多酚类化合物局部缓慢地酶性氧化并在“凉索”或“包揉”过程,促进内含物的非酶性氧化,使其形成香气馥郁、滋味浓厚(或浓醇)、绿叶红镶边的特殊品质风格。

乌龙茶品质犹重香味,它是由适制乌龙茶的茶树品种,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栽培下,采获其鲜叶,经精细加工而成的,是鲜叶独特品质与加工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

高级乌龙茶必须具备该品种特有的香型和韵味,称为“品种香”。

如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称“岩韵”、安溪铁观音的“观音韵”、黄金桂的“透天香”、桃仁的“桃仁味”、奇兰的“幽兰香”、佛手的“甜果香”及凤凰单枞的天然花香等,都属品种香。

我国乌龙茶主产于福建、台湾和广东三省,其中以福建省所产的乌龙茶历史最悠久,花色最丰富,品质最佳。

近年来,湖南、江西、四川等省也有少量试制。

长期以来,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香韵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产品远销香港、澳门等地区及东南亚各国,美国及西欧各国也有一定销量。

70年代末,日本国兴起了“乌龙茶热”,至今方兴未艾,罐装乌龙茶水仍供不应求。

国内销区以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及京、津、沪等各大城市为主,销区不断扩大,消费量日趋上升。

因此,乌龙茶是一个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茶类。

第一节闽南乌龙闽南乌龙主要产于福建南部安溪、永春、南安、同安、德化、平和、华安等地。

茶鲜叶经晒青、晾青、做青、杀青、揉捻、毛火、包揉、再足干制成。

主要品类有铁观音、黄金桂、闽南水仙、永春佛手,以及闽南色种。

一、安溪乌龙茶安溪县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晋江西溪上游。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以境内溪水清澈之意命名为清溪县。

宋宣和三年(1121年)另取溪水安流之意,改称安溪县。

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

县境内多山,有千米以上高山2461座,县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年降水量在1600~20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21℃,无霜期260~324天,季节性变化明显。

相对湿度83%以上,有“四季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之谚。

安溪乌龙茶的传说来自安溪西坪镇南山中有一打猎将军殿遗址,相传打猎将军名乌良,以打猎和采茶为乐。

有一天,乌良背上茶篓和猎枪在后山采茶,突有一山獐从岩枞中闯出,乌良持枪急追,最终把山獐猎获。

乌良在追赶山獐时,因上下跳跃,茶篓里的茶叶跟着上下左右摆动碰撞,返回后又忙于宰杀山獐,因此篓里的茶叶经过一个晚上的停放已经发酵了。

第二天,乌良在炒制茶叶时出现了奇迹。

这次炒制的茶叶,泡饮时苦涩之味尽去,芬芳异乎寻常。

经多次试制,竟取得同样的效果,于是乌良就把这种偶然悟得的制法加以推广。

后来人们便将采用这种新法炒制的茶叶称“乌龙茶”。

“乌良”与“乌龙”在闽南语中读音相同,乌龙茶名称便由此产生了。

这种传说至今仍然流传于安溪地区。

目前,福建安溪乌龙茶四大品类的茶树品种比例是:铁观音种约占13%;黄旦种约占3%;大叶乌龙种约14%;色种(包括:本山、毛蟹、奇兰、梅占等)则占70%。

1、铁观音铁观音原产于福建省安溪县。

据《清水岩志》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

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

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说明安溪唐代已产茶。

到明代产茶稍盛,1 8世纪后期安溪茶叶有了较大发展。

铁观音茶树品种的由来,有两种传说,一说是安溪县松林头茶农魏荫信佛,每晨必奉清茶一杯于观音大士像前,十分虔诚。

一天,他上山砍柴,偶见岩石隙间有一株茶树,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极为奇异,遂挖回精心加以培育,并采摘试制,其成茶沉重似铁,香味极佳,疑为观音所赐,即名为铁观音。

另一说是清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春,尧阳乡书生王士谅与诸生会文于南山之麓,见层石荒园间有一株茶树,闪光夺目异于他树,于是移植于南轩之圃,细心培育繁殖,采制成品,气味芳香异常,泡饮之后,令人心旷神怡。

乾隆六年,王士谅赴京师,拜谒相国方望溪,携茶相赠,方将茶转进内廷,后乾隆召见,垂询尧阳茶史,王奏禀此茶发现于南山观音岩下,因此即赐名为“南岩铁观音”。

铁观音茶树原产地和主产区在安溪县西部的“内安溪”。

铁观音原是茶树品种名,由于它适制乌龙茶,其乌龙茶成品遂亦名为铁观音。

所谓铁观音茶即以铁观音品种茶树制成的乌龙茶。

纯种铁观音植株为灌木型,树势披展,枝条斜生,叶片水平状着生。

叶形椭圆,叶缘齿疏而钝,叶面呈波浪状隆起,具明显肋骨形,略向背面反卷,叶肉肥厚,叶色浓绿光润,叶基部稍钝,叶尖端稍凹,向左稍歪,略下垂,嫩芽紫红色。

因此,铁观音别名红心观音或红芽观音。

优质铁观音茶条卷曲、壮结、沉重,呈青蒂绿腹蜻蜓头状。

色泽鲜润砂绿,红点明,叶表带白霜。

铁观音汤色金黄,浓艳清澈,叶底肥厚明亮,具绸面光泽。

泡饮茶汤醇厚甘鲜,入口回甘带蜜味;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2、黄金桂黄金桂是以黄旦品种茶树嫩梢制成的乌龙茶,因其汤色金黄有奇香似桂花,故名黄金桂。

黄旦品种的原产地有两种传说。

一说清代咸丰(公元1850~1860)年间,安溪县罗岩乡茶农魏珍路过北溪天边岭,见有一株奇异茶树开花引人注目,就折下枝条带回插于盆中,后用压条繁殖200余株,精心培育,单独采制,请邻居共同品尝,大家为其奇香所倾倒,认为其未揭杯盖香气已扑鼻而来,因而赞为“透天香”。

另一说是1860年春,安溪虎丘乡灶坑地方,青年林祥琴娶西坪珠洋人王暗旦(当地读如“淡”)为妻。

按当地习俗,新婚后要“对月换花”,即新娘要从娘家“带青”来,即带来一种植物苗。

当时王暗旦带来一株萌芽特早的野生茶苗,种于灶坑祖厝角的小山仓上,细心培植,用长穗扦插繁殖扩种,因是王暗旦带来茶种,又因王黄方言同音,谐称为“黄旦”。

黄旦茶树为无性系半乔木型品种。

树势半开展,分枝较密,节间较短,嫩梢短小,叶片近水平着生,多呈椭圆形,细嫩,柔软,末端稍突尖,基部渐斜或稍钝,叶面隆起,略显肋骨状,侧脉明而密,锯齿深明较锐。

黄金桂成品茶条索紧细,色泽润亮金黄,香气优雅鲜爽,带桂花香型,滋味醇细甘鲜,汤色金黄明亮,叶底中央黄绿,边缘朱红,柔软明亮。

3、安溪色种安溪乌龙茶分为铁观音、色种及乌龙三个品类,除铁观音及乌龙外,其他品种匀堆后均归入色种。

“色种”即各色品种之意,有本山、毛蟹、梅占、奇兰、乌龙等,其中黄旦品种已单列出来。

(1)本山本山,原产于安溪西坪尧阳。

(1937年)庄灿彰撰《安溪茶业调查》称:“此种茶发现于60年代末(约1970年),发现者名圆醒,今号其种曰圆醒种,另名本山种,盖尧阳人指为尧阳山所产者”。

本山植株为灌木型,属中芽种,中叶类。

树姿开展枝条斜生,分枝细密,叶形椭圆,叶薄质脆,叶面稍内卷,芽密且梗细长,长势与适应性均比铁观音强。

制乌龙茶品质优良,香高味醇,该茶在安溪栽培面积达16万多亩,居全县第三位,亦为县内四大当家良种之一。

主产于西坪、虎邱、蓬莱、尚卿、长坑、芦田等乡镇,并先后传播到闽南、闽中等部分茶区。

(2)毛蟹毛蟹,原产于安溪福美大丘仑,民国时亦称“毛外”。

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品种志》载:“据萍州村张加协(1957年71岁)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我外出买布,路过福美村大丘仑高响家,他说有一种茶,生长极为迅速,栽后两年即可采摘。

我遂顺便带回100多株,栽于自己茶园’。

由于产量高,品质好,于是毛蟹就在萍州附近传开”。

毛蟹植株为灌木型,中叶类,中芽种。

树姿半开展,分枝稠密,叶形椭圆,叶背白色茸毛多。

一年生长期8个月,育芽能力强,发芽密而齐,采摘批次多。

适制乌龙茶,为高级“色种”的原料,安溪县各乡、镇、场均有栽培,主产区为大坪、虎邱、城厢、蓬莱、魁斗、金谷、湖头、官桥、龙门、芦田等乡镇,栽培面积4万余亩,名列全县第二位,是安溪四大当家良种之一,以大坪所产茶质为最佳。

(3)梅占梅占,树姿直立,叶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叶面平滑内折,叶肉厚而质脆,叶缘平锯齿疏浅。

原产于安溪三洋、芦田。

其由来有两种传说:一是1810年(嘉庆十五年)前后,三洋农民杨奕糖在百丈坪田里干活,有位挑茶苗的老人路过此地,向杨讨饭,杨盛情款待,老人以三株茶苗赠送。

杨把它种在“玉树厝”旁,精心培育,长得十分茂盛。

采制成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甘香可口。

消息传开,大家争相品评,甚为赞赏,但叫不出茶名来,村里有个举人根据该茶开花似腊梅的特征,将其命名为梅占。

另一说是1821年(道光元年)前后,芦田有一株茶树,树高叶长,不知其名。

有一天,尧阳王氏前往芦田拜祖,芦田人特意考问王氏那株茶树何名,王氏一时答不出来,抬头偶见门上有“梅占百花魁”联句,遂巧取“梅占”为名。

(4)奇兰奇兰,茶条较细瘦,梗较细,叶柄窄;色泽黄绿色或褐绿色,较鲜润。

汤色青黄或深黄。

叶底叶张圆,头尾尖,呈棱形,叶面有光泽,主脉浮现,稍显白色。

味清纯甘鲜,香气清高。

(5)乌龙乌龙,茶条瘦小,头尾尖,质轻,梗节短小,梗皮不光亮,色泽褐,较不鲜润。

汤色清黄、浅黄或橙黄,叶底叶张薄,叶脉浮现;锯齿较粗钝。

味清纯稍薄,香带焦糖香。

4、大叶乌龙大叶乌龙,又称大叶乌,原产安溪长坑、蓝田。

相传清雍正九年(1731年),安溪长坑人苏龙栽于建宁府。

民国年间,为纪念该品种的发现者苏龙氏亦称大叶苏龙。

该茶品系较多,有软枝乌龙、小叶乌龙和尖叶乌龙等。

大叶乌龙植株为灌木型,中叶类,中芽种,树姿半开展,分枝较密,叶椭圆形或近倒卵形,叶厚质脆,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根系发达,耐旱又耐寒,育芽能力强,产量较高,制乌龙茶及绿茶质量尚好,制红茶质量稍次。

软枝乌龙属小灌木,树势倒披似蔓藤,叶倒卵形向前翻展,香味和品质都比大叶乌龙好。

小叶乌龙特征貌似大叶乌龙,唯叶较小。

尖叶乌龙特征似大叶乌龙,只是叶尖梭小,香味及品质都不及大叶乌龙。

当前,在安溪还可细分为蓝田乌龙、红骨乌龙、红心乌龙、矮脚乌龙、竖乌龙、早乌龙等品系。

在安溪主产区为长坑、西坪等乡镇,面积约1万亩,并在省内外茶区被广泛引种。

1984年,大叶乌龙被认定为全国良种。

5、绿观音绿观音属乌龙茶类,于20世纪90年代末研制成功的。

产自福建安溪丘陵山地。

采制技术除与安溪铁观音基本相同外,更注重传统乌龙茶工艺和绿茶炒制工艺相结合。

其外形紧缩卷曲,肥壮圆结,蜻蜓头,螺旋体,色泽匀绿;内质香气清纯,滋味甘醇,回味甜爽,收敛性强,汤色清绿亮,叶底肥厚,呈绸面光亮。

同时还保留了绿茶的色绿、清香,乌龙茶的滋味和香气等特点。

二、永春乌龙茶永春古称桃源,于1942年改名永春县。

位于福建省中南部,全县设21个乡镇,现有人口52万,茶园面积4235公顷,产量3503吨,名茶永春佛手和闽南水仙均产于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