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乌龙茶

台湾乌龙茶

台湾乌龙茶乌龙茶是台湾茶业发展的肇基者,目前台湾的植茶面积23000公顷,年产茶叶2 3000公吨,乌龙茶的种植面积占45%,即达10000公顷;乌龙茶年产量占65%,即15000公吨。

乌龙茶是台湾的主要茶类。

台湾茶业的发展,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茶叶一直是台湾的重要经济产物,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台湾的命运曲曲折折,历经不同阶段的移民,不同背景的政权统治,台湾岛在未开发前,孤悬海外,除了少数原住民外,是沿海渔民、流亡人士的栖护所。

十五、六世纪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先有荷兰、西班牙的分占台湾南北,又有英国、日本两国不断觊觎,到了17世纪中叶(1661年),明朝遗臣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人,收复了台湾,在郑氏23年的统治中,汉人为台湾的开发奠定基础。

1883年清朝政府统一台湾,大陆沿海的同胞以各种方式纷纷移民而来,直到18 95年日本割据台湾为止。

在清政府212年的统治期间,台湾人口大量增加,台湾茶叶也因此根植下来。

1810年(清朝嘉庆15年),福建茶商柯朝,将茶籽试植台北县,获得成功,于是台湾植茶就此传播开来。

1858年(清朝咸丰8年),英法联军攻击中国,迫令缔结天津条约,规定台湾府为国际通商口岸,当时的香港英商怡和洋行(Jardine Mantheson & co.)曾派人到台湾来收购乌龙茶的粗制品。

1868年(清朝同治7年),英国商人约翰杜德(John Dodd)深感台湾粗制乌龙茶,每年运往福州从事加工精制,再行包装以备运销,诸多不便。

因此杜德氏乃聘请福州茶师,购进制茶器具,来到台北,从事乌龙茶的精制试验,获得成功,隔年,1869年(清同治8年),杜德氏将127860公斤的台湾乌龙茶以福摩沙茶(Formosa Tea)的标记,装载了两艘帆船直航美国,大受欢迎,这是台湾乌龙茶首次运销国际的第一人。

1873年(清同治11年),台湾乌龙茶蓬勃发展,五家洋行在台北争购乌龙茶,使台茶售价节节升高,每60公斤乌龙茶从15元跳升到30元。

当时台北一般茶商,莫不利市三倍,因而刺激各地之茶农,更加努力增加茶叶生产,开创了乌龙茶的黄金年代。

据连雅堂先生所著《台湾通史·农业志》中:“夫乌龙茶为台北独得风味,售之美国,销路日广,自是以来,茶业大兴,岁可值银二百数十万圆,厦汕商人之来者,设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溪人,春至冬返,贫家妇女拣茶为生,日得二三百钱,台北市况为之一振。

”1881年(清光绪7年),台湾乌龙茶遭受世界茶业不景气影响,再加上台北之五家洋行认为台湾乌龙茶价格昂贵,无利可图,乃中止收购,致使乌龙茶有行无市,陷于困境,号称清代乌龙茶业之“碰壁时代”。

当时,台北一般茶商,鉴于乌龙茶之市况,日趋不景气,于是迫不得已,将台北大稻埕一带之滞销乌龙茶,大部分运往福州,改制“包种茶”,普通称为“花香茶”。

而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吴福源先生,亦渡海来台,独资经营“源隆号”茶庄,开始制造这种具有花香的包种茶,此为台湾乌龙茶改制包种茶之由来,台湾从事包种茶制造之先声。

不久,泉州府安溪县的商人王安定、张占魁两人合办“建成号”茶庄,从事经营包种茶之贩卖。

包种茶在台湾也就渐渐与乌龙茶并驾齐驱了。

清代台湾经营茶业者,设馆收购茶叶,称“茶馆”,茶馆的重要地位仅次于茶农,盖以当时台湾之茶馆,不单为毛茶的收购者,而且也是加工精制者,负责毛茶的收购再行加工精制,也经营外销箱茶的制造。

茶馆又分两种:一为从事乌龙茶的茶馆称“番庄”;一为从事包种茶的茶馆称“铺家”;另外,兼营乌龙茶和包种茶的茶馆,称“乌龙包种茶馆”。

1895年(清光绪21年),日本统治台湾以后,台湾乌龙茶的市场已经大大不如从前,代之而起的是具有花香的包种茶。

危机也是转机,乌龙茶为求解脱困境,逐渐在制造技术上求突破,彰显出乌龙茶的特色,于是以四分之三发酵的制造方法,具有果香味做为乌龙茶的主要特色,市场的反映很好,乌龙茶再度得到市场的肯定。

而高级乌龙茶所特有的熟果香气,带有蜂蜜甘的滋味,外形黄、白、红三色相间,犹如婉约的“东方美人”,若加上一滴白兰地酒,更是芬芳迷人,因此,又称为“香槟乌龙茶”、“东方美人茶”。

到了1923年,三井公司更设立新式工厂,专门制做四分之三发酵的乌龙茶,销往美国,颇受欢迎。

台湾茶之初期发展史,唯独乌龙茶发其光辉。

其后,虽有后起之包种茶,继而走红之红茶,随后抬头之绿茶,但历经百年,乌龙茶犹仍稳占台湾四种茶叶外销之首位,永不凋谢,实乃台湾茶中之寿星。

乌龙茶自1869年输出区区数万公斤之后,到187 9年,不过十余年,就一跃输出达五百余万公斤,至1885年竟突破八百余万公斤,到了1893年,达到最高峰,总计983万余公斤。

直至1920年,台湾乌龙茶的外销始暂挫于包种茶,虽然如此,但乌龙茶文化对台湾社会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自从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至战争结束,台湾光复至今五十年来,台湾茶业以外销为导向的茶叶生产,发生了旋乾转坤的变化,外销市场节节倒退,至1990年以后台湾茶叶生产已不足供应内需市场,每年要靠大量的对外购买茶叶来满足岛内市场。

但,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的茶叶对外贸易史仍然没有中断,乌龙茶每年仍维持有一千多吨的出口量。

【台湾人饮茶习惯调查】这项问卷调查是从1990年开始,经过将近7个月的随机取样所做的,共取样2 000份问卷,经过分析结果,具体反映了几个现象:(一)饮茶人口的年龄群相当低,以21-35岁的年龄占75 26%。

(二)饮茶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很高,三分之二以上的饮茶人口是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

(三)若以广义的青茶类泛指乌龙茶,则有68%的人是饮用乌龙茶。

若将乌龙茶的定义严格限定为具有果香的半发酵茶,则有35%的人是饮用乌龙茶。

(四)选购茶叶的平均价格是每公斤30美元。

(五)台湾每人每年平均消费1公斤茶叶,即每人年平均花费30美元来购买茶叶。

(六)台湾一年的茶叶消费金额达6亿3千9百万美元(1997年的资料)。

从以上资料看来,台湾茶业已经具有很大规模的市场。

在茶园面积逐渐缩小,采茶、做茶的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如此大规模的茶叶市场,势必面临本身生产不足以供应需要的情况,仰赖进口茶叶的市场势必更加扩大,台湾将是亚洲进口茶叶的大市场。

青茶是一个大茶类,商业上习惯称之为“乌龙茶”。

其实,乌龙茶仅是青茶中的一个品种而已。

青茶产于福建、广东和台湾三省,其他产茶省区几乎不生产,因此,在非青茶产区和部分销区,人们对其品质特点尤其香气特点较为生疏,辨别不出优劣,故而有的人认为乌龙茶香气就是“粗茶中窨入花香”,也有的人认为“锅粑香就是乌龙茶香”等等。

为帮助人们对青茶香味的辨别,特撰此文,以供参考。

一、青茶香味的类型青茶大多以茶树品种命名,如铁观音、乌龙、毛蟹、本山、黄金桂、肉桂、佛手、凤凰单丛等,有几十个品种。

这些茶,在香味上虽有差异,但从审评角度看,不管采用何种品种制得的青茶,依照其香味优劣,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即细腻花果香型、花果香型、老火香型、老人粗味型。

形成青茶香味类型的不同,固然与茶树品种、原料老嫩等有关,但也与制茶技术以及制茶过程的天气因素有关。

现对四个香味类型作一比较,并从制茶角度浅析其原因。

1.细腻花果香型。

这是青茶中品质最好的一类,其品质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类似水蜜桃或兰花的香气,滋味情爽润滑,细腻优雅,汤色橙黄明亮,叶底主体色泽绿亮,呈绿叶红边,发酵程度较轻。

干茶外形重实,色泽深绿油润,大多用春茶制作,如广东潮安凤凰单丛,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肉桂,台湾冻顶乌龙等,均带有浓郁而细腻的花果香味。

1996年11月9日在广州中国大酒店拍卖的0.5千克安溪“观音王” (铁观音)便具有浓郁的花果香和清爽细腻的滋味,入口后鲜洁润滑,实是青茶中的极品。

这种好茶不多,在1992年和1995年第一、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参加评比的数十只青茶中,也只有两只茶的香味相当于这次被拍卖34万元/kg的“观音王”水平。

这类产品,估计在青茶总产量中占不到5%,但其经济价值极高,上千上万一千克的茶,都属于这一类产品。

制作优雅细腻的花果香型青茶,条件非常苛刻,要求鲜叶嫩度合适,且必须是晴天采摘的,制作过程晒青需有“时阴时阳”的光照,晾青需有微弱的北风,即如“秋高气爽”的天气,这是必要的条件,当然还须配以精湛的制作技术。

2.花果香型。

它与细腻花果香型相比,香味类型相同,显水蜜桃香,滋味清爽,但人口后缺乏鲜爽润滑的细腻感,在青茶中属于二类产品,经济价值也较高。

这种茶,大多产于秋茶季节,制作条件与一类的相同,产量大致占青茶总产量的23%。

3.老火香型。

阴雨天采摘的雨水叶,或晒青、晾青的气候条件不适应正常制茶要求,加工时只好延长摊青时间,或采用萎凋槽加温萎调,在摇青中形成不了“果香型”香味,最后只有通过提高烘干温度,将在制品的粗青气烘去,烤出老火香味。

若烘干中不采取人工补救,则成茶青涩味甚重,口感差,精制茶厂对带粗青气的青茶,为了消除粗青气烤出老火香(似锅粑焦香),补火时常将烘干机顶部加盖来提高烘温,使热风温度达到170摄氏度以上,甚至超过200摄氏度。

老火香型的青茶,干茶色泽暗褐显枯,汤色黄深,叶底暗绿,无光泽。

这类产品,由于鲜叶不十分粗老,香味上显老火香味,而无粗老气味。

4.老火粗味型。

老人粗味型青茶,在青茶中是品质最次的一类,它的制作方法与第三类相同,但原料更粗老,大多是夏茶中的低档鲜叶,因而既有老火香味,又带有粗老气味。

如果按常规方法烘干,不烤出老火味,就相当于绿茶三角片的滋味,不易被消费者所接受的。

但这类茶尽管采用高温烘焙,其所带的粗老味仍不能完全除去,所以品质最差。

在审评青茶时需要注意的是,对带有老火香味的青茶,不能按红茶、绿茶要求,将之评判为老火茶、次品茶。

其实,青茶的老火香是属正常香气,它是制茶过程中一种补救技术措施所造成的,目的是改善品质。

上述四类青茶品质判断方法,从制茶品质角度入手,较易为非产区和销区人员所掌握,当然要想做到准确地评出青茶品质的优劣,仍需经过专业训练和长期实践才行。

二、青茶的审评方法目前青茶审评的方法有两种,即传统法和通用法。

在福建多采用传统法,而台湾、广东和其他地区几乎都使用通用法。

传统法:使用110毫升的钟形杯和审评碗,冲泡用茶量为5g,茶与水之比例为1:22。

审评顺序:外形一香气一汤色一滋味一叶底。

先将审评杯碗用沸水烫热,再将称取的5g茶叶投入钟形杯内,以沸水冲泡。

一般要冲泡3次,其中头泡2分钟,第二泡3分钟,第三泡5分钟,每次都在未沥出茶汤时,手持审评杯盖,闻其香气。

在同一香味类型中,常以第3次冲泡中香气高、滋味浓的为好。

通用法:使用150毫升的审评杯和容量略大于杯的审评碗,冲泡用茶量为3g,茶与水之比为1:50。

将称取的3g茶叶倒入审评杯内【乌龙茶演变】乌龙茶是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