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

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

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基——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科书内容生活化浅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包春莹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之一。

教科书的编写,应该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建立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尝试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教科书应该为学生的未来职业选择提供参考,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奠基:知识为生活提供科学的指导、能力培养为生活夯实发展的基础、情感渗透为生活奠定精神的基调。

关键词:教科书生活化生物学人教版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则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之一。

[1]要贯彻这些理念,为我们的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时刻注意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科书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无疑是每次课程改革中争论的焦点之一。

教科书是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过渡桥梁,它将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进行细化,精心选择并组织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经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科书成了学科内容的代表。

[2]作为学科的代表,教科书中的生物学知识往往是高度提炼的、成人的经验。

因此,编写教科书时,缩短与中学生的经验和认识之间的差距,使所选取的材料更切合学生当下的心理和生活经验,并能对他们的未来生活有所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编写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实验教科书[3]时,编者就联系生活这一问题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一、建立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为学生的生活提供指导教科书所选取的内容,如果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则既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为他们的生活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教科书在选取内容时,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1.将现实生活作为学习生物学的背景教科书内容的选取,需要以“课标”为依据,因而知识内容选取的自由度不太大,但是,教科书可以在资料的选取及呈现方式、阐述方式等方面精心选择、编排。

将现实生活作为学习的背景,将生活世界中的资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比如医疗保健中的生物学知识、体育运动中的生物学知识、饮食中的生物学知识、农业生产中的生物学知识等,从而找到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促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新知识与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完成知识的建构,使学生对相应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变得容易,同时也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

教科书在必修模块,每节以“问题探讨”开始。

“问题探讨”探讨的问题,相当一部分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科书正文中还常出现醒目的“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等栏目,还设有“科学·技术·社会”的专栏。

即使在“练习”和“自我检测”的习题中,也有相当数量的联系生活、参与决策的题目。

所有这一切,是要构建一种联系现实生活的氛围,创设一种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情境。

[4]比如在讲脂肪时联系到肥胖,讲水时联系到出汗和输液,讲细胞呼吸时联系到我们平时用的创可贴、土壤的板结、稻田的定期排水等……这些生活中鲜活的例子能够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也使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学习变得容易。

教科书的叙述风格,尽可能从生活、生产及学生的经验出发,力避深奥、学术化。

在介绍结论时,不是从概念到概念,很多内容都从现象解释、发现过程、相关科学家介绍、趣闻轶事等多方面展开,这样不仅提高了教科书的可读性,还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好奇心。

例如,必修1在讲关于ATP的内容时,就非常注意将这一抽象的生物学名词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节标题引入生活中的名词“通货”,形象比喻了ATP在细胞能量供应方面的作用;在具体内容的阐述时,联系了“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场景,还联系了大脑思考、肌肉收缩等现象。

必修3的“科学家访谈”讲孙儒泳小时候喜欢逮蟋蟀、捉螃蟹、钓鱼玩……教科书还配有大量的照片、插图,显得生动形象,而且很多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景或原汁原味的生活画面,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事例,在运用中深刻理解核心概念“课标”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

科学概念的真正掌握,应该体现在运用中。

[5]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选修1模块是以实验专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几乎每个课题都要求制作产品,如果酒、果醋、腐乳、泡菜。

制作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接触到的“产品”,必须要有生物学的知识做指导。

而且这个模块的学习是为了实际生活的应用去获取知识,在实践中理解知识,目的性更强,也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学习起来更加容易。

必修中列举的很多实际生活问题都有助于学生理解核心概念。

例如,糖尿病人的饮食受到严格的限制,受限制的并不仅仅是甜味食品,米饭和馒头等主食都需定量摄取,这是为什么呢?当运用生物学的知识来回答类似的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可以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在这个例子里,米饭和馒头虽然它们都不(太)甜,但它们都是富含淀粉(多糖)的,淀粉水解后会变成葡萄糖,而这就涉及“糖类”这个重要概念。

分析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是让学生将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运用中深刻理解核心概念的很好的材料。

例如,选修3教材提供了几个热点问题“有朝一日如果克隆人真的来了,我们该怎么办?”“你支持设计试管婴儿吗?”“你要一张基因‘身份证’吗?”通过讨论,可以把生物学知识变得生动、丰富、具体,从而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核心概念。

同时,也能够向学生甚至公众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提高生物学素养。

(二)教科书在选取内容时,注意为学生的现实生活提供科学指导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一直都是教育理论界比较关注的话题。

早在18世纪,法国的卢梭就提出,教育必须指向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不仅仅联系着儿童的生活,而且逐步走入儿童的生活本身”。

[6]19世纪下半叶,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为我们的完美生活做好准备,乃是教育所应完成的功能”。

[7]但也有人指出,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只注重为人的遥远的未来生活做设计和准备,而没有考虑为人的现实的、当下的生活需要服务。

[8]这一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由于过分地关注未来,教育忽略甚至放弃了对学生活生生的现实,特别是对他们当下生活的关照。

但是,如果牺牲孩子的当前生活,是无法真正为将来生活做准备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即生活”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生活与成人的生活同样重要,儿童现在的生活与将来的生活一样重要,教育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9]中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容易受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干扰,而科学的知识可以指导他们的生活,对于他们本性中积极的因素继续发展、夯实,对于异化的发生给予预防、抑制或治疗。

教科书在讲稳态的重要性时,“与社会的联系”栏目这样写:“夏天人们在使用空调帮助我们摆脱酷热煎熬的时候,容易出现‘空调病’。

”并让学生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角度分析“空调病”的原因,这会对学生以后正确使用空调给予引导。

在讲细胞癌变时所涉及的致癌因子,无疑为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了指导;在讲艾滋病时,提醒“公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危险行为”,还有“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选修1虽然是实验模块,但同样也为学生的健康生活提供了相应指导,比如“泡菜在什么情况下吃最安全?”“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如何保存食品?”“加酶洗衣粉如何使用?”……以上所举内容可以纠正学生当下的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并在无形中影响着他们未来的生活方式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三)教科书注意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提供参考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使职业生涯教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最主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但在我国大陆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并没有真正引起大家重视,大部分中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十分模糊,对未来缺乏责任感,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

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程提倡STS教育,涉及职业生涯教育,教科书理应注意渗透,以便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提供参考。

高中学生正值风华正茂、兴趣广泛、志向多变的年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千变万化;在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中,很难预料在哪一个职业门类中需要继续学习。

在必修教科书中还安排了一个栏目──“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介绍了医院里的检验师、育种工作者、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人员、化石标本的制作、神经外科医生、植保员、林业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等多个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选修模块所涉及专业也很多,比如医疗保健、农业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环境保护等,同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职业选择。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这些专业领域和职业要求有大体了解。

这对他们选择学业方向和职业方向,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许多人对农业的了解,停留在传统的耕作之上,而目前的生物教科书则展现了在现代科学技术支持下农业的崭新面貌,学生可能就会觉得献身农业的现代化是很有意义的。

二、注意培养能力,为学生的生活夯实发展的基础显然,教科书要关注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但又不能只关注生物学知识,还要注意提高能力,为学生的生活夯实发展的基础。

在高中生物教科书中,关注了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当前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当信息多得成灾时,对信息的分拣将成为必然;其次是综合分析信息并分类,然后将信息加工和处理来用于创造。

因此,具备有效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就成为信息时代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人教版必修3册教科书安排了“资料分析”和“资料搜集与分析”两个典型的栏目来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30个不同的主题,从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了多方位的训练。

选修教科书除了安排“资料分析”这个栏目之外,在选修3的每个专题之后,还安排了“进展追踪”栏目,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写出综述报告,这在训练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

2.科学探究能力教科书以细水长流的方式,给学生以更多的了解和练习的机会,比如安排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过程,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其中仅“技能训练”一个栏目,在必修3册教科书中就安排了14处,包括设计实验、解释数据、解读图表、解释现象、分析数据和图解、类比推理、构建模型、提出假说、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分析和处理数据用术语准确表达等。

这些是培养学生处理生活事务的一般能力,包括对各类具体问题作出决定的决策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的基础,而这些能力是保证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社会能力,也会为他们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