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沙坪坝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100424
沙坪坝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100424
第
第一条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2005年沙坪坝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规划基数转换成果,2005年全区土地总面积39619.57公顷,其中,农用地27198.02公顷,建设用地11027.89公顷,其他土地1393.66公顷,分别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8.65%、27.83%和3.52%。
农用地中,耕地13800.14公顷、园地1456.67公顷、林地7448.61公顷、其它农用地4492.60公顷,分别占农用地总面积的50.74%、5.36%、27.38%和16.52%。
(四)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
虽然国土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对违法用地的监督监察力度,但由于法制观念淡薄,节约集区多数乡镇均存在违法用地现象。1997-2005年全区违法用地面积180.31公顷,主要分布在中梁镇、西永镇、土主镇、曾家镇、歌乐山镇、青木关镇等地。
第
本轮规划期是沙坪坝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巩固都市核心增长极的关键时期,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条面临的机遇
(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土地利用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按照“314”①总体部署,综合沙坪坝区自身优势,实施“一区三高地”战略,落实“211”②总体战略布局,明确了区域土地利用的方向和重点。在上述战略引导下,全区经济运行平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在“一小时经济圈”内继续保持领先,财政收入、企业赢利、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平稳,为全区土地利用和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全市人文宜居示范区建设中,沙坪坝区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工程,改造危旧房,推进教育、卫生等民生民意工程建设,加快建成“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交通畅通、生活方便、公共安全”的宜居城区;在全市生态环保模范区建设中,沙坪坝区实施生态环保工程,按照“森林重庆”建设的总体部署,切实加大森林工程、污染防治工程投入,确保全区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道路绿化率稳步提高,污染处理设施日益完善。这些工程体现了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并为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了科学指导。
第七条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一)人口规模及城镇化
2005年全区常住人口86.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2.50万人,城镇化率72.14%。至2010年和2020年,沙坪坝区常住人口将分别达到108万人和154万人,城镇人口分别达到92万人和144万人,城镇化水平分别达到85.19%和93.51%。
(二)经济增长
第九条规划原则
——服从上级规划对区域土地利用分区指导和指标控制要求;
——控制建设用地总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优先保障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和民生性、公益性工程用地需求;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水域;
——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各类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规划》主要任务是分析全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面临的形势,确定未来15年的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制定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具体方案,阐明土地利用分区与空间管制,阐述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土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用地安排,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范围为沙坪坝区行政辖区内所有土地,包括:1个街道、11个镇及1个经济园区,总面积396.20平方公里。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近期目标年为2010年,远期目标年为2020年。
第二节
第八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按照“314”总体部署,贯彻国发[2009]3号文重要精神,围绕“五个重庆”④的建设要求,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根本,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确保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及民生民意工程的用地需求,努力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集聚区,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和综合服务高地;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土地利用方式,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和宏观调控,为沙坪坝区率先建成全市对外开放高地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二)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全区多数农村居民点布局混乱,并有相当一部分处于低效利用和闲置状态;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城镇工矿用地需求不断增大,许多重大基础设施或产业项目因指标紧张落地困难。
(三)生态环境总体改善、局部恶化
近些年来,由于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森林沙坪坝”工程的相继实施,全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随着西永组团、大学城等城市开发建设,在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中梁山地区开凿了多条公路、铁路隧道,由此造成局部地区水文地质环境破坏,漏水严重,直接威胁到中梁和歌乐山两镇的农业生产、人畜饮水和生态安全。
第二章
第一节
第六条区域发展定位
沙坪坝区地处“一小时经济圈”都市核心区,是重庆市行政、信息、金融、科技文化中心和中央商务区的有机组成部分。综合沙坪坝区的区位、资源优势,将沙坪坝区发展定位为“一区三高地”,即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集聚区,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和综合服务高地。立足全市,建设“全市人文宜居示范区”和“全市生态环保模范区”,力争率先创建全市对外开放高地。
其他土地中,水域521.04公顷、滩涂211.71公顷、自然保留地660.91公顷,分别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37.39%、15.19%和47.42%。
第二条土地利用特点
(一)土地利用格局清晰,区域差异明显
全区地貌属于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的一部分,山岭和平坝相间,土地利用格局清晰。区内东部为平坝,包括井口和覃家岗两镇街,是重庆市科教文化中心和工业基地,2005年集中了全区城镇工矿用地的52.24%;中部为山地,包括中梁和歌乐山两镇,是国家森林公园和重庆市重点风景旅游区之一,2005年集中了全区林地的30.84%;西部为梁滩坝,以农业、乡镇工业为主,是目前全区城市拓展的重点区域,集中了全区耕地的80%以上。由于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东部、中部、西部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的效益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四)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突出
沙坪坝区是重庆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2005年全区人口密度近2200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不足0.5亩,远低于重庆市平均水平。
第三条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耕地资源减少快
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导致全区优质农地资源大量减少。1997—2005年,全区共减少耕地4750.09公顷(其中因建设占用减少2063.51公顷),年均减少593.76公顷。被占耕地大部分为坡度在0°—8°的缓坡平坝地带、立地条件较好、土层较厚、保水保肥能力较强的水田和旱地。
(二)土地利用率高,农用地比重大
2005年沙坪坝区土地利用率高达96.48%,土地垦殖率达到34.33%,显著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农用地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8.65%,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其中耕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50.74%,耕地中水田比重高达60.11%。
(三)建设用地比重大,以城镇工矿用地为主
沙坪坝区是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重要支撑区,城镇建设历史早、发展快,建设用地比重高。2005年建设用地占全区总面积的27.83%,是重庆市平均水平的4倍。城乡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92.56%,其中,城镇工矿用地接近2/3,农村居民点用地约占1/3。
重庆市沙坪坝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四月
前
沙坪坝区是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重要支撑区,工业基础雄厚,第三产业发达,交通通讯便捷,在重庆建设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等战略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为把沙坪坝区建成全市开放高地,围绕“一区三高地”的战略部署,以构建“畅通城区及综合物流重要枢纽”、“全市高端产业和生产要素重要集聚区”、“全市人文宜居示范区”、“全市生态环保模范区”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土地利用全局,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强化全区土地利用管理与调控,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沙坪坝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等相关成果,编制《沙坪坝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第十一条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一)建设用地控制目标
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至2010年和2020年,全区新增建设用地分别控制在1232公顷和4832公顷以内,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12461公顷和17258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分别控制在11030公顷和15010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分别控制在8660公顷和12000公顷以内,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1430公顷和2247公顷以内。至2010年和2020年,全区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分别为99平方米和107平方米,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90亿元/平方公里和13.06亿元/平方公里。
第五条面临的挑战
(一)土地供需矛盾尖锐
未来全区城镇化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导致的建设用地需求还将持续增加。土地供需矛盾、尤其是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二)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困难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土地流转、宅基地置换、农民集中居住以及非农就业等诸多问题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关系敏感、复杂,需要谨慎、细致、耐心处理。因此,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任务艰巨。
200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63亿元。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0亿元,人均GDP为35185元;2020年达2300亿元,人均GDP为149350元,非农产业比重达到98%以上。
(三)人民生活
200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7.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31元。规划期内,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至2010和2020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为200亿元和1480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000元和117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300元和86900元,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