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背景:社会网络理论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7O年代,是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

从3O年代到60年代,“社会结构”的概念从心理学、社会计量学、社会学、人类学、数学、统计学、概率论等不同的领域不断深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

社会网络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研究领域。

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

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定有界群体(如部落、乡村等)内部成员的行为,他的研究比较简单,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要复杂得多。

较成熟的社会网络的定义是Wellman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actor)的一系列社会联系(social ties)或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o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社会网络的概念已超越了人际关系的范畴,网络的行动者(actor)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合单位,如家庭、部门、组织。

社会网络与企业知识、信息等资源的获取紧密相关。

网络成员有差别占有各种稀缺性资源,关系的数量、方向、密度、力量和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等因素,影响资源流动的方式和效率。

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一)怀特的市场即网络思想美国哈里森#怀特(HarrisonWhite)在其1981年的著名论文5市场从何而来6中指出,市场是从社会网络发展而来的。

提出/社会网是经济交易发生的基础0。

怀特认为,市场是社会网,首先是社会关系。

怀特对作为角色结构的市场的分析,这是对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一种开拓性的研究。

(二)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和/嵌入性0概念格兰诺维特是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最主要创立者,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73年在5美国社会学杂志6上发表的/弱关系的力量0一文,被认为是社会网研究的一篇重要文献。

他首次提出了关系力量的概念,并将关系分为强和弱,认为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

强关系是群体、组织内部的纽带,而弱关系是群体、组织之间的纽带。

在他看来,强关系是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而弱关系则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

因为群体内部相似性较高的个体所了解的事物、事件经常是相同的,所以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

而弱关系是在群体之间发生的,由于弱关系的分布范围较广,它比强关系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可以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群体的某个个体。

在与其他人的联系中,弱关系可以创造例外的社会流动机会如工作变动。

格兰诺维特于1985年在5美国社会学杂志6上又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经济行动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0。

他在该文中进一步发挥了卡尔#波兰尼在5伟大的转折6一书中提出的/嵌入性0概念。

他认为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而核心的社会结构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

格拉诺维特认为,信任来源于社会网络,信任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而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嵌入于社会网络的信任结构之中(Granovet-ter. 1985)。

(三)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在发展和修正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0时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

他认为,那些嵌入于个人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权力、财富和声望,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

在一个分层的社会结构中,当行动者采取工具性行动时,如果弱关系的对象处于比行动者更高的地位,他所拥有的弱关系将比强关系给他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

个体社会网络的异质性、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个体与网络成员的关系力量决定着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在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中,弱关系的作用超出了格兰诺维特所说的是信息沟通的作用。

由于弱关系连结着不同阶层拥有不同资源的人们,所以资源的交换、借用和摄取,往往通过弱关系纽带来完成。

而强关系连结着阶层相同、资源相似的人们,因此,类似资源的交换既不十分必要,也不具有工具性的意义。

社会资源理论是社会网研究的一大突破,因为它否认了资源具有通过占有才能运用的地位结构观。

林南认为,资源不但可以被个人占有,而且也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通过关系网络可以摄取。

弱关系之所以比强关系更重要,是因为前者在摄取社会资源时比后者更有效。

(四)詹姆斯#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认为,社会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

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社会团体和社会关系网之中,只有通过成员资格和网络联系才能获得回报。

(五)罗纳德#博特的结构洞理论罗纳德#博特(Ronald Burt) 1992年发表5结构洞6(Structurial Holes)一文,他在书中首次明确指出,关系强弱与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多寡没有必然的联系。

无论主体是个人还是组织,其社会网络均表现为两种关系。

一是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他每一主体都发生联系,不存在关系间断现象,从整个网络来看就是/无洞0结构。

这种形式只有在小群体中才会存在。

二是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与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

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象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因而称作/结构洞0。

博特依据结构洞理论对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行为提出了新的解释。

他认为,在经济组织中,竞争优势不仅是资源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优势。

即占有结构洞多的竞争者,其关系优势就大,更有地位与声望,获得较大利益回报的机会就高。

任何个人或组织,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保持和发展优势,就必须与相互无关联的个人和团体建立广泛的联系,以获取信息和控制优势。

(六)边燕杰的强关系力量假设边燕杰等人的强关系力量假设对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和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提出了挑战。

边燕杰指出,在中国计划经济的工作分配体制下,个人网络主要用于获得分配决策人的信息和影响而不是用来收集就业信息。

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分析中国的工作分配制度时,区分了在求职过程中通过网络流动的是信息还是影响和求职者使用直接还是间接关系来获得信任与影响(Bian, 1997a, 1997b)。

社会网络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社会网络理论地研究内容4.1 为什么网络化或联盟?虽然上述的理论演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网络成因,但只是具有理论意义。

在网络实证中,大多数的经验研究指出企业建立网络是出于经济动机,企业对互补资源的需要是其协作的重要驱动力(Richardson 1972)[2]。

研究在两个层面展开:产业和企业。

在产业层面一些学者指出影响企业结盟的产业因素有:市场竞争程度、市场发展阶段、需求和竞争的不确定性( Shan,1990)[24]。

在企业层面,处于一个协作网络中,企业可以专注于自己熟悉的价值活动(Miles andSnow 1984)[25];获取特定资源( Ch,i 1994)[9];生产的规模经济(Grandor,i 1997 )[26];风险和费用分担(Hame,l Doz, & Prahalad, 1989)[27];进入国外市场(Doz& Hame,l 1998)[28];在网络中可以获取市场交易的利益,维持运作的柔性(Powel,l1990)[29];节省信息费用,加速技术创新(SeungHo Park)[30]。

4.2网络治理网络协调成本源于网络成员的相互依赖性,跨越组织边界的任务会引起组织之间的协调成本。

在网络治理中其成取决于治理结构对层级制元素的运用程度。

层级制运用的越多,网络运行费用越高。

在经济学维度中对企业战略联盟的治理主要依赖层级治理结构。

层级控制可以有力的应对不确定性因素,控制潜在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当企业预期在联盟中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时,出于联盟被控制的担心,多数会选择采用层级制治理联盟。

在松散联结的网络中最常采用相互调整的双边治理机制。

相互调整是成本最小化的治理,在其中没有正式的规则,没有主导企业对成员完成联盟目标状况进行监督( Park, Seung Ho,1996)[30];对冲突的解决机制是谈判和讨价还价(DA' unno and Zuckerman 1987)[41]。

在网络中信任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理机制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

Arrow(1974)指出信任可能是交易治理中最有效的机制。

当存在信任时,企业不再需要层级制的治理机制。

( Powel,l1990)[29]。

美国著名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指出,经济行为是嵌入于社会结构的,核心的社会结构是人们生活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

在契约是不完善的情况下,信任可以有利于契约的顺利完成。

同时由于信任的存在,企业不用担心机会主义行为,愿意投资于专用性资产。

愿意合作承担一定风险,也愿意采取一定联合行动,达到多赢的效果。

4.3 网络的绩效长期以来,对网络绩效的研究一直侧重于两个方面:网络层面的联盟成败与企业层面的组织能力分析。

联盟的稳定性更多地被用来反映网络的绩效。

由协作联结所测量的不稳定性反映了商业的失败和联盟伙伴的难以调和的矛盾(Kogut1989)[45]。

在企业层面上,在网络绩效的早期研究中,学者主要研究的是合资企业的业绩。

5启示及应用企业网络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在最初的经济维度中,网络只是替代市场和企业层级组织的另外一种资源配置形式,是为了控制交易费用。

在资源理论的拓展下,网络的分析单位成为资源。

在社会网络理论的推动下,企业网络作为有效的资源发展路径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现有的企业网络理论文献对网络的研究主要在网络形成、治理、绩效等领域展开。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的重心会越来越多地融入社会网络理论。

企业网络理论的出现与发展对企业战略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

企业战略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对竞争优势之源的追寻。

很多学者与理论流派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波特最初提出产业结构理论寻找问题的答案,指出产业结构选择与进入壁垒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作用,这时企业竞争优势源于由五种产业竞争力量组成的竞争型外部环境。

资源基础理论发现了产业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的矛盾,试图从企业内部的资源状况寻找企业优势之源。

它指出企业竞争优势源于独特有价值资源的不可模仿性与难以替代性。

但是企业应如何发展这些优势资源?在资源基础理论中资源的内部成长路径难以满足由于环境迅速变化所导致的各种资源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