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复习题第一章名词解释1、要素服务贸易:是一国向他国提供劳动、资本、技术、及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服务,而从国外得到报酬的活动。
2.、非要素贸易服务:是狭义的服务贸易,它指提供严格符合“服务”定义的服务而获取外汇收入的交易。
思考题1、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它用来表明世界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它们的出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第二章名词解释1、垂直型分工:是指发达国家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原材料的国际分工。
2、水平型分工:是指各国在工业生产之间的专业化合作。
3、后向联系:某个部门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间的联系。
思考题1、什么是国际分工?当代国际分工有什么新特点?答: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在从事商品生产时,相互间实行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向国际范围扩展的结果。
新特点:①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发生变化;②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迅速发展;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传统“垂直型分工”国际分工的主流地位已经让位于“水平型”的国际分工;④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渐转变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
2、什么是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答:从静态上来看,贸易利益是指通过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换,参与国消费者可以得到的商品数量,要大于各国在封闭状态中由自己来生产所得到的数量。
第三章名词解释1、绝对成本与绝对利益:绝对成本是指各国(或地区)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如自然资源、土质和民族素质,生产在成本上占绝对优势即低于别国的产品,并进行交换,对各国都有利。
绝对利益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经济。
2、比较成本:所谓比较成本是指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等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3、要素密集度:所谓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4、国家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论有四个点A,要素条件:土地(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力,劳力教育水平,国家基础设施质量等。
这些要素条件,有些是自然因素,另一些则是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B,需求条件:国内市场是否足够大。
多数公司首先的目标是着重于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如果国内市场很小,公司很难开发出新产品。
C,相关及支撑产业。
波特聚类自然形成,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D,公司战略,结构及对抗表现:国内的竞争环境造就了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思考题1、试评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答: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的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称它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是在那些可以称作既正确且重要的社会科学原理中首屈一指的”。
比较成本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
如果说,绝对成本理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那么,比较成本理论就进一步将贸易分工互利性原理一般化、普遍化了。
也就是说,李嘉图的基于比较成本的分工原理比斯密的基于绝对成本的分工原理更具有一般性。
比较成本理论表明,不论这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有可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处于劣势的也可能找到劣势中的相对优势,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中获得利益。
从哲学高度看,比较成本理论揭示的是人类分工、协作、交换、互利的“大道理”。
只有从这个角度看,才能深刻理解比较成本揭示的分工思想。
2、试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产品生命周期,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任何产品都和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一个从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过程,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
(2)借助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分析判断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推测产品今后发展的趋势,正确把握产品的市场寿命,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产品生命周期是可以延长的。
(4)产品生命周期用以解释工业制成品的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对解释国际贸易有重要参考作用。
它引导人们通过产品的生命周期,了解和掌握出口的动态变化,为正确制定对外贸易的产品战略,市场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5)它揭示出比较优势是不断在转移的,每一国在进行产品创新、或模仿引进、或扩大生产是,都要把握时机。
而进行跨国经营,就可以利用不同阶段的有利条件,长久保持比较优势。
(6)它还反映出当代国际竞争的特点,即创新能力,模仿能力,是活的企业生存能力和优越地位的重要因素。
3.什么是产业内贸易?其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产业内贸易:也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同类型制成品。
原因:产业内存在技术性差异,且市场对这种差异有需求。
即地区与地区之间或国家之间的相同产业内存在不同的技术差异,就比如现在的汽车产业吧,日本轿车和美国轿车互相出口,互相弥补市场上对自身产品的需求。
4.什么是公司内贸易?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何在?公司内贸易:指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贸易,即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的交换。
原因: 1、跨国公司交易成本较低2、便于实行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实现全球利益最大化3、适应规模经济和高技术产品生产需要4、降低风险5.按照波特的竞争优势论,一国的竞争优势由哪些因素决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关系如何?1)因素:要素条件;国内需求;相关产业、支撑产业;公司结构、战略;给予、政府作用2)关系:P95-96第四章名词解释1、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以下简称料件),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和协作生产。
2、补偿贸易:指交易的一方在对方提供信用的基础上,进口设备技术,然后以该设备技术所生产的产品,分期抵付进口设备技术的价款及利息。
3、来料加工:就是甲方按照乙方国家按照乙方国家的要求,将乙方国家商人提供的原材料、辅料加工后把成品交给乙方,收取加工费用。
4、进料加工:进口原料进行加工,把成品销往国外,又被称为以进养出。
思考题1、什么是世界市场价格?世界市场价格的决定受哪些因素影响?答:世界市场价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世界市场上形成的市场价格,也就是某种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实际买卖时所依据的价格。
影响因素:1、国际价值是世界价格变动的基础2、货币价值是影响世界价格的基本因素3、世界市场供求对世界市场价格的直接影响4、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与垄断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5、国际经济周期、有关国家的经济贸易政策等2、国际贸易中的垄断价格有什么特点?答:1)贸易规模扩大,贸易商品各类和数量急剧增加;贸易范围扩大,殖民主义者有通过殖民活动,把广大殖民地国家卷入到国际贸易中来;商品结构开始转变,工业原料和城市居民消费品的比重开始上升;垄断海外贸易,特别是殖民地贸易的大商业公司纷纷建立。
2)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国际贸易发生了如下的一些变化:贸易量迅速增加,范围进一步扩展,世界各个地区和各种类型的国家都卷入到国际贸易中;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贸易方式有很大的进步。
展览会、商品交易所、期货交易、国际信贷关系的发展;政府的作用发生变化,支持自由贸易3)从贸易量和发展状况来看,第二次产业革命、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发展,促进贸易额的快速增长;国际垄断组织瓜分世界市场,使竞争更加激烈;资本输出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贸易方式;发达国家竞相采取保护贸易的政策,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3、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的区别与联系答:(1). 来料加工是对方来料,我方按其规定的花色品种、数量进行加工,我方向对方收取约定的加工费用;进料加工是我自营的业务,自行进料,自定品种花色,自行加工,自负盈亏。
,(2). 进料加工,进是一笔买卖,加工再出口又是一笔买卖,在进出口的合同上没有联系;来料加工原料进口和成品出口往往是一笔买卖,或是两笔相关的买卖,原料的供应往往是成品承受人(3). 来料加工的双方,一般是委托加工关系,部分来料加工,虽然包括我方的一部分原料,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买卖关系,但一般我方为了保证产品的及时出口,都订有对方承购这些产品的协议,进料加工再出口,从贸易对象来讲,没有必然的联系,进归进,出归出,我和对方都是商品买卖关系,不是加工关系。
第五章名词解释1、国际需求方程式:是指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两个国家各自生产不同的产品并相互交换,这两种产品的交换比例必须等于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的比例。
2、贫困化增长:是指当一个国家(通常是发展中国家)传统出口产品(通常是初级产品)的供应量急剧增加时,它的国际市场价格趋于下跌,甚至跌倒使这个国家受到损害的地步。
3、节约劳动(资本)型技术进步:在要素相对价格比率不变的情况下,将相对多用资本要素而少用劳动要素,即生产中的一部分劳动将被资本所代替,每单位劳动使用的资本增加,结果是所给定的产量能够用更少单位的劳动和资本生产出来,但资本/劳动的比率提高了,即节约了劳动。
在要素相对价格比率不变的情况下,将相对多用劳动要素而少用资本要素,即生产中的一部分资本将被劳动所代替,每单位资本使用了更多的劳动,结果是所给定的产量能够用更少单位的劳动和资本生产出来,但资本/劳动的比率降低了,即节约了资本。
思考题1、技术进步有哪些类型?它们对贸易条件有什么影响?答:假定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生产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两种商品,技术进步可分为三种类型: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1)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会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产量的增加;(2)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会导致资本密集型产品产量的增加;(3)中性技术进步会使得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都会增加,对一国贸易条件的影响主要看何种要素密集型产品为出口产品,其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可以从上述两种情况加以具体推定。
除了上面分析的因素外,还要受到该国对不同产品的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以及外国对不同产品的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的影响,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