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省管湖泊保护规划汇总说明(报批稿)江苏省水利厅二〇〇六年二月前言根据《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规定,面积在0.5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城市市区内的湖泊、作为城市饮用水源地的湖泊列入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
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05年2月26日以苏政办发(2005)9号文公布的《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中,共有湖泊137个,其中省管湖泊有洪泽湖、太湖、骆马湖、微山湖、里下河腹部地区湖泊湖荡、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滆湖、长荡湖、石臼湖、固城湖等13个,另外望虞河沿线鹅真荡、嘉菱荡、宛山荡3个湖泊为跨市域湖泊,共16个湖泊需要由省编制规划。
鉴于微山湖涉及苏鲁边界矛盾,暂不具备规划条件,仅进行规划前期思路研究;高邮湖、邵伯湖因湖域相连,合并规划,其余湖泊一湖一规划。
因此,我厅负责了12个省管湖泊和3个跨市域湖泊共15个湖泊的规划,形成了14套规划成果。
本材料即对上述工作情况及成果作汇总说明。
目录1 规划背景与工作概况 (5)1.1 规划背景 (5)1.2 工作组织 (6)1.3 主要工作过程 (7)1.4 主要工作方法 (8)1.5 规划成果 (11)2 基本情况与规划总体思路 (13)2.1 省管湖泊基本情况 (13)2.2 规划地位与作用 (18)2.3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9)2.4 规划目标 (19)2.5 规划内容与重点 (19)3 主要规划成果 (23)3.1 湖泊保护范围 (23)3.2 湖泊功能及保护目标 (27)3.3 主要功能区划 (29)3.4 总体保护对策 (32)3.5 管理意见 (33)3.6 实施意见 (34)4 征求意见及处理情况 (35)4.1 征求意见情况 (35)4.2 意见处理情况 (36)附表1 江苏省省管湖泊规划成果名录表 (40)附表2 江苏省省管湖泊规划保护范围面积表 (41)附表3 江苏省省管湖泊规划功能表 (43)1 规划背景与工作概况1.1 规划背景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诸河下游,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集中的省(区)之一,湖泊总面积达6000余平方千米,湖泊率约为6%,居全国之首。
湖泊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发挥着调蓄洪水、供水、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开发利用湖泊资源时,忽视了对湖泊的有效管理与保护,湖泊污染、围垦、过渡养殖等问题严重,湖泊功能、生态环境和效益不断下降。
为加强湖泊的管理与保护,省人大依据《水法》、《防洪法》、《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于2004年8月20日颁布了《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
根据《保护条例》要求,省政府于2005年2月26日以苏政办发[2005]9号文公布了《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以下简称《保护名录》)。
《保护条例》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保护条例》规定,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按分级管理权限,对《保护名录》范围内的湖泊编制保护规划,在《保护条例》实施之日起一年内完成。
为此,省水利厅自2004年10月开始组织开展全省湖泊保护规划,并将省管湖泊保护规划编制作为2005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要求2006年2月底前完成编制,上报省政府审批。
1.2 工作组织省水利厅成立了江苏省湖泊保护规划领导小组,分管厅长任组长,厅工管处、规划计划处、水资源处、政法处、人事处、财审处以及省河道局、规划办、水资源中心等部门、单位参加;领导小组办公室放在工管处,人员主要由工管处和厅规划办组成;还以厅专家委员会为主成立了厅专家咨询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厅各处室、部门参与指导,厅规划办作为技术总牵头单位负责规划技术指导、协调和汇总,18个单位承担了分项规划、科研、测量及现状调研任务。
规划承担单位包括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省太湖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及其下属5个分局、厅规划办、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徐州市水利设计院;专题研究承担单位包括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省河道管理局、南京大学、省水文局、厅规划办、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测量与开发利用状况调查承担单位包括省工程勘测院有限公司、省水文局下属5个分局、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扬州大学参加了部分工作。
此外,省环保厅、林业局、海洋渔业局、交通厅及其下属航道局提供了自然保护区、湿地、渔业养殖及航道等相关材料。
1.3 主要工作过程策划启动阶段(2004年9~11月):《保护条例》颁布后,按厅长办公会要求,厅工管处、规划办进行了工作策划,提出了“全省湖泊保护规划工作意见”。
2004年11月召开了全省湖泊保护规划工作会议,部署全省湖泊保护规划工作。
其后,成立了湖泊规划领导小组,明确了具体组织单位。
总体大纲编制及任务落实阶段(2004年12月~2005年3月):2005年2月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完成《江苏省湖泊保护规划总体工作大纲》并通过专家审查;2005年3月厅召开全省水利规划暨前期工作会议,落实了勘测及调研、规划、专题研究各具体承担单位。
分项大纲编制及测量调查阶段(2005年3~8月):3月确定了测量及开发利用调查技术方案,各湖外业测量、调查全面开展;6月组织专家完成通过各湖泊、各专题工作大纲审查;8月基本完成测量与调查工作,转向内业。
专题研究及总体规划阶段(2005年6~10月):基本完成专题研究,生态、水质、管理、治理措施4项专题通过专家评审,中间成果提供各规划项目组参考;各规划完成湖泊保护范围、湖泊保护目标与功能、重要功能区划研究等中期成果,通过专家评审。
报告编制阶段(2005年10~12月):生态、管理等专题与各规划衔接,完成14个规划文本、77幅规划图图册、14个规划报告征求意见稿及621幅1/万电子图。
其中规划文本、规划图送流域机构、省各有关部门、各相关市水利局征求意见。
规划征求意见及修改完善阶段(2006年1~2月):组织召开了规划审查会,邀请各有关方面专家、三大流域机构、省各有关厅局及各相关市水利局80余人参加了会议。
对审查会上专家、代表所提意见以及各有关单位函复意见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修改形成规划文本、报告及附图送审稿,经厅长办公会专题讨论、认定,并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上报省政府的报批稿。
1.4 主要工作方法鉴于湖泊保护规划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湖泊类型多、学科专业多、利益冲突大,但基础资料匮乏、基础研究薄弱、可供借鉴的经验很少,要在短时间内同时完成15个湖泊保护规划,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
为此,厅加强了组织协调,由厅专家咨询组把关,集中了省级主要水利规划力量(规划具体编制人员达到90余人,测量及调研高峰期间一线工作人员达到166人,动用各类测量设备49余台套、车船20余辆(艘)),采取专业研究与综合规划相结合、分散工作与集中编制相结合等特殊措施,确保按期保质完成任务。
主要做法是:(一)统一技术要求,把握成果深度。
通过制定总体工作大纲和分类指导意见、集中评审各单项工作大纲和关键规划成果、分阶段召开项目负责人会商会议、加强中间过程中的技术协调与把关,统一规划内容、重点、深度与进度安排,统一测量、调查、功能区划等技术标准,统一规划文本、规划图、规划报告格式。
(二)借助专业力量,提高成果水平。
统一设置了四个专题,请专业部门研究,成果提交规划组参考使用。
其中生态专题委托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管理体制与机制专题由省河道局联合南京大学研究;水质专题由负责全省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省水文局负责;治理对策专题由厅规划办联合多次参与湖泊治理的水利部上海设计院负责。
参与专题研究的正、副高专家近39人,博、硕士19人,其他人员29人,赵其国院士担任了生态专题的项目顾问,窦鸿身、董雅文等著名国内湖泊专家参与了生态专题具体研究。
委托省工勘院牵头负责湖泊测量、开发利用调查、规划图制作把关,省工勘院、省水文局(4个分局)、省水科所配合行动。
其中复杂水下地形测量动用了最新从英国引进的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系统。
(三)寻求部门支持,力求功能协调。
梳理了涉及其他部门的相关规划内容,多次与省、市、县各级环保、林业、交通、渔业、旅游等部门协商沟通,各部门也积极配合,提供了相关材料。
省海洋渔业局就2006年1月专家审查通过的《江苏省省属五大湖泊渔业养殖规划》(对应《保护名录》为7个省管湖泊),在报省政府前,专门到省水利厅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衔接、沟通。
(四)集中封闭办公,加快工作进度。
规划文本及规划报告编制阶段,各承担单位先行封闭集中办公,提出初步成果,然后,厅湖泊领导小组办公室集中各规划单位、厅各相关处室、各专题研究单位,集中办公人数达到65人,封闭办公19天,加强报告细化,协调技术与进度,互相借鉴经验,联合审查成果。
规划文本及规划报告修改完善阶段,厅湖泊领导小组办公室再次集中各规划单位,集中办公人数达到49人,就专家意见以及流域机构、省各有关部门、各相关市水利局函复意见进行了统一的研究,完善了规划文本、报告及附图。
通过两次集中办公,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保证能在《湖泊保护条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划编制,上报省政府。
一年来,为湖泊保护规划,累计召开厅党组会议1次,厅长办公会议5次,厅长专题办公会议4次,全省专项工作会议3次,厅专家咨询组专家集中论证、评审会议3次,省有关部门座谈会6次,集中征询意见、咨询会议3次,各类专题讨论会19次,组织召开规划审查会1次。
形成各类印刷成果950多本,4100多万字,2200幅彩图,621幅电子图。
1.5 规划成果本次规划施测了湖域及周边1/万地形图,调查了湖域水产养殖、供水、航运、旅游等,收集了社会经济、生态、水质等各类资源和各相关区域综合规划、行业专项规划,分析了湖泊目前存在的问题;划定了湖泊保护范围,落实了坐标;研究了湖泊保护目标、湖泊功能,划定了行水通道、行滞蓄洪区、水功能区、生态功能区、禁采区等各类功能保护区,协调了各类功能间的关系,提出公益性功能保护意见、开发利用控制成果包括以下五部分:(一)本规划汇总说明;(二)12个省管湖泊和3个市际湖泊的规划文本(14本)、规划图(1册),经省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三)12个省管湖泊和3个市际湖泊的规划报告(14本),作为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的规划说明;(四)管理体制与机制、生态保护规划研究、水质保护规划研究、治理对策措施、微山湖保护规划前期研究等专题研究成果(5本);(五)12个省管湖泊和3个市际湖泊万分之一现状及规划电子图(14套),供湖泊管理部门使用;(六)对规划文本、规划图(征求意见稿)专家评审意见以及流域机构、省各有关部门、各相关市水利局函复意见的主要问题修改情况汇总说明。
具体成果名录见附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