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送审稿)目录一、总则 (1)(一)导言 (1)(二)规划思路 (2)(三)规划原则 (8)(四)工作要求 (9)(五)基本规定 (11)(六)进度安排 (12)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13)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38)(一)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39)(二)社会经济资料调查分析 (41)(三)供水调查 (43)(四)用水调查 (48)(五)污废水及污染物排放量调查 (51)(六)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54)(七)调查资料的合理性检查 (56)(八)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与评价 (58)四、需水预测 (60)(一)基本要求 (61)(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66)(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68)(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72)(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预测 (73)(六)需水预测汇总 (73)(七)成果合理性分析 (74)五、节约用水 (75)(一)基本要求 (75)(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76)(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77)(四)节水潜力分析 (78)(五)节水目标与节水措施 (79)(六)节水方案拟订 (82)六、水资源保护 (85)(一)基本要求 (85)(二)水功能区划的补充和调整 (86)(三)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拟定 (88)(四)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89)(五)纳污能力计算 (91)(六)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91)(七)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93)(八)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94)(九)地下水保护 (96)(十)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97)七、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 (98)(一)基本要求 (98)(二)规划工作方法和主要工作内容 (99)(三)规划工作技术要求 (102)(四)规划预期成果 (107)八、供水预测 (109)(一)基本要求 (109)(二)地表水供水 (110)(三)地下水供水 (112)(四)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114)(五)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115)九、水资源配置 (119)(一)基本要求 (119)(二)配置思路 (121)(三)配置模型研制 (122)(四)基准年供需分析 (126)(五)水资源配置方案生成 (126)(六)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127)(七)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128)(八)特殊干旱期和水质严重恶化期应急对策 (129)十、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131)(一)基本要求 (131)(二)总体布局 (131)(三)工程实施方案 (132)(四)非工程措施 (135)一、总则(一)导言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省政府领导原则同意《江苏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
2. 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为我省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规划基础,在进一步查清我省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节约、优化配置、积极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为编制好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统一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划任务书》和《江苏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特制定《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4. 编制《细则》的目的,一是明确各项规划任务开展的技术途径;二是界定规划有关概念与术语的定义及确切的内涵,明确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要求;三是明确对基础资料和有关成果的要求,确保规划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5. 根据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各部分工作任务,本《细则》提出各部分工作所需的基础资料和成果,对资料年限、统计口径、适用范围、精确程度等提出具体要求;规范各种图、表具体内容,制作步骤与方法,表示方式与效果等;对评价及预测方法进行统一规范和规定。
6.本《细则》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部分较为成熟,其他部分水利部还将根据工作情况制定更详细的细则。
省各专项规划、专题研究承担单位需制定技术细则或实施细则。
7. 各地在执行本《细则》的过程中,请及时与江苏省水利厅水资源综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以便相互沟通,协调解决规划中的技术问题,保证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规划思路1. 规划任务。
根据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目标与要求,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
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见图1-1。
2. 总体思路。
规划编制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模式和步骤、对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图1-1 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3. 技术思路。
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各个环节及各部分工作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相互之间动态反馈,需综合协调。
本次规划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见图1-2。
(1)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评价,可为其他部分工作提供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可利用量的基础成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综合规划信息系统建设 水资源综合规划有关专题研究 节约用水 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配置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需水预测 供水预测 实施效果评价果;提供对现状用水方式、水平、程度、效率等方面的评价成果;提供现状水资源问题的定性与定量识别和评价结果;为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等部分的工作提供分析成果。
(2) 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
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行的比选方案。
同图1-2 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时,在吸纳水资源配置部分工作成果反馈的基础上,提出推荐的节水及水资源保护方案。
(3) 需水预测和供水预测。
供需水预测工作要以上述四部分工作为基础,为水资源配置提供需水、供水、排水、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预测成果,以及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的可能组合方案及其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为水资源配置提供优化选择的条件;预测工作与以上各部分工作相协调,结合水资源配置工作经过往复与叠代,形成动态的规划过程,以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协调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4) 水资源配置。
应在进行供需分析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合理配置方案。
水资源配置以统筹考虑流域水量和水质的供需分析为基础,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紧密联系,按照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进行。
水资源配置在接收上述各部分工作成果输入的同时,也为上述各部分工作提供中间和最终成果的反馈,以便相互叠代,取得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同时为总体布局、水资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选择及其实施确定方向和提出要求。
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见图1-3。
(5)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要根据水资源条件和合理配置结果,提出对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建议,提出水资源调配体系的总体格局,制定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措施及其实施方案,并对实施效果进行检验。
图1-3 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4. 规划重点。
突出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分析、水资源配置等方面。
通过水资源调查评价,摸清水资源和可利用水资源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客观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规划方案制定以及水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
在节约、保护的前提下,研究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
根据水资源开发潜力分析和经济社会发展预测,研究水资源宏观调配指标,确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合理用水指标,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水资源管理等提供政策性建议。
做好规划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注重水资源问题的同时,更要重视其与经济社会的紧密联系,做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第二,在注重工程项目布局和规划的同时,更要加强非工程措施的安排和保障措施的研究;第三,在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更要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综合规划要突出水资源配置思路、格局、措施的总体安排,规划的对策措施要有指导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规划原则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全面规划。
制定规划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管理等做出总体安排。
要坚持开源节流治污并重,除害兴利结合,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近期与远期等关系。
2. 协调发展。
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规模、水平和速度相适应。
经济社会发展要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城市发展、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
3. 可持续利用。
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合理配置地表水与地下水、当地水与外流域调水、水利工程供水与其他多种水源供水。
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4. 因地制宜。
根据各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模式与对策,提出各类用水的优先次序,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重点。
5. 依法治水。
规划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认真研究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问题。
制定有关水资源管理的法规、政策与制度,规范和调节水事活动。
6. 科学治水。
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规划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和规划思想,科学配置水资源,缓解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科学管理水资源,制订出具有高科技水平的水资源综合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