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绪论第一节:西学东渐的狂飙。
介绍中国近代社会最突出的现象——西学东渐。
如教育体制的变革、留学事业的发展,翻译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传媒的进步。
第二节:作家主体的转型。
介绍中国近代作家在历史脚步急遽,文化思想更迭迅速,尤其是西学东渐狂飙的吹打下,其知识结构的变化,创作主体发生了转型,并指出近代文学的基本任务是反帝爱国。
第三节: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
介绍翻译文学的发展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多方面影响,促进文学观念的变化,带来新的文学类型,丰富了文学表现技法。
第四节:文化下移与文体革命。
介绍中国近代文体变革即文体通俗化和提倡白话文的要求。
第五节:近代文学流程。
介绍近代文学的过渡性质,近代文学的分期及不同阶段的特点。
(一)要点1、中国近代社会性质:近代文学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为止。
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中国在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战线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
2、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作家的影响在西学东渐狂飙的吹打下,近代作家呈现新旧错综的复杂状况,既有文艺思想和政治倾向较保守的学古、拟古的文学流派,又出现了一部分受进步思潮激荡的进步作家。
他们以内容新颖的创作,活跃于近代文坛上。
如受时代思潮影响、西学冲击,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三代作家。
第一代:鸦片战争前后的龚自珍、魏源,还基本未脱传统的士大夫型;第二代:戊戌变法时期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是新旧学的混合型;第三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柳亚子、秋瑾等,已是具有现代气息的知识分子。
还出现了半专业化的新型作家群,如林纾、李伯元、吴趼人等。
3、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近代,随着西学东渐,西方文学作品逐渐被翻译过来,尤其在戊戌前后,因维新派的重视,有力推动了翻译作品的兴盛、翻译文学直接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变化,提出了改良小说与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小说地位空前提高。
也因翻译文学而使西方文学中较流行的悲剧观念也被吸收进来;翻译文学也给近代文学带来一些新的类型,尤其是小说方面,如侦探小说、言情小说、政治小说、科幻小说等;翻译文学还带来了一些新的文学表现技法,如第一人称的限制性叙事、逆时性的倒叙、人物肖像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不同程度地为中国作家所吸取。
(二)重点和难点1、近代文体革命适应近代斗争形势的要求,需要广泛的民众思想文化启蒙,使文化向更广大的范围内普及,近代文体改革伴随着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而逐渐展开。
龚自珍曾提出文学语言不必避俗,资产阶级改良派黄遵宪主张言、文合一,期望文章能接近通行的口语;梁启超亦强调“民智”,并带头创造了更自由更适应广大读者接受的新文体,有力地促进了文言向白话的转化。
虽然文学语言和文体的变革是一种必然趋势,但由于传统观念、审美习惯的作用,其步履也是艰难的。
总之,近代文体变革毕竟对文言有所冲击,为“五四”白话文体革命创造了一定条件。
2、近代文学的分期近代文学创作呈现出罕见的复杂状态与过渡状态,是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新文学演变的重要阶段。
近代文学发展的流程,依社会变革的阶段,大体以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西学的影响还不够明显,文学总体面貌变化不够显著,在诗文词领域较为敏感,反映出文学与现实趋于紧密的关系,反帝爱国思想得到突出表现。
此外,出现了个别带有新时期色彩的作家,如龚自珍、魏源。
后期,西学输入达到高潮,种种资产阶级观念涌入,士大夫知识分子进入转型期,整个社会思想风气和文学面貌都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新的文学风气与充满新思想的作品成为文坛主流。
小说被推到了文学的中心地位,在文学革命的影响下,种种新小说,新散文,新传奇杂剧纷纷诞生,白话文形成相当大的声势。
康有为,梁启超、秋瑾、柳亚子、李伯元、吴趼人等纷纷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
总之,文学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向新文学过渡的征兆。
第一章龚自珍与近代前期的诗文词第一节:介绍龚自珍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第二节:介绍龚自珍散文创作的成就。
第三节:介绍龚自珍诗、词创作的成就。
第四节:介绍了广泛汹涌的反帝爱国诗潮及其核心人物魏源、林则徐。
第五节:介绍了近代前期文坛上的一些传统风格流派: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及其他词人。
(一)要点1、近代前期反帝爱国诗潮西方国家的入侵,引起中华民族的极大愤怒与震惊,一大批经历了鸦片战争的诗人如魏源、林则徐、张维屏、朱琦、金和等,以诗作表现激烈的反帝情绪,形成汹涌澎湃的爱国思潮,他们的诗作除反映民生疾苦外,痛斥侵略,抨击投降,讴歌抗战,表现了中华民族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以充实的内容反映了一个时期的诗歌风貌。
其核心人物为魏源、林则徐、龚自珍。
2、魏源魏源和龚自珍齐名,是近代著名思想家和诗人。
所作诗歌表现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反映民生疾苦,抨击政治弊端,揭露丧权辱国的投降派(《寰海》其九)。
还有一些描写山水,抒情言怀的作品,感情充沛,形象生动。
3、近代前期各诗文流派(1)宋诗派:偏于宋诗格调,崇尚苏轼、黄庭坚,主张诗歌要有独创性,主要作家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以及曾国藩。
其中郑珍成就最高,其诗表现贫士生活较突出,不厌细琐、不避俚俗,意趣盎然。
(2)桐城派:近代前期,桐城派首先由姚门弟子扩展势力和影响,主要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等,思想较保守,主要偏于教化,也一定程度表现出抨击现实弊端和反侵略的爱国立场。
梅曾亮成就较高。
曾国藩及其弟子活动的时期,桐城派古文一时复盛,扩大古文的传统,主张骈散兼容,提倡“雄奇瑰玮”。
曾国藩门下四大弟子——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给文坛带来新气象。
(3)新体散文:以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主要成就为报章文体,在散文发展史上和近代散文形成中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4)常州词派:早在近代以前已兴起,领袖人物张惠言推尊词体,提倡比兴,主张以婉约的风格隐曲地表现士大夫的幽怨之情。
到近代,由周济继续发扬其理论,更强调词的社会内容,提出“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二)重点和难点1、龚自珍的文学成就龚自珍是最早要求改革现状的著名思想家,同时也是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
其散文体式自由活泼,大胆抒写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开创了经世散文的新风,标志着清代散文的转折。
其文的突出内容是揭露专制统治的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命运,呼号变革未来,反映了时代的重大课深题。
《病梅馆记》表现作者对专制主义压抑人才的不满、体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龚自珍的诗歌今存六百多首,用多种形式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交织着愤世伤时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首开近代新诗风;深受庄子、屈原等的影响、其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精神。
善用比兴手法。
龚自珍共存词一百五十余首,主要抒写理想的憧憬、失落的感慨以及乡情友思等,率直真切,不拘声律,发扬豪放派词的精神,开创了经世派作家的新词风。
2、龚自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品讲读]一、龚自珍《咏史》1. 此诗是龚自珍七律诗的代表作,也是他抨击时弊的名篇。
诗中对清王朝政治的腐败透顶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揭露:当时官场的现状是朝廷大权被皇帝的左右亲贵所把持,国家经济命脉为地方幕府中的帮闲清客所操纵;士林的风气是文人士子自命风流却苟且无聊,专意追逐个人的功名利禄而对朝廷得失、国家安危漠不关心。
诗人之所以把种种社会危机形诸笔端,旨在唤醒世人,振起士风。
2. 此诗的艺术特点:(1)吟咏历史与讽喻现实的统一。
诗从“金粉东南”写起,紧扣“咏史”之题;最后又借田横义不降汉的历史故事反讽士人不能坚持节操,仍回应标题。
同时在咏史的格局框架内,填入了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现实内容,发抒感慨,批判时政,实是托古刺今,借题发挥之作。
(2)政治思想与艺术概括的统一。
作者善以政论作诗,此篇即可看作用诗体写成的杂文,它针对当时官场、士林这些特定阶层,抽出其本质特征予以批判,提升到历史高度予以针砭,具有振聋发聩的思想力量;同时其重表意而多陈述的表达,并不使诗歌流于概念化、空泛化,而是富有概括力、形象性,此诗既是政治家之诗,又是诗人之诗。
(3)全诗层次清晰,笔锋犀利,用典贴切,叙议结合,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性和批判性;造语凝重端方,属对严谨工整,音调铿锵悦耳,读来有骨力铮铮之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二、龚自珍《病梅馆记》1. 此文写于作者辞官南归以后,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讽刺性小品文。
文中通过植梅的生活琐事,愤怒谴责了封建专制和病态社会对人性的戕害,表达了作者要打破一切桎梏、追求人格自由健全发展的审美理想,蕴含着冲决罗网、解放个性的深厚的社会思想内容。
2. 此文的艺术特点:(1)抉微发奥,匠心独运。
作者具有极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一般人不注意的问题中引申发掘,阐发妙论。
此文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普通文人画士所表现的梅之高洁与孤傲这一浅显的层面上,而是独运匠心,通过梅的被斧斫、删削而成为病梅和自己决心疗治病梅的艺术构思,反映了重大的社会命题。
这种新颖的立意是历来咏梅题材中所未有过的。
(2)托物言志,寓意深远。
此文采用比兴手法,借梅议政,讥评时弊,文章表面句句讲梅,没有一句题外话,但实际上却处处观照着社会、时时触及着现实,哲理溶入形象之中,如盐着水,不露痕迹。
全文主旨深刻而寄寓自然,篇幅短小却耐人寻味。
(3)用笔曲折,跌宕有致。
全文围绕着梅这一中心意象,着重表现了三种人物对待梅的不同态度:文人画士欣赏病梅,投其所好的鬻梅者炮制病梅,以及作者自己的买梅疗梅,在反复映照中凸现作品主旨,同时也使得行文婉曲奇诡,引人入胜。
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第一节:侠义公案小说。
介绍侠义公案小说的基本趋向及主要作品:《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荡寇志》、《施公案》等。
第二节:人情世态小说。
介绍人情世态小说的发展趋势及重要作品:《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
第三节:近代前期的戏曲、介绍近代前期剧坛上的重大变化:雅部衰微,花部勃兴(全国五大声腔系统),京剧成为“国剧”。
(一)要点1、侠义公案小说近代前期侠义、公案小说合流,体现了在政治腐败的情况下,广大民众对清官与侠客的憧憬,并将这种心态纳入封建纲常名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由清官统率侠客,表现了鲜明的取容于封建法权、封建伦理的倾向。
较出色的作品有《三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另还有俞万春的《荡寇志》,无名氏《施公案》等。
2、人情世态小说上承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下启近代晚期谴责小说和鸳鸯蝴蝶派小说,为中国小说观念、小说模式的转型时期。
其主要发展趋势体现为:篇幅加长;视野扩大,是对畸形病态社会的写真;手法转换,由理想色彩颇浓的结撰转为平淡自然的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