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文学
中国近现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 古代文学:
❖ 先秦——清朝末期的文学(1840年前)
❖ 近代文学:
❖ 1840年——1917年的文学,是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 时期
❖ 现代文学:
❖ 1917年——1949年创作的文学(也称为“新文学”)。
❖ 当代文学:
❖ 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文学
❖ 大哥周樹人、二弟周作人、三 弟周建人(生物學家)。
❖ 民國十二年七月十九日魯迅與 周作人妻子發生嚴重的衝突, 八月即搬出北京八道灣寓所, 母親與三弟亦隨之。此決裂究 竟為何故,兩人至死諱莫如深, 成為近代文學史之謎團。
魯迅的婚戀
❖ 魯迅與朱安
一九○六年奉母親之命與朱安女 士成婚,魯迅為表示抗議此舊式 婚姻,並未與之同房,兩人亦無 子女。朱安於臨終前交代後事由 許廣平和周建人辦理。
中国近代文学
(1840年——1917年)
近代文学的历史背景
❖ 清王朝的兴衰史 ❖ “康乾盛世” ❖ 文化专制主义
清王朝的危机
❖ 政治危机 :
人口、官场 、民生 、士风
❖ 民族生存危机:
满汉矛盾→满汉矛盾和中外矛盾
❖ 传统文化危机:
中西文化冲突
近代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 1、陈独秀 ❖ 2、李大钊 ❖ 3、鲁迅 ❖ 4、胡适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1891-1962) 鲁迅(1881~1936)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 陈独秀、李大钊创办 ❖ 陈独秀《敬告青年》、《文学革命论》。 ❖ 李大钊《青春》和《孔子与宪法》 ❖ 鲁迅《狂人日记》 ❖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鲁迅的小说
❖ 《呐喊》14篇: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五四前写) 《明天》、《一件小事》、《风波》、《故乡》、《头发的故
事》、《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鸭的喜 剧》、《兔和猫》、《社戏》(1923);
吶喊自序
❖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 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 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 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 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 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 刘鹗《老残游记》 ❖ 曾朴《孽海花》
近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1.进步文学多服务于反帝反封的现实斗争,表现出爱国 思想和民主思想。 2.文学题材空前扩大,各种新思想、新事物、新知识 都进入文学领域。 3.语言趋向通俗化,艺术形式自由多样。 4.戏曲小说理论研究较发达。 5.反帝反封深度不够,缺乏与大众的联系;一些小说 形象不够典型,艺术粗糙等。
中国近代历史事件:多事之秋
❖ 鸦片战争 ❖ 太平天国 ❖ 洋务运动 ❖ 甲午战争 ❖ 维新变法 ❖ 戊戌变法 ❖ 庚子事变 ❖ 辛亥革命 ❖ 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主要思想运动与思潮
❖ 天朝上国 ❖ 师夷制夷 ❖ 中体西用
近代文学作品
❖ 诗歌:龚自珍 ❖ 小说:狭邪类、公案类、谴责类 ❖ 戏剧:《打渔杀家》《四进士》 ❖ 散文:桐城派
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十年”
❖ 1.1917—1927年 ❖ 2.1928—1937年6月 ❖ 3.1937年7月—1949年9月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 (1917-1927)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城》; 周作人、林语堂的散文。 ❖ 小说: 巴金《家》《寒夜》;茅盾:《子夜》《林家铺子》;老《骆
驼祥子》《四世同堂》;张爱玲《金锁记》等;赵树理的小 说;钱钟书《围城》; ❖ 戏剧: 曹禺《雷雨》《原野》《北京人》《日出》;夏衍《上海屋檐 下》;田汉等人的戏剧
鲁讯: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
魯迅三兄弟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 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促使人 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 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创造了条件。
现代文学主要作家作品
❖ 诗歌: 郭沫若《女神》《屈原》;徐志摩、闻一多等人的诗歌; ❖ 散文: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沈从文《边
鲁迅
俯横 首眉 甘冷 为对 孺千 子夫 牛指
鲁迅的作品
❖ 3部小说集: ❖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 3部散文集: ❖ 《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 ❖ 16部杂文集: ❖ 《热风》、《华盖集》、《坟》、《华盖集续编》《而
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 《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集外集》、《花边 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 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
❖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 的希望。”
❖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确是不 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 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
现代文学
关于“现代”界定的争议
❖ 传统的看法:1917——1949 ❖ 1985年,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共同提出
“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 ❖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 ❖ 2.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 ❖ 3.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 ❖ 4.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
❖ 1.器物(物质)层面 ❖ 2.制度层面 ❖ 3.文化(观念)层面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 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 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 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 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 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 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 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