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与中国新诗派(精)
二、三十年白话新诗的几种发展趋向
(一)白话新诗的发展始终涌动着三股潮
流。 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至20世纪40年代“七 月派”达到高峰),浪漫主义诗歌流派(以郭 沫若为代表)和现代主义诗歌流派。 注意掌握这三股诗歌潮流之间的交融、 撞击、互渗,以及外来的西方现代文化、 文艺思潮的影响,掌握这三股诗歌创作的 个性及其独特的中国风格。
汉语言文学院
10
2、真正被看做是现代派诗歌起点 的是1929年4月戴望舒诗集《我的 记忆》的出版。1932年5月,施蛰 存主编《现代》杂志创刊,宣告了 现代派的正式亮相。
汉语言文学院
11
20世纪30年代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
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主要受法国后期象征 派诗影响,强调“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 代诗形”,来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 感受的现代情绪”;强调通过大量象征性意 象的隐喻、暗示来表现主观情绪。这也显示 出一种朦胧的诗美,出于这“时期的现代派 诗人大都有者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在 各自诗歌创作中,都有意识地借鉴了中国古 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并融会传统文学的意 境营造、气氛渲染的手法,再加以优美的语 言,创作出一 批中西合壁、纯诗化的现代派 诗歌、这是对李金发等人诗作的一种超越。
成熟期:诗歌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大众化(非诗化)、贵族化
(纯诗化) 1928年1月,闻一多《死水》;郭沫若《前茅》《恢复》,代 表无产阶级诗歌运动的开始;8月,戴望舒《雨巷》发表,显 示了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势;《新月》创刊,后期新 月派形成的标志;12月,徐志摩《再别康桥》 1929年4月,戴望舒《我的记忆》,被看作现代派诗歌的起点 1931年1月,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创刊,梁实秋在创刊号上 发表了著名的《新诗的格调及其它》;8月,徐志摩《猛虎集》 出版 1932年5月,施蛰存主编的《现代》创刊,宣告了现代派的正 式亮相;由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等人发起成立的中国 诗歌会,以诗歌大众化为主张 1933年臧克家《烙印》出版;1934年,艾青出现,《大堰河 --我的保姆》发表,被胡风称为“吹芦笛的诗人” 1936年和1937年是现代派诗歌创作的极盛期,提出国防诗歌 口号,诗歌大众化运动;现代派: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 出版诗合集《汉园集》;10月,以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 冯至、戴望舒为编委的《新诗》月刊创刊,大壮了现代派的 声威
汉语言文学院
2
一、新诗发展的几个阶段
初创期 1917年2月,最早的白话诗 :《新青年》发表胡适 《白话诗八首》 1919年10月,胡适的《论新诗》被朱自清称为“诗 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 1920年《新诗集(第1集)》(收胡适、刘半农、周 作人、康白情、郭沫若等15人的102首作品)是现代 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胡适的《尝试集》是现代第一部 个人新诗集 1921年8月,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女神》, 诗体的大解放,诗歌回归抒情本质,极大个性化 1922年1月,叶圣陶、朱自清、俞平伯等创办《诗》 月刊,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刊物;3月俞平伯 《冬夜》和康白情《草儿》出版;6月文学研究会的 朱自清、周作人等出版诗合集《雪朝》;8月湖畔诗 社的汪静之出版《蕙的风》,现代第一部爱情诗集
探索期
1923年1月和5月,冰心出版两部小诗集《繁星》、《春
水》;9月,闻一多《红烛》;郭沫若诗文集《星空》; 1925年1月,蒋光慈《新梦》,现代文学史最早出现的无 产阶级诗歌;8月,徐志摩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李 金发诗集《微雨》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象征派诗歌的产生; 1926年4月1日,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创刊, 标志着“新格律诗”运动的开始和前期新月派的正式形成; 5月,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提出了著名的“三美” 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试图通过格律化 的努力建立“中国式”的新诗;李金发的《为幸福而歌》 1927年4月和7月,冯至《昨日之歌》和鲁迅《野草》先 后出版,《野草》是鲁迅的第一部散文诗集,也是现代文 学史上的第一部散文诗集;此外,有蒋光慈《哀中国》、 李金发的《食客与凶年》、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等
汉语言文学院
8
三、现代派诗歌与九叶诗派的出现
(一)现代派诗歌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三个
阶段
1、 1925年11月,李金发出版了个人第一部诗集 《微雨》,标志着中国最早的象征派诗歌的涎生: 随后两年,他又出版了诗集《为幸福而歌》、 《食客与凶年》,象征派诗歌一时在中国诗坛引 起广泛注意。
汉语言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院
6பைடு நூலகம்
(二)白话新诗产牛于对中国传统诗歌旧格 律的彻底颠覆。
初期却流于口语化和散文化,失去了传统 诗歌特有的诗美,从此新诗在诗体上—直纠 缠于格律化和自由体之间。从最早胡适《尝 试集》的大白话,到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 表的格律诗派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 提倡“戴着脚镣跳舞”;再到30年代现代派 追求自由洒脱的诗风,冯至的“半格律体”, 及40年代“九叶诗派”的白由体创作。
9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诗歌,主要模仿19
世纪末期以波特莱尔、魏尔伦、马拉美、蓝 波为代表的法国早期象征主义,拒绝描绘客 观现实.忌讳直抒胸臆,而热衷于使用种种 怪诞的意象,试图通过象征、隐喻、幻觉、 暗示等手法来表达诗人对于生活的主观看法 和内心情绪,形成诗歌整体上的晦涩难懂和 神秘感,渲染了一种颓废、迷惘的情绪。
穆旦与中国新诗派
汉语言文学院
1
了解新诗发展的历史轮廓,掌握 40 年代现代 主义诗潮出现的“历史意识的浮现”、“诗 歌散文美的追求”和“新诗现代性的拓展” 等创作趋向。
了解九叶诗派的形成情况,包括他们在 40 年
代的两次聚集、他们同 30 年代现代派诗人的 关系等。掌握九叶诗派的诗学主张及其共同 追求。 掌握穆旦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穆旦诗歌 中三个常见的主题和艺术创新的基本要素。
汉语言文学院
7
(三)诗歌创作的纯待化(贵族化)与非持化(大
众化)的两种不同走向。
纯诗化的追求从20年代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 派开始,到30年代前期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 芳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发展到了极致,主要体现为 回避现实矛盾,回到内心,热衷于探索个体的内 心情绪,追求唯美,用象征、暗喻等手法营造诗 境,诗语讲究古雅精致等;诗歌的非诗化主要表 现为抛弃个人哀怨情绪,政治意识强烈,允满激 情,高昂刚健,但过于直白,标语口号化倾向较 重,主要代表为以蒲风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会的诗 人,40年代与民歌结合后,更加贴近大众。